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通过电影与原著的对比来解析《梦十夜》的梦境及喻意——电影文学

作者:马英豪、李穂南来源:原创日期:2013-09-07人气:2507
 一、第一个梦:黄粱一梦
原著中是没有标题的,电影中为这个梦所加的标题是“爱情”,而我更愿意为这个梦定题为“黄粱一梦”。
原著中,短短一千多字,却描述了100年的事情。人生苦短也不过如此了。《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夏目漱石最后说:“‘已经100年了啊!’此时我才注意到。”这与黄粱一梦中的梦者醒来后的感慨何异?这不禁令人感叹:人生之事亦如是耳!
电影中又另作了加工。最明显的是添加了鱼的元素。除了仍可反映上述思想,此外,还表达了对人生的惶惑与漠然。鱼死了也就死了,再换一个就行了。但鱼缸破了还能复原吗?人死了以后还能复生吗?这一生过去还能再重新来过吗?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生活已无从选择,又该如何经营与面对?这就是留给大众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这个梦所给我们的启示。
二、第二个梦:悟道
“悟道”是电影中为这个梦起的题目。这个梦大概讲的是如何悟与悟什么的问题。
关于如何悟,众所周知的方式即是禅坐。至于说六祖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后来的当头棒喝,或“一指禅”等,皆上等慧根之人所为,但即便是禅坐,能开悟者又有几人?夏目漱石想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开悟、何为空的问题。色空无异,于色中看到空,于空中看到色,当是与悟不远矣。然若如此,须万念放下,一念不起,于虚净之中,方可视万物本质,悟空识空。昔日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较六祖而言,神秀到底还是存有身、心、念,所悟不及六祖彻底。因此,那武士持着非要开悟给和尚看的想法去开悟,心中念头不息,又如何证得了“无”?
以武士形象出场,也自有深意。日本武士与佛教徒多有相似之处,如,都持有某种信念,都视死如归。生死乃人生大事,为最难突破的心理障碍。心有生死,即心中有念,既有念,便不能谓空,既不识空,便不能谓之开悟。开悟不必死,死亦未必悟。真悟者,当生即生,当死即死,来去自由,即达如来之境。
电影中,最后镜头为梦者欲自尽而不能,懊恼不已。但原著中并无此节,其结束为:“我大吃一惊,倏地把右手搭到短刀上。座钟又‘铛——’一声敲响了第二下。”还是原著这样处理更好,悟者自悟,迷者自迷,每位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而不必下个结论。
三、第三个梦:因果
电影中此梦主题为“孩子”,我想,直白来说,“因果”更恰当。
原著简单些。一开始就是“我背着6岁大的孩子”,“我”想遗弃他,最后,到达树下,真相大白,“在这棵杉树下,我杀死过一个盲人。”这就是因果。
因果是佛家所持的主要观点,佛教中,有关因果的故事数不胜数。电影中,前面添加了妻子的一个梦,梦到曾不小心弄断了一尊菩萨石像头,大概因此故,孩子流产,她又梦到把菩萨头放回了原位,所以她想,这次所怀孩子应该不会有事。这显然是导演对因果主题的强化,不过,这样的处理乱了主题,没太大必要,不如原著言简意赅。
因果关系在佛教之中已是昭然若揭,而夏目漱石以此故事重论之,实属老生常谈,然能唤醒世人几分亦仍未可知。
四、第四个梦:死
应该说,电影中对这个梦的演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主题。不过,好在也是一个完整的主题,也与死相关。
原著中对这个梦的描述很简单。一个小孩子见到一个老人在喝酒,老板娘问了老人三个问题:“老爷子府上在哪里?”“你到哪里去呢?”“一直走吗?”后来那老人拿出手巾说要变条蛇,孩子便跟着他,老人进到河里,孩子在河边等着他出现,但没等到。
夏目漱石在这里想要探讨的是有关死的问题。问的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人生的三个最难解的问题,也就是: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怎么去?老人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在肚脐里。”也就是说,我是谁,关键就看你如何定义自己了。这个问题不能从外获得,而只能内求。“到那边去。”阴与阳,生与死,无非都是一线之隔,人之一生,也无非是由此及彼而已。对于第三个问题,“一直走吗?”老人吹了口气,那气直奔河边去。这似乎已经做答了:人生不就是奔死而去,难道中间还有他途吗?后来老人到了河边,进到河里就再没出来。河可以看作是生死之交界,难道人死还可以复生吗?至于说老人拿手巾要变蛇,既吸引了其他孩子,也吸引了观者。很明显,蛇在这里暗示着诱惑——当然,说疑惑也行。别忘了,是蛇引诱夏娃吃的苹果。
在电影之中,加了内容,就变成了另一个主题了。电影的主题为“童年”,如果是我来定,直白一点,可以叫“追随系统”——或者干脆叫“系统”。
故事讲漱石应邀去讲座,却奇怪地听到当地人说,邀请他来的女孩失踪了,所有的小孩子都失踪了。他渐渐回想起,他小时候曾到这里养病,认识了这里的小孩子,小孩子们去海边玩,遇到飞机失事,就一去而无回。漱石因为未去而幸免于难。
他与那些孩子是个小团体,或者说是个系统。依据德国海灵格的理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会忠于这个团体,如果团体有了不幸,那生还者就愿意以自己的不幸来表明自己对这个团体的忠诚。战后生还的士兵多有自我伤害行为及自杀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想追随他们死去的战友。在一个家庭当中,如果父母遭受痛苦与不幸,其子女也会有痛苦与不幸,这可以说是追随、忠诚或者爱。
电影中的情况就是这样。他小时的玩伴死了,他潜意识里就有想追随他们的冲动,这促使他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回想起既往的情景。而在最后,他用刀子在墙上刻下一画,表明都到齐,这已经表明了他追随的愿望(暗示着他会自杀)。
五、第五个梦:绝望
我认为,这个梦以“绝望”为题可能比较好些。
原著中,梦者梦到自己打败仗被俘虏,敌人要她选择是生还是死,她不愿投降,所以选择死。但她提出一个愿望,希望死前能见到自己恋人。对方同意,但要求鸡啼前必须把恋人带来。女人策马前行,还未到达目的地,就听到了鸡啼。女人惊诧之余,冲下了深渊。
这是有关绝望的梦。被战败就是一种绝望,在两个选择面前,选择死还是绝望。如果说希望与恋人见上一面是绝望中的一点希望的话,而这点希望最后又坠入了深渊。毁灭掉这仅有的一点希望的,是天探女。因为,女人听到的鸡啼是天探女伪装出来的。
关于天探女,就是专门与人作对的鬼,总是做出违逆人的意愿的事。这种鬼不仅日本有,几乎所有地方都有。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修炼时,魔王波旬派三魔女来诱惑,失败后又亲率众魔进攻释迦,想要破坏释迦修炼。世界自太极而生,分阴分阳,有魔有佛,有自信与绝望。这二者就如完全相反的力量,把人拉向不同的方向。漱石最后说:“天探女永远是我的敌人。”言外之意是:绝不向绝望妥协!
电影对这个梦做了较大改动,与原著主题已相去甚远,不过,表达的主题很相近,电影的主题是“恐惧”。电影中生与死,梦中梦,真实与虚幻,很怪异。但不管怎样,电影中的那个怪物就是天探女,也或者说是我们内心中那负面的一面。电影最后,女人说:“这就是我。”更说明了这点——我们都是正负面的结合体。
六、第六个梦:雕塑
关于这个梦的焦点在仁王像上。仁王是日本的哼哈二将,哼哈二将是护法神,立于寺门两侧。有段历史是需要知道的,就是明治时期的“废佛毁释”运动,大量寺院被毁,使日本佛教从镰仓时代的繁盛走到了明治时的最低谷。而夏目漱石是崇尚禅学的,由是可知他目睹日本佛教的衰败时内心复杂的心情。联系这些历史背景,这个梦的含意也就昭然于纸上了。同时,仁王在佛教中是对佛的尊称,指代佛。因此,这里的仁王就具有双重含意了。
所以,原著一开始就说,好像是镰仓时代的运庆在雕塑仁王像,而看热闹的人却是明治时期的人。这几句话就提供了历史背景。夏目漱石借观者的一句话“喔,是仁王。现在也有人在凿仁王啊?我还以为仁王像都是古时凿的。”这是对明治时期人的讥讽。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现代居然还有人在维护佛法!这也是一种自嘲,实际上,夏目漱石扮演的就是护法者的角色。
围观者有人在议论:“要说谁最厉害,从古至今人们都说仁王最厉害。听说比日本武尊更强呢。”这明确地表明漱石对佛教的推崇。当然,也表达了自己“护法”的决心。
围观者中还有一句议论:“不难啊!那根本不是在凿眉毛或鼻子,而是眉毛与鼻子本来就埋藏在木头中,他只是用凿子和棒槌将之挖掘出而已。这跟在土中挖掘出石头一样,当然错不了。”这是句非常有禅意的话。在佛学中,讲究的是人的本心,人人都是佛心具足的,只是被虚幻所蒙蔽而不得见。故曰:“迷即众生,悟即是佛。”所以,人心不古,并不需要教化他们,而是只要点悟他们,就如同唤醒他们一样。
最后的一句话“原来明治时代的木头里根本就没有埋藏仁王。同时,也明白了为何运庆至今仍健在的理由”,这句话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真正地表明了主题,既表明漱石对时事的失望,又表明自己“护法”的决心。
电影的处理多少改变了原意,看过电影后,我所想到的是“相由心生”,胸有成竹,想到的是“心中有佛,看什么都是佛”,导演可能是把焦点放在了“那根本不是在凿眉毛或鼻子,而是眉毛与鼻子本来就埋藏在木头中,他只是用凿子和棒槌将之挖掘出而已”这句话上了,但这只是一个点而已。所以,我把这个梦的主题定为“雕塑”也是有两层含意,表象地指故事所描述的有关雕塑仁王像的事,而深层地是指重新唤起人的本心,为护法而做的努力。
七、第七个梦:彷徨
我给这一梦定的主题为“彷徨”,这很容易地让我们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彷徨》,没错,漱石与鲁迅实在有太多相似的地方,自身所处的历史背景,他们的忧患以及他们的彷徨。
这个梦的背景是明治后期,日本对外的扩张与侵略。日本的首要目的是侵略朝鲜与中国,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梦中的大船是朝着西方了。“大船”是对明治维新后繁盛起来的日本的比喻,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这艘船日夜无休无止境地吐着黑烟,破浪前行”,这既描绘了日本飞速发展,也描述了其对外的野心。但是,漱石对当时的日本以及日本的未来是充满着疑虑的,“因为看上去好像在追落日”。历史印证了漱石的担心,日不落帝国最终还是落下去了,真正成了“落日”。但是,谁又能说得明白当时日本的所为及最后结果的对与错呢?日本发展了,失败了,但最终还是繁盛了。正如文中所言:“西行之日,尽头是东吗?这是真的吗?日出东方,娘家是西吗?这也真的吗?身在浪上,以橹为枕,漂啊漂吧!”而“我感到非常不安。既不知何时才能靠岸,也不知将驶往何方。”正表达了作者的彷徨。
船上的人大半是外国人。要知道,明治维新的成功就在于向西方学习。因此,当时的日本随处可见“引进”来的外国人。这很明显地表露了这个梦的社会背景。
作者在梦中想求一死,表达了作者遁世的想法,但在跳下船后却后悔了,文中最后写道:“即使不知船只将驶往何方,我仍应该待在船上的。”这就是个人与国家间的情结,一如儿子与父母间的情结:不管父母犯了什么错,父母都永远是父母。
应该说,电影中这个梦是比较忠于原著的,虽然结尾处添加了一个大鱼的情境,但那只是对父母与子女情结的升华的画面表现。
八、第八个梦:镜子
电影对这个梦的处理很无厘头。原著中,讲述的是理发时透过镜子所看到的一些东西。理发自有理发的含义,这大概仍然象征着明治维新(理发就是一种改头换面的事情),不过,作者的焦点还是放在了镜子上。镜子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是对现实的一种映照,并且仅仅是一种映照。作者没有表露任何情绪,所记下的只是看到的东西,其作为就如同镜子一般。
梦中的人物大多都是麻木的,最活跃的可能要数戴着“巴拿马草帽”的庄太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细节。要知道漱石所处的时代,能戴“巴拿马草帽”的,都是一些政客、文人或商人。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次资本主义改革,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及上层特权阶级的利益,而普通大众却从中未获好处。戴“巴拿马草帽”的庄太郎即代表的是前者,是春风得意的。再一个有点得意的是柜台里数钱的女人。这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从改革中似乎沾到了点油水,但也许这只是幻象,因为,当回头去看时,这女人却不在那里。
整个的梦都充斥着一种麻木感,如前所说,除了戴“巴拿马草帽”的庄太郎,数钱的女人,其他人都是麻木的,理发师、豆腐小贩、艺妓以及最后的卖金鱼的,包括梦者都是麻木的,只是没有感情地看着所发生的一切。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梦中的人物,如卖糕小贩,特别是“只见白衣男子的衣袖下出现一个脚踏车轮子。也看到人力车的车把”,但是没见到人。很有意思的是,当梦者想去看时,理发师却将他的头扭向了别处。更有一个细节,这之前梦者听到了有人叫危险。这里面隐含的意思是不言自明的。这很容易与当时白色恐怖下的中国现实相联系。
梦者问理发师:“头呢?能不能理成个样子?”但理发师并不作答,只是按着头就开始剪。好像一切都处在被操控而无选择的余地。未来亦不可知。如果说,在上一个梦中,梦中人还想极力地改变些什么,而这里,却像是挣扎过后的承受。但作者并没有沉寂,他把一切都呈现在镜子当中,供人们反思。这很有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九、第九个梦:祈祷
这应该说不是梦,而是个回忆。
这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漱石生于1867年,而在1871年,日本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即明治天皇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武士被允许“散发”“废刀”,逐步消灭了武士阶级。大量的武士死于这场变革。文中最后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其实早就因流浪武士的身份而丧命了。”文中说是3岁的小孩,这与现实中的漱石距这场变革的时间是一致的。
与上一个梦类似,在这个梦里,漱石没有什么情绪,只是如同相机一样,拍下了那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
电影基本上是遵从原著思想的,不过,却改变了历史背景,把明治维新时对武士的打压换成了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时的征兵。无论怎样,故事还算完整,似乎改变后的电影也不错。
十、第十个梦:猪
不管是解梦还是看一个故事,也或者是其他的事情,一定要抓住关键点,才能看到本质。就这个梦来说,关键词为:戴巴拿马草帽的庄太郎,猪,女人,悬崖,阿健。关于巴拿马草帽前面已经谈过,这里所指代的意思与前面并没有什么不同。指代的当是那些留学国外、推崇西化并依附于天皇的人。女人可能就象征着天皇。庄太郎除了恭维女人“其他也没什么特点”,当一个女子出现后,“庄太郎非常中意她身上衣服的颜色”,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庄太郎之流只为恭维,一是庄太郎之流目光短浅,只会看到外在的一些东西。对女人的描写“衣著华丽,想必是有身分地位的人”,这已经表明了女人的象征意义。以女人来比喻天皇也很耐人寻味。
梦中的猪则象征愚昧的人们。要知道,1868年明治维新后形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先后有平定内乱及对外扩张的战争,军队完全成了杀人机器。成批军人在武士道精神的驱动下向着死亡奔去。这种场景,不正像成群结队的猪向着悬崖奔去吗?只不过说,那些猪的命运操纵在戴巴拿马草帽人的手里,而戴巴拿草帽的人又受女人的约束。
梦中女人说“如果不愿意跳,你会被猪舔”,被猪舔是被侮辱的象征。那些戴巴拿马草帽的人本来以为西化可以强国,却不想成了军国主义的帮凶,骑虎难下,前面第七个梦中梦者不是跳下船以求死吗?但马上就意识是不能死的。不能死那就得冒着被猪舔的可能——实际上在做了无谓的努力后,还是被舔了。
文中的最后一句也很耐人寻味:“我想,庄太郎可能会回天乏术。帽子大概是阿健的吧!”也就是说,一个死了,还会有另一个,这就是无可奈何的事实。
这个梦在当时来说,涉及了太深的问题,非常敏感,所以,梦的描述也隐晦多了。电影只是加了许多娱乐成分,但却有失原著的深意与内涵。梦只是个话题与手段,更多的是反映现实问题。所谓的梦,其实与寓言、神话等艺术形式一样,只是借一种方式来表达一种较深的内涵罢了。如荣格所说:“一个时代就像一个人,它也有意识观的局限,所以也需要补偿性的调整。这种调整由集体无意识来进行,表现出来,就是诗人、预言家或者领袖在无法表达的时代愿望引导下,以他们的言行指明了一条道路,以通向那为每一个人所盲目渴求和期望的目标。”(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2007:225)夏目漱石所做的正是这样,并非医人,而是医心,非是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 夏目漱石.梦十夜[M].周若珍,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2] 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佛教十三经[M].上海:中华书局,2010.
[3] [唐]惠能.六祖坛经:敦煌坛经读本[M].邓文宽,注解.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4] [后秦]佛陀耶舍.长阿含经[M].竺佛念,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 [德]伯特·海灵格.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M].张虹桥,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北京公司,200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