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学风与教风建设

作者:冯志强来源:http://www.zzqkw.com/日期:2013-02-17人气:2370
 一、学风与教风的关系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教风,教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都是高校中学风建设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高校是直接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也是为学生打下专业基础、掌握操作技能、武装科学头脑以及学会做人的基地。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些诸如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和积极向上的说教都会变得苍白无力,达不到培养目的。同样,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抓教风建设也只是学校教职工的一厢情愿,得不到被培养者——大学生们的响应,也达不到培养目的,最终会失去教风、学风建设的意义。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不仅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关,而且也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抓学生的学风建设要讲究生源的层次,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也正是学风建设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学风上讲,学习、思考、探索、创新是学生学习的四个层次。首先是学习,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而学习的前提是“乐于”,只有“乐学”才能学有所成。其次是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延伸,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是探索,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上,还应该有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最后是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因而,敢于创新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层次和最终归宿。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态度与师德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创造和传播知识,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还传承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正是有了后者才使得一所大学的学风得以形成并且一届一届地传下去。
教风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老师,就应该以满腔热忱的精神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高尚的也是无条件的;教风体现在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的行为上,这也是教师个人应有的起码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教师,才会有教育教学上的威信,才能指导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教风还体现在教育工作者本人的学风上,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学风不良现象,更应该在教育工作者中提倡优良的学风,这种学风应该是富于道德感与责任心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是学生追求创新、发明、发现和发展的榜样。
教风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影响非常大。无论从广义看还是从狭义上看,教风在学风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言行随时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
二、学风、教风与管理的关系
高校讲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是社会发展对高校的现实要求 ,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需要,这对当前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具现实意义。
严格的管理能够引导学风、教风从规范向习惯方向发展,从而营造一个优良学风和教风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管理是学风、教风建设的前提,抓好制度建设,健全教学法规并严格执行是保证教学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督促师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学风、教风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教学秩序、考试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必须坚持严格管理,决不能放松要求。近年来学校为了严格管理,先后制定了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等规章制度、考试纪律的措施,这些都对稳定教学秩序,推动学风、教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也能促使管理的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管理过程更加细化,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使管理工作变得更有意义。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严格“管”上,更重要是体现在“理”上,不能以“管”代“理”。即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强调“理”的成份,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也就是说要创造条件,建立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投身到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中来,遵循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和渴望学习。
在学生管理中,除了强调严格管理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在学生中也要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比如开展创建良好学风班活动,各类第二课堂的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等。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的成长愿望和学校的教育手段,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严教风促学风,创新管理科学发展
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在目前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的学风、教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会极大地促进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因为学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教师则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所有这一切都是形成良好学风和教风的源泉和动力。
良好的学风、教风又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是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对学生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激励、教育和感召作用,置身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会使其终身受益。身处这种环境之中,教师会有一种脚踏实地工作的动力,学生则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风与学风是校风的具体体现,严谨的教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从教风上讲,我们提倡的“严谨”主要从治学上来讲的,要求教师治学严谨,就是认认真真做学问,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严格”则是从治教方面要求的,教师教学要从严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让学生在严格要求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求实”是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来不得半点浮躁与浮夸;而“求真”则要求教师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一切违反规律的教学行为都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与该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有关,而且与该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理念、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国际意识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观念正在确立,作为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合并调整的院校,更有规范统一、融合提高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探索,在管理观念、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目标管理是一种动员全组织参与的,以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为全过程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管理,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可以在明确教学管理方向、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也包括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优良的品质。这就是说要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勇于支持真理、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实践也证明,一个人能否做出突出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的思想素质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进一步加强学风、教风建设更有其特殊意义。
综上述关系可以看出,学风、教风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众多方面,各方面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而且它们又与教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教学改革与学风、教风建设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系统考虑,统筹规划,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自觉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去,才能真正使学风、教风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陆文. 教风建设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李永华. 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机制探讨[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田国强. 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
[4]蒋芹忠. 对高职院校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思考[J]. 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