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江行无题一百首中的地理风情画卷-文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陈小芒日期:2012-11-20人气:756

  一、楚江鄱湖的山水描摹

  钱 《舟中录序》云:“乙卯岁冬十一月,余以尚书郎得掌诰命。庚申岁夏六月以舍人获谴,佐抚州,驰暑道病。秋八月,自襄阳浮而下,舟行无役,因解束书,视所为辞藁,剪剪冗碎,可存者得五百四十篇,丞相表奏百篇,区别编联为二十卷。”(《舟中录》二十卷,已佚)明胡震亨《唐音统签》考证云:“…… 自中书谪抚州,其《舟中集序》(当为《舟中录序》)云:‘秋八月,从襄阳浮江而行’,诗中岘山、沔、武昌、匡庐、鄱阳、浔阳诸地,经途所历,一一吻合,而秋半、九日,尤为左验。”⑥据该组诗所描写的线路来看,钱 是从汉江水道而入长江水道,在湖口进入鄱阳湖,其后再入抚河以达抚州的。大凡唐代文人迁流南方,几乎都要借道“商山路”,即先从长安出发,中经蓝田、商州,东至河南内乡或淅川,再南至湖北襄阳以入汉水。该段线路大部分是沿丹水北侧行走,林木遮蔽,山势险要,钱 云其“驰暑道病”,可见其旅途之奔劳。遗憾的是,因为《舟中录》文集的佚失,后人难以寻觅诗人借道商山、水陆兼行的情景。

  钱 自襄阳入汉水浮舟而下,他首先游览了岘山。作者在组诗的第二首“岘山回首望,如别故乡人”末尾注云“往年累登岘亭”,可见其在襄阳的周游岁月之久以及对岘山的炙热深情。岘山,“在襄阳府襄阳县东南九里,欧阳文忠公记曰:‘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盖羊祜以其仁,杜预以其功。’”(《通鉴地理通释》)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曾对同游者慨叹云:“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镇荆襄,政绩卓著,故其逝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予以纪念。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首》)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后人对岘山的崇仰和敬佩之情。然而,比较而言,钱 或许更为倾心于岘山上杜预留下的沉潭碑。杜预,驻镇襄阳七年,勤于治政,百姓爱戴。《襄阳记》云:“杜元凯好为身后名,常自言‘百年后必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作二碑叙其平吴勋,一沉万山下,一沉岘山下。”(《御定佩文韵府》卷四之一)⑩故鲍溶有诗云:“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汉江千里未为沉,水底鱼龙应识字。”钱 在其组诗第三首中云:“自有沉碑在,清光不照人。”自唐以来,后人对杜预沉碑给予的更多的是肯定和褒扬,但钱 联系自己一生的功业,无端遭受迁流,其心境难免悲凉,又有谁能替他建树沉碑呢?

  顺汉水而下,经过西陵古岸,泛舟于苍茫楚江,作者驻舟于沔南。从“秋八月,自襄阳浮而下”,至“是年九月钱 自序于沔阳之南”(《舟中录序》),作者已在舟中奔波了一月有余。沔南,即湖北省沔阳县(1986年改为仙桃市)。沔阳在汉水河畔,“南滨大江,北控江汉,商贾辐辏,往来殷繁,百货滞鬻,乡镇之多,甲于邻境”,因此,沔阳自古以来即为经济或军事重镇。南宋陆游有南郑之行,即借道沔阳古驿,其《沔阳夜行》诗云:“夜发沔阳驿,坡陀冈阜重。月斜欹帽影,霜重湿裘茸。”{11}在钱 笔下,沔南更多地呈现为摇落、萧疏的心境:“古来多思客,摇落恨江潭。今日秋风至,萧疏过沔南。”(其三十七)作者借秋风起兴,以此抒写自己内心深处的落寞之情。“好景随人物,秦淮忆建康”(其三十六),逐渐远离朝廷政治中心,作者牢骚日甚,他不能不更为强烈地思念故乡和亲人。

  在江汉相交的夏口,诗人乘着“星斗满江寒”的月色,“晚泊武昌岸”,他目遇神移,思接千载:“乘舟维夏口,烟野独行时。不见头陀寺,空怀幼妇碑。”(其五十五)夏口(今汉口),在长江之北,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因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又云三国时孙权在黄鹄山(今蛇山)筑夏口城,与夏口隔江相对,军事地位十分显要,故苏轼《前赤壁赋》中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之句。头陀寺,“在黄鹄山,南齐王融作寺碑,黄庭坚诗:‘头陀全盛时,宫殿梯空级’。”(《明一统志》卷五十九){12}历代文人在头陀寺的题咏不胜枚举,陆游在其《入蜀记》中是如此描述的:“二十六日。与统、纾同游头陀寺,寺在州城之东隅石城山。山缭绕如伏蛇,自西亘东,因其上为城,缺坏仅存。州治及漕司,皆依此山。”{13}然而,在中晚唐时期,可能受战火的侵袭,头陀寺损毁严重,故钱 无奈地感慨自己也只能是空怀“绝妙好辞”了。在武昌,诗人游览了黄鹤楼,但“楼空人不归,云似去时衣。黄鹤无心下,长应笑令威”(其六十三)。在名楼前流连,诗人感慨千古,徒增江山易改、物是人非之感。

  “湖口分江水,东流独有情”,沿长江泛舟东行,在水天一色、波涛浩淼的湖口,诗人进入了江西地域。组诗中有二首诗写到浔阳:“新野旧楼名,浔阳胜赏情”(其九十三)、“浔阳江畔菊,应似古来秋”(其九十六)。不难看出,随着长江两岸清新自然山水的扑面而来,泛舟九江,诗人沉郁的心境多少又有了些平静和开朗。在鄱阳湖流域,诗人在众多人文景观面前是匆匆而过:“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望。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其六十八),行舟庐山脚下,因为风雨阻碍,不能登山,诗人愁苦懊恼不已,但诗人仰望云雾缭绕的庐山,突发奇想: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或许还有六朝高僧尚在隐身栖息吧。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曰洪州滕王阁。组诗其七十三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龙沙在(洪)州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迹。”(《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14}行舟于滕王阁前的赣江波涛中,尽管隔着龙沙丘,然而滕王阁依然巍峨可见,诗人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不就在眼前吗?当然,“楚水苦萦回,征帆落又开”(其九十九)告别了鄱阳湖、赣江,诗人即将进入抚河流域,前方就是迁谪的终点,那里的情景又将是如何呢?诗人的心境难免又徘徊茫然起来。

  二、贬谪迁流的心境写照

  《新唐书·钱徽传》载:“子可复、方义。可复死郑注时。方义终太子宾客,子 ,字瑞文,善文辞,宰相王抟荐知制诰,进中书舍人。抟得罪, 贬抚州司马。”{15}王抟“光化三年(900)六月罢为工部侍郎,贬溪州刺史,又贬崖州司户参军事,赐死蓝田驿。”钱 当初由王抟赏识并推荐为官,后王抟因朝政倾轧被贬出朝,钱 因之也受累贬官。出为抚州司马。在《江行无题一百首》组诗中,记录迁谪行程,抒写贬谪牢骚之情乃是其诗歌的重要主题。

  《江行无题一百首》中其二十、其三十五、其一OO等三首诗,是抒写贬谪之情的代表作品。“憔悴异灵均,非谗作逐臣。如逢渔父问,未是独醒人。”(其二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17}传说,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屈原流放之时,途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情绪十分感伤,渔父因之吟咏《沧浪歌》以启发屈原要面对现实。钱 泛舟汉水沔阳,触景生情,他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要坚守自己的操守,不与世人同流合污。钱 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告诉渔父,他绝非是独醒之人,他更愿意吟诵《沧浪》之歌,流连楚江山水来解脱自己。贬谪的心境自然是痛楚的,大凡文人遭遇迁流,更多的是表现出自悲自怨、自怜自叹的情绪,“自念平生意,曾期一郡符”(其三十五),作者早年希望自己能够经邦济世、为国分忧,能借“郡符”太守之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不经意之间为君所弃,“岂知因谪宦,斑鬓入江湖”(其三十五),“斑鬓”既有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之态,又有心境痛楚、心灰意懒之貌。心存“魏阙”之志既已破灭,那么,他也只能借“江湖”渔舟来消解内心的创伤了。“远谪岁时晏,暮江风雨寒。仍愁系舟处,惊梦近长滩。”(其一OO)在作者的深层意识里,“江湖之舟”是挥之不去的心灵痛楚图像,这不仅在于诗人是泛舟汉水、长江以及鄱阳湖水道而南迁,更为重要的乃是“江湖之舟”更多地与三闾大夫相互联系,与“沧浪”之水密不可分。“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在仕隐进退的尴尬矛盾之中,中国文人首先选择了江湖之舟,选择了一种远祸全身的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历经了秋八月的浮舟襄阳而下,进入江西地域已是“岁晏”之时,在暮江秋寒、风雨不定的冷酷氛围里,作者依然忧愁于自己漂泊于江湖的一叶孤舟。《庄子·列御寇》云:“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18}后世苏轼诗亦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19}所谓“不系之舟”,乃是封建士人政治生涯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钱 在组诗的结尾处云“仍愁系舟处”,是的,远离了污浊倾轧的官场,我又系舟于何处呢?在此,作者难抑流落江湖、落魄山林的悲郁之情。

  在《江行无题一百首》中,这种悲郁之情更多地转化为对仕途风雨的无限感慨。“静看秋江水,风微浪渐平。人间驰竞处,尘土自波成。”(其六十六)“风劲帆方疾,风回棹却迟。较量人世事,不校一毫厘。”(其六十七)这两首诗借景起兴,引发出对仕途人情的感慨。面对的是宁静秋江、平静风浪,但作者内心深处却是波涛汹涌,因为他看到的是人世间激烈的争斗、政坛上险恶的风浪!如果和世路艰险、凶险异常的仕途人事相比,江湖上这点细风微浪真的就不算什么。“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只有经历过政治争斗的风险,才会有如此真实且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身世比行舟,无风亦暂休。敢言终破浪,惟愿稳乘流。”(其八十三)离开了那种激烈的朝廷政治争斗,作者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他冷静恬淡地享受着秋江美景,他希望永远驻舟于岩壑涧水边的平静港湾。

  为了抒写贬谪之途的悲郁感慨,作者在组诗中有意识地选择了暮晚之景来抒情。如:“浦烟含夜色,冷日转秋 。”(其三)“引愁天末去,数点暮山青。”(其三十九)“舟航依浦定,星斗满江寒。”(其五十七)“夕景残霞落,秋寒细雨晴。”(其六O)作为行旅之人,自然是朝行暮宿,然而,就是这份暮晚时分的凄迷光景,带给诗人无端的愁苦。“渚边新雁下,舟上独凄凉。俱是南来客,怜君缀一行。”(其十五)为了打发迁谪之途的凄凉,作者试图找寻同舟共济的旅伴。其二十九云:“行到楚江岸,苍茫人正迷。只知秦塞远,格磔鹧鸪啼。”在苍茫暮色中,作者泛舟楚江之岸,他悲凄地意识到,这里离秦塞那边的政治中心已渐遥远,而那阵阵鹧鸪鸟的啼咕声却分外惊心。鹧鸪产于楚地,其鸣声为“钩 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钱 行经沔南,历史上这又是屈原流放之地,这样的地理环境,足以使其产生幽思遐想,而黄昏与鹧鸪双重意象的组合,更营造出一种凄迷感伤的意境,后世读者无不为之魂消肠断、黯然神伤。

  三、金秋江南的乡情叙说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十二云:“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其四十三云:“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该类诗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唐末战乱频繁,沿江农村凋敝萧条的景象,这无疑丰富了该组诗歌的内容。然而,组诗更多的是描写大江两岸美丽动人的风光,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江南山水、金秋田园的美丽画卷。

  该组诗歌尽管是图像云集、篇幅浩繁,然而,在后世读者看来却是脉络清楚、线索分明,这主要应归功于其时空叙述的有序。单以时节而论,组诗中先后写道:“吟当白露秋”(其五),“好日当秋半”(其九),“佳节虽逢菊”(其二十五),“九日自佳节”(其四十二),“万木已清霜”(其九十八),等等。作者自秋八月始发襄阳,至“岁晏”之时抵达鄱阳湖流域,其间印象最深者莫过于九月九日的重阳佳节。“九日自佳节,扁舟无一杯。曹园旧樽酒,戏马忆高台。”(其四十二)自古以来,重阳节有登高雅聚、喝菊花酒、佩茱萸叶的习俗,然而,诗人正处迁流异乡之途,舟中无酒得以消愁,故其倍加思念昔日曹园高台的酒朋诗侣。在江南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作者同样痴情于金黄灿烂的菊花:“丛菊生堤上,此花长后时。有人还采掇,何必在春期。”(其五十九)“晚菊绕江垒,忽如开古屏。莫言时节过,白日有余馨。”(其八十)诗人独赏大江两岸蔓绕江堤、势如古屏的晚秋之菊,因为这份馨香是令人难忘的。“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魏·钟会《菊花赋》)故屈原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在此,平凡的秋菊自然象征了诗人们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一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之五)之后,秋菊无疑成为封建士人高洁人格的象征。因而,我们也不难理解,当钱 踏上浔阳之地后,他要情不自禁地吟诵:“浔阳江畔菊,应似古来秋。为问幽栖客,吟时得酒不?”(其九十六)或许诗人觉得,浔阳江边之菊,就是陶靖节的隐逸化身,什么时候我也能饮酒三径、徘徊东篱,诗人不无向往之情。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其九十八)面对江南这片旖旎的山水田园风韵,诗人浮想联翩,他难以抑制自己多情的笔触。其五十一云:“吴疆连楚甸,楚俗异吴乡。漫把樽中物,无人啄蟹黄。”钱 乃吴兴人氏,在他眼中看来,楚地之人饮酒不啄蟹黄实乃憾事。然而,楚地江南在钱 笔下也往往描绘成“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美景。“晚来渔父喜,网重欲收迟。”(其六)“山雨夜来涨,喜鱼跳满江。”(其十四)这是汉江流域的渔父丰收图。“曾有烟波客,能歌西塞山。”(其七十七)“细竹渔家路,晴阳看结罾。”(其八十八)这是描写鄱阳湖流域渔父们用渔网捕鱼,晴天丽日间,不时还传来烟波钓徒们的渔歌声。显然,诗人陶醉于这烟波浩淼的场景,因为诗人与世俗相忤,他只能在自然山水中消解愁苦。“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楚江两岸不仅有声,而且有色,如:“轻云未扑霜,树杪橘初黄。”(其四十五)“岸绿野烟远,江红斜照微。”(其五十二)“远岸无行树,经霜有半红。”(其八十二)这一幅幅赤橙黄绿、色彩斑斓的图画留给我们的是极为丰富的视觉盛宴。正是一年秋收时节,“晚晴贪获稻,闲却彩菱船。”(其三十一)“渐安无旷土,姜芋当农收。”(其三十八)诗人似乎回到了他那谷满晒场、米酒飘香的故乡,他在此给我们传播的是远古民俗乡情的阵阵温馨。可以如此理解,遭受迁谪的封建士子,他们在潜意识里极为强烈而顽固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民俗乡情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它随时随地牵扯着游子逐臣们,因为乡情的温馨能够慰藉逐臣们苍凉的心灵。

 文章来源于《名作欣赏》杂志2012年中旬刊第10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