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列子“御风而行”新解-文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单辉日期:2012-11-19人气:2735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列子乘风漫游,美妙极了,十天半月才返回来。他没有刻意去追求这种幸福,对有道的人来说,列子虽然不必用脚走路,但是仍然要靠风才能飞行,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顺天地自然的正道,穷六气变化的极理,畅游于无穷的世界,那么就不需要有什么依赖的东西了!所以说:至人无一己的私念,神人无功业的束缚,圣人无名声的牵挂。

  《庄子·逍遥游》引用的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初见于《列子·黄帝》篇中,讲述了列子通过拜师学艺,体道修悟而最终成就“御风而行”的本领: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有请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复脱然,是以又来。”

  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怼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列子御风的能力,不是先天带来,而是后天修行得来的。在修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摆脱已有的经验、知识对自己的束缚。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要断绝“是非”、“利害”的计较。“是非”、“利害”都属“知”的范畴,所以,修行必先“弃知”。这种观点在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也多有体现。只有修行到“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的佛经所谓“六根互用”的境界,方能产生质变。一旦到了“心凝”而神聚,“形释”而神露这种境界,那样就会“骨肉都融”,身体好像变得不存在了,“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人就像树叶一样,被风卷起,任意东西,“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因此,可以说,列子之所以能够做到“御风而行”,是经过后天体悟,绝圣弃知的结果,这体现出了列子“贵虚”的体道观。

  总体而言,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通过《列子》和《庄子》的不同阐释,体现了庄子和列子对道的不同程度的认识。列子“贵虚”以体道的思想为世所公认。张湛《列子序》中指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与肆任;顺性则所以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6}万事万物都处在不停的幻化之中,终究都将归于寂灭,一切皆虚,无所谓生死、有无、是非、成败,顺自然之性,保持虚静,便是合乎道之旨。在坚持虚静宗旨的基础上,列子提出了体道的“内观”说,《列子·仲尼》篇云:“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视。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7}这里所提到的“内观”,就是列子体道的主要方式,修心即为修道,道常静虚,心守静虚,才能以心合道。可见,列子对道的理解处在体悟修行的阶段,通过修心才能达到道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有待”、“有己”的道的现实层面。

  庄子对道的理解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体现为“无己”、“无待”的道的理想境界。《庄子·庚桑楚》云:“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能进入道的境界,就是因为受到了外物的诱惑和束缚,如果能够做到无情无欲、无智无识,那么就能“道通为一”(《齐物论》)了。为此,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心斋”、“坐忘”虽然仍然是强调通过内心虚静的修行途径达到道的境界,但是这里的道已经“同于大通”,即达到物我不分,万物一体的空明境界,人的精神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进入到无我的自由理想的境界。很显然,庄子和列子虽然都通过强调内心虚静的方式来达到道的境界,但庄子所理解的道显然是更高层面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其所谓的“逍遥游”。

  庄子和列子对道的不同层面的这种认识又通过《庄子·齐物论》中的两则寓言可以体现出来。一则为“罔两问景”,写影子随形而动,随形而止,反衬出“无待”之旨。一则为“庄周梦蝶”,写庄周与蝴蝶的异化,阐述物我同一,即“无己”之旨。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 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这则寓言描写的是罔两和影子的对话。罔两问影子:“刚才你还在行走,现在你又停止不动了;刚才你还在坐着,现在你又站立起来了。为什么你这么没有独立的意志呢?”影子回答说:“我因为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所依赖的东西就像蛇依赖腹下的鳞皮、蝉依赖翅膀一样的吧?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我怎么知道为什么不会这样呢?”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矣。此之谓物化。

  这则寓言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轻盈畅快的飞舞的蝴蝶。这让庄周自我感觉非常的愉快,竟然忘记自己是谁。突然醒来,自己分明是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然是有所分别的。这种现象就称为物化。

  庄子是想通过这两则寓言,进一步阐述自己“无待”、“无己”地追求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道的理想境界。然而,世间万物毕竟是有差别的,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束缚,不可能做到无所依赖,庄子的道只存在于理想中,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摒弃。列子“有待”、“有己”的道才是对于世界的客观反映。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和列子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既憧憬庄子的道,但也要迎合列子的道,既有理想,也不排斥现实,这才是一种客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来源于《名作欣赏》杂志2012年中旬刊第10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