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古老戏种+活态传承—高密茂腔的现状与保护-艺术论文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董妍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2-08-01人气:1599

 茂腔在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是我国传统的戏剧样式。山东高密茂腔,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人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据老艺人流传下来的说法,高密茂腔最早形成于明代的民间小调。建国以后,山东半岛各地的职业茂腔剧团开始纷纷建立,1954年在华东会演时,“冒肘鼓”正式改名为“茂腔”。并相继成立了青岛市光明、金光茂腔剧团;昌潍地区高密蔡家站胜利剧团、群力剧团等。

一、茂腔的起源

茂腔是流行于高密、潍坊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

有关茂腔的起源,群众和艺人们各有各的说法,流传最广的是下面三种。

其一,茂腔艺人潘家善在整理“1960年6月28日在潍坊二所开会讨论茂腔的起源与发展”的会议记录中,记录了潍坊戏曲研究室主任牟家明老师的说法。他认为,茂腔是由花鼓、秧歌从街头卖唱形式发展起来的民间小调。据推算产生的年代大约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山东部分地区大旱,三年没下过一场雨,使得庄家寸草不生,百姓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要饭。当时有一周姓父女,两人相依为命,为了混饭吃,十五岁的女儿(人们叫她周姑)聪明伶俐、能歌善舞,他在腰间系一个鼓,变敲鼓边跳舞,其父身残柱拐,为配合女儿表演,他手敲梆子嘴里唱着“哦荷荷,哦荷荷”。父女二人走到哪里就演到哪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从此人们把这种小唱成为“周姑子”,因周姑把鼓系在腰间敲打起舞,又称为“肘鼓子”。也有叫“老拐调”的,因其父身残柱拐配合女儿表演而得名。

其二,民间流传关于“周姑子”来源地另一个说法是:清代前期,尼姑庵有一周姓尼姑,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她以哭诉的形式向人们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她的这种哭诉好像一种唱腔,这种唱腔又和当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广为流传的声腔,引起了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共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周姑子”调。

其三,还有一些老艺人说,“肘鼓子”约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约三四百年的历史。追其源头,人们认为它从明代中叶的弋阳腔,乃至于姑娘腔(―调、跳神弄鬼的小戏)中衍化而来。

关于茂腔起源的这三种说法,笔者对牟家明老师的看法比较认同,原因有二:一、追溯茂腔起源的确切时间要有一定的依据,为什么是在道光年间而不是康熙、乾隆年间呢,众所周知康熙、乾隆在位将近300年是清朝最辉煌的时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一片大好的盛世景象。上面提到因为山东部分地区大旱三年,庄家寸草不生,使得百姓背井离乡乞讨生计’这种情况在盛世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到了道光年间社会开始出现危机,古老的封建制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清朝失去了早起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的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农民肯定会大规模的游走他乡、乞讨生计。所以说茂腔起源于道光年间是比较可信的。二、在采访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老艺人把“肘鼓子”叫成“老拐调”,问其原因,他们说“肘鼓子”也叫“老拐调”。由此可知,关于茂腔的起源,还是第一种说法比较准确。

二、茂腔的风格特点

著名高密籍作家莫言在《茂腔与戏迷》一文中,曾这样介绍他对家乡一高密茂腔的情感:“茂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流传的范围局限在我的故乡高密一带。它唱腔简单,无论是男腔女腔,听起来都是哭悲的调子。公道地说,茂腔实在是不好听。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听的剧种,曾经让我们高密人废寝忘食,魂绕梦牵,个中的道理,比较难以说清。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黄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随着茂腔唱腔的成套发展,乐队的伴奏也不断改进。"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锣伴奏,后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满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装戏’特别是大型现代戏时,为了哄托气氛,茂腔乐队不但又加人了笙、笛、扬琴、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还加进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

(一)声腔的调式

茂腔声腔有两个调式,分别为8徵调式和8宫调式,一般称正调、反调,男女同调不同腔。板式有原板、二板、散板、摇板等。曲牌有四不象、小生娃娃等。

【原板】茂腔中的正调,〖主弦京胡定弦5-2)2/4节奏(亦有4/4记谱,但效果还是一板一眼〉。是男女主要板式之一,它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以不等的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一般分慢原板、原板(中速丨、快原板三种。原板的表现力丰富,叙述的、杆情的、沉闷深思的均能以完善的表达。原板流畅圆润,女腔旋律线以下行为主,上下滑音比较多。男腔则以刚柔相济,相对滑音减少。男女腔均是四句为段的板腔格式。

【大悠板】亦称慢原板、大悲调。速度较原板慢,是女角用以表现悲痛的诉说的主要板式,其腔调、结构、旋律基本同与原板,只是速度放慢,上下滑音增多,滑音的幅度增大,从而在整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标记的音和一些升音。

【快原板】此腔男女演员均可使用’其调式、结构、演唱风格均与原板相同,只是速度比原板快,上下滑音减少。

【女腔反调原板】女腔专用板式。8宫调式,274拍节奏,四句式结构,宫起宫落。起板通常采用长过门,称“起板大过门”。第二句唱腔尾部一般采用长拖腔,长拖腔后必须加长过门。长过门的旋律是“大悠板”中大过门的变宫体,而长拖腔尾音的“1”则是茂腔声腔的“打冒”与“基本调”相互应。在一段女腔反调原板中,一般只出现两次长拖腔和大过门,因而规范了“打冒”在反调唱腔的运用。有时候根据剧情节奏需要,大过门也可以减去数小节使用。

【男腔反调原板】男腔专用板式。8宫调式口/4拍节奏,4句式结构,宫起宫落。男腔反调原板中没有大拖腔,因此很少使用长过门,即使使用演员演唱也无需“打冒”。

【二板】茂腔声腔常用板式之一,1/4拍节奏,4句式结构。8徵调式为正调二板,8宫调式为反调二板。男女同腔同调。按速度划分,通常分为慢二板、中速二板〔又称流水板〉、和快二板(又称跺板〉。慢二板和中速二板一般用于诉说、叙事,快二板则用于急促、愤怒等情绪。

【摇板】也称“快拉慢唱”。无固定板眼。男女同腔同调。乐队以均速节奏为行腔实行色腔、托腔。摇板单独使用时,起板一般加锣经。

【哭头】8徵调式,无固定板眼,是摇板中的一种特定板式,从河北梆子声腔中演化而来,男女同腔同调。哭头适用于一些悲天怆地、大喊大叫的场面。中间的锣经也称“么二三”或“三瞪目艮”。

【散板】4固定板眼,正、反调皆用之,男女同腔同调。散板的旋律基本上是原板散唱,伴奏随之托腔。在较多的情况下,散板用清唱,伴奏乐器只演过门和托住最后一个音符。散板在一出戏中单独使用的次数不多,常穿插于其它板式中,如“散起”,是指以散板开头。转人其他板式称“上板”。其他板式转入散板称“扯散”或叫“叫散”。

【尖板】又称导板,其过门旋律和锣鼓经是借鉴了河北梆子戏’而演唱旋律则是茂腔声腔的原板散唱。“长尖板”是在尖板的基础上汲取了“哭头”的一些手法发展而成的。“反调尖板”是移宫换位,徵起宫落变化而成。尖板常用于激昂,主要角色出场,核心唱段开始登场面。 

【拽板】原板和二板唱腔中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这里使用的“拽字”是方言“扔”的意思,用于上下句唱腔的衔接处’或是在转换韵的时候使用,主要为加重下一句唱词起到提示、强调的作用。拽板在本肘鼓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了,原为正调中专用,现在反调中发展变化也已出现并用。

【四不象】茂腔曲牌。8徵调式,2/4拍节奏。常用于思念、沉闷等情绪,在庙堂拜佛等场合经常使用。但如果男声唱时〈丑行、诙谐老生等〉则产生幽默,调侃的效果。

【推磨】8徵调式,2/4拍节奏,速度较快,属于正调原板的一种特殊唱法。在旋律进行中经常把原板演唱中的板后起、眼起改为顶板起,是整段唱腔呈变化、还原、再变化的节奏状态,听起来有回旋之感,艺人们称之为“推磨”0推磨一般不用过门,口语化强,似念似唱,多用于人物的冲突和顶嘴等处。

【娃娃调】又称小娃娃,茂腔曲牌男性各行当皆用。兄官调式或8宫调式,1/4拍节奏’句式结构比较自由,常演唱七句结构的唱词,固有七(句)娃娃八〔句湳锣之说。曲牌采用唢呐伴奏,常用于欢快或激昂的场景。

【南锣、锯大缸】在民歌(花鼓秧歌和胶州大秧歌广锯大缸”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巳经成为茂腔常用曲牌。8宫调式或2宫调式,2/4拍节奏,上下句式结构。用唢呐、小锣、小钹伴奏,男女行当皆用之,多用于欢快、愉悦的场面。

【满台子欢】唢呐牌子,8宫调式,1从拍节奏,由娃娃调变化而来,常用于喜庆、欢快的场面,演奏时加小鼓和小钹。以上三个曲牌都是吸收了秧歌的一些曲牌,演变而来的。

(二)茂腔的传统剧目

茂腔的看家戏有“四大京”、“八大记”之称。“四大京”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指《罗衫记》、《玉杯记》、《风筝记》、《蜜蜂记》、《火龙记》、《钥匙记》、《丝兰记》、《绒线记》。其中《罗衫记》系根据《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改编的,人物形象丰满,剧情感人,常演不衰。它曾是茂腔表演艺术家曾金凤老人的拿手好戏。

李兴田自豪地说,茂腔也有过辉煌的历史,1959年青岛市茂腔剧团进京演出《花灯记》,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1985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同志在胶州观看茂腔《状元与乞丐》、《逼婚记》等剧目,为剧团题写了“保持剧种特色,善于改革创新,不离人民怀抱,跟随时代前进”。

茂腔的风格和特点使得这一“并不好听”的地方戏曲,深受群众的喜爱,茂腔唱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多代表作品说的就是街坊邻居、家庭伦理,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对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解释和提倡。比如,有些作品中抨击的是不孝顺的子女,群众听了以后产生了很好的共鸣,剧中被子女抛弃的老人用恸哭的声调唱着自己子女的种种不孝顺的做法,很多听众听了都会落泪。

三、生态现状及保护

(一)生态现状罾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必然对传统文化产业产生冲击,茂腔也无法逃避这一现实。笔者了解到,目前茂腔的专业剧团现仅存三家,分别为青岛市茂腔剧团、胶南市艺术团〖设茂腔队I高密艺术剧院(设茂腔剧团丨都举步维艰。记者在青岛市茂腔剧团看到,剧团现在的团址不但没有排演场地,周围环境就不适合剧团的存在一楼二楼为胶州市人民医院的办公楼,旁边就是住院部);再就是,因为缺少排练经费,新创作剧目很难投入排练,一些濒于失传的传统剧目也无法重排。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老艺人大部分已去世,建国前后的首代传承艺人,也巳人到老年,目前许多传统剧目濒临失传,抢救这些剧目已刻不容缓。

从高密有威望的老艺人口中得知的茂腔在农村的现状,在老艺人所在的村子里,有999^的年轻人对茂腔根本一无所知,当问及他们茂腔的现状以及历史的时候,很多人竟然反问:“什么是茂腔?”80^的茂腔世家现在巳经没再有人愿意继续让后代从事茂腔的学习与传承,他们觉得这种文化即将在现代经济时代遭到淘汰,让子孙后代学习茂腔只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导致没有出路。

市政府方面投资近1000万元修建了高密大剧院,可是自修建完成到如今的三个年头中到剧院看过戏的观众竟然不足3000人。

在群众分年龄段调查中,几乎1009^的年轻人都表示:在这样一个经济时代,青年一代人所注重的音乐主要是那些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从不会有人再去关注戏曲。在30个作问卷的年轻人当中竟然只有一个人对茂腔有所了解,而且所谓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知道几支著名的茂腔曲目,像《小姑贤》、《借年》、《王二小改嫁》等这些曾经广泛流行的堪称经典的茂腔曲目。

(二)保护对策

(1)培养知名演员,建立专业学校京剧、黄梅戏、越剧等都有全国知名的演唱家,而茂腔的知名演员不够多、不够出名。现在的年轻人对茂腔的关心不够,使得演员断层,观众也日渐减少。因此,建立专业的学校,对孩子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政府加大支持,形成文化特色茂腔面临着重重困难,需要政府在资金、人力、政策上加大扶持,为茂腔的发展铺路,逐步建成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例如高密市已经把茂腔定为高密的“一宝”,茂腔现在已经是高密的象征,是高密的特色。

〈3〉出台政策,传承文化,政府可以设立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项目资金’实施送戏进校园、企业、社区、上山下乡等一系列措施,促进茂腔的传承与发展。设立茂腔保护与发展资金,纳人市财政年度预算,用于举办茂腔重大艺术活动,全面推动茂腔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

(4)勾注重媒体宣传,在地方电视台设立茂腔的节目,普及茂腔的相关知识,播放名家选段,让大家体会到茂腔的氛围,让那些喜欢茂腔,但是不能收看的人有机会欣赏茂腔。同时可以设立专门节目,教大家唱茂腔。001^-11就是戏曲频道,很多戏曲名家经常教观众欣赏名段。作为地方电视台,也可以模仿这个做法。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