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愚公移山何以成为经典-文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明卫红日期:2012-11-21人气:2152

  本文意在介绍《愚公移山》在特定时期的阅读史,分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何以成为几十年来中国建设的重要口号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何以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并以此引导师生全面理解、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出自《列子》的《愚公移山》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列子》八篇中的第五篇。《列子》是一部伪书,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辑录并作序,假托列子之名阐释有关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道德经》中关于“恒道”的思想,从物质本体、宇宙生成和物种转化的角度阐明了“道”的属性,构成独特的自然天道观。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也是对《列子》这一思想的注解。

  作为《列子》一书中的《愚公移山》,寓意是通过描述世界的无限性来提醒人们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理性经验,以消除心智和感官对于至道之知的阻碍,愚公名为“愚”,实则是“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列子·汤问注》),用他那种违背常理貌似愚蠢的方式获得了至道,他那种超乎寻常的恒心与专注,正符合了忘智凝神、寂然玄照的体道方式的要求;智叟名“智”,却是“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列子·汤问注》),他的“聪明”恰恰是求道的大碍,即以已有的理性经验看待世界,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无限性或世界的无限性,他的日常之知与至道之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编注者张湛期望通过愚公的故事赞美“忘怀事功,不期得失,不求一朝之美的无心境界”。在该文之后,张湛评价道:“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欤?”

  继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成了随意解释的独立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得到了另外的解读。

  二、抗战时期的《愚公移山》

  众所周知,作为著名的“老三篇”之一的《愚公移山》,它的来历是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在这次讲话中,他详细引用了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之后发出号召: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山,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只要我们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地工作,动员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就会推翻这两座大山。在此之前,毛泽东早就引用过“愚公移山”的故事,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毛泽东对抗大学员发表了重要讲话,告诫抗大学员不要因失掉武汉、广州这些城市而哭泣,并指出,今天失掉个把城市是不要紧的,因为我们是长期战争,那些城市总归要失掉的。我们的办法就是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枪交给儿子;儿子的胡子又白了,再把枪交给孙子;孙子再交给孙子的儿子,再交给孙子的孙子……总要打下去,日本帝国主义不倒也差不多了。随后,毛泽东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抗大学员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做到“不开小差,坚持长期斗争,长期学习,不怕艰苦,与我们的朋友长期合作下去”,那么我们一定能建立一个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在1939年l月28日抗大第5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抗大是学军事政治的,其中之一的学校,但我们有特点,我们学的东西,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还有艰苦的工作作风。抗战一定要胜利,这是政治方向,而这个政治方向是坚定的,不怕任何艰苦困难要坚持着,不要半途而废。接着,毛泽东又重申,现在同志们都没有长胡子,等长了胡子了,抗战还未胜利,就交枪给儿子。儿子长胡子了,就交枪给儿子的儿子,儿子再给儿子,再给儿子……毛泽东充满信心地说,这样下去,何愁抗战不胜,建国不成?这条道理是中国古代一个老头发明的。

  应该说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毛泽东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鼓舞士气,激励共产党人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困难确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大跃进时期的《愚公移山》

  1957年10月9日,一份来自山东莒南县的关于农业生产的报告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报告的题目是“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叙述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厉家寨掀起热气腾腾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的事迹。毛泽东看后很兴奋,立刻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③从此以后,中国大地到处是“战天斗地”的 “大好形势”。1964年,大寨大队在陈永贵的带领下, 取得了好成绩,由此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于当年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于是,学大寨和学习老愚公成为可以互换的名词。在媒体宣传造势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口号成为后来二十年间国家建设的主题之一。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时代口号都是由愚公移山的故事延伸开来的。本来随着“大跃进”的破产,这种愚公移山式的神话想象也应该有所收敛,但是,“文革”初期,林彪积极提倡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捞取政治资本。除了编辑《毛主席语录》,林彪还提出重点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毛主席写于抗战期间的著作,这就是所谓的“老三篇”。1966年的时候,《解放军报》先后发表了政治教员学习这三篇著作的辅导材料,这些辅导材料指出,《愚公移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教育的经典文献,是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最根本的必修课”。之后又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宣传“老三篇”,尤其是启用了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如三句半、对口词、数来宝、快板书,进行宣传。

  此时,《愚公移山》一文的地位可谓空前提高,“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火热程度。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种精神存在某种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唯心主义成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人定胜天”的口号在今天也存在不合理性,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

  四、作为教材的《愚公移山》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愚公移山》一文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尽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多次修订,然而,这样一篇在“超保护的合作原则”惠顾下脱颖而出的“经典”却依然坚挺。从作为语文教材的《愚公移山》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关于《愚公移山》一文,师生的理解是存在分歧的。多数教材、教参把文章主旨概括为人定胜天、持之以恒、志当存高远、团结就是力量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去奋斗的道理。为了帮助理解,人教版《愚公移山》课前有单元提示: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编者在学习提示中这样写道:“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居然决意与全家人‘毕力平险’,这是聪明的举措,还是愚蠢的行为?”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中又写道:“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究竟怎么看待愚公的行为呢?教学过程中的确有些难而且有些乱,《教师之友》2005年第3期上刊登了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这是一种运用解构主义的阅读方法,“解构”愚公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反思、否定愚公的行为,这种读法曾经引起不少非议。事实上,不少学生批判愚公缺乏科学头脑,或提出移山不如搬家,质疑愚公这种耗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意义何在,是一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甚至有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愚公是否“愚蠢”展开辩论,结果孰是孰非难分难解。当然,多数老师是用教参上的主导思想做总结,究竟是否能够自圆其说、经得起推敲也不得而知。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这种耗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移山行动实在是有些困难,在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一段课堂实录中,我们发现钱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愚公不愚”的关键是愚公自己并不能享受移山的成果,他是目光远大,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所以说是“大智若愚”。应该说,这些讨论、分析都做了有益的尝试。

  五、结语

  从上世纪60年代《愚公移山》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到今天,算起来,我们已经有几代人都是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人定胜天”的口号感召下成长。《人民日报》2005年6月9日第4版发表了题为“纪念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六十周年”的文章,文章介绍,河南省今天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发表六十周年座谈会。与会代表提出,愚公移山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发掘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客观要求。

  借鉴日本学者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一文的方法论,藤井省三先生通过鲁迅《故乡》一文的阅读史,纵览从民国时期到共和国时期的群体阅读情况,文章用阅读这把钥匙打开了中国现代史上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史不仅是对文本的接受、解读、体验和批评的历史,而且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心灵史。“任何文本都是一种当代的存在,是受此时此地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所限定的。其次,读者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受自身历史境遇、生存状况与认知结构的限定。”因此,“文本的意义总是随着历史存在与读者存在而变迁,消失原有的视界又产生新的视界,永远处在通往真理的途中。”

  《愚公移山》的故事因为有“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惠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投射与移情,在“经典化”的过程中难免包含了某些限制和遮蔽。但是,关于“愚公”的阅读无法穷尽,没有终结,不管有多少“新思维”、“新方法”涌入教学界,作为语文教师,最根本的方法是尽量多地占有资料,资料越多越能够游刃有余,无论是作为古代寓言故事还是曾经作为励志的“老三篇”抑或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重新审视,都有其适用的合理范畴,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必过多地对某种见解“超保护”,也许这才是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文章来源于《名作欣赏》杂志2012年中旬刊第10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