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跨文化能力模型概述

作者: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黄诚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2人气:8117

一.引言
“交际能力”概念由海默斯于1966年首次提出,目的是挑战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的概念。卡纳尔&斯温(1980)发展了海默斯的理论,认为交际能力强调提高语言能力以便能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有效并得体地的交流。
一类研究者对交际能力的定义聚集于过程的有效性。富特和科特雷尔(1955),霍兰德和贝尔德(1968)将交际能力定义为获得有效交际的能力,与个人的知识和教育背景无关。温斯坦(1969)则认为,交际能力会随着个人的社会经验增长而提高。布洛克纳和凯利(1974)将交际能力定义为将自己与他人有效联系在一起的能力。这一定义扩大了交际能力的范围,从单向的有效交际能力到交际过程中察觉自己和对方的双向能力,即交际能力是他人取向的(维蒙纳,1977;鲁本1983)。
一些学者从得体性角度定义交际能力,巴克伦德(1978)认为交际能力是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得体地表现出与社会规则相符的交际行为的能力。艾伦和伍德(1978)认为得体性是概念化交际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准,在他们的定义中包含了得体性的四个要素,即数量、质量、切题性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以上学者认为有效性和得体性是定义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标准。
拜拉姆认为“交际能力”不能作为衡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标准。学者们在拜拉姆的启发下,在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大部分学者(陈&S,1996,等)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都涉及到了有效性和得体性,但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者还加入了另一个因素—环境。陈&S(1998)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境中,能够得体并有效地使用交际行为,以产生交际者所期望的某种反应的能力。在陈的定义中强调了得体性、有效性、期望、情境。因此,除了交际能力所必须有效性和得体性,跨文化能力还强调了情境性。M&K指出情景性因素包括历史情境、关系情境、文化情境、性别情境和种族情境等。
二.跨文化能力模型
一些模型建立在将个人态度和技能与成功跨文化交际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人特点上,如跨文化适应、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斯皮伯格和库帕克(1984)提出了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模型,此模型强调了理解、态度和知识的重要性,且将理解他文化、普通文化知识,及积极态度的特定信息作为其主要构成概念。在该模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被分为三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认知维度是指人们关注什么样的行为与情境最匹配,包括对他人的信息,交际规则,背景的知识和认识;情感维度是指那些与跨文化交际过程相关的情感、意愿、需要和驱力;行为维度则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得体且有效行为的能力。斯皮伯格(2000)强调这一技能必须是可以重复的且是目的导向的。由于对每个维度内的因素的侧重点不同,有时,认知维度也被称为知识维度;情感维度被称为动机维度;行为维度则被称为技能。
贝雷(1993)细化了斯皮伯格&库帕克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型,在每个维度下增加了次维度。情感角度包括四个次维度:自我概念,开放思维,非判断性态度,社交放松。认知角度包括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两个维度,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监控能力,文化意识指对影响自我和他人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母文化和异文化的了解会让个体认识到两者在社会价值观、信仰、社会规范和体制上的异同,并在交际中可以穿梭于不同文化中理解对方的行为的意义,增加跨文化交际的和谐性(严文华,2008)。行为角度包括:传递信息的技巧,适当的自我揭示,行为的灵活性,互动管理和社交技巧。传递信息的技巧包括:传递描述性信息,仅作陈述不做判断;传递支持性信息,即夹杂情感的信息。行为灵活性指根据交际情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交际行为。社交技巧指共感和保持身份感。
考斯特和奥莱贝在鲁本的模型上,发展出了测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标准:1尊重对方;2知识导向: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是“个人的”,一个人所认为的对与错,另一个人不是必须与之保持一致观点;3共感:以了解对方如何理解世界的方式来行为;4互动管理:一个人在谈话中能够顾及到对方的需要轮流交谈,使得交际顺利进行;5任务型导向行为:与解决问题相联系的行为;6关系性导向行为:与人际和谐相联系的行为;7容忍模糊性: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和不断变化的情境,8交际姿态:对对方做出的回应是陈述性的,非评价性的、非判断性的。
拜拉姆(1997)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者所需具有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和批判性的文化意识。知识指有关本文化和交际对象所在文化的社会群体、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产物的知识。技能包括解释与联系的技能和发现与互动的技能。跨文化态度包括求知欲,开放与分享的能力、不怀疑或否定其他文化、不过度信任本国文化。批判的文化意识指能够运用有关母文化和他国文化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评价或评估事物。拜的模型主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提出。
文秋芳(1999)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敏感性,容忍度和对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她认为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提高交际者对文化差异的意识,然后改正对文化差异的态度来尊重他文化,最后训练相关的交际技巧来应对文化差异。文的模型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跨文化交际,即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
参考文献:
[2]J.N.Martin,T.K.Nakayama.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陈国明,威廉J.S著;林大津,尤泽顺导读.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8.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