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杭州六和塔八棱平面设计手法探究

作者:吴洁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9人气:1169
 一、八棱平面的设计尺度
正八边形,亦称八棱。正八边形平面形式的塔是印度佛塔建筑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是经过长期建塔经验积累的结果。
八棱构成上的相关要素是边、直径和斜径。①只要明确了这3个要素的数值,确定构成八棱的边、直径、斜径之间的比例关系,八棱形建筑就能得以设计与实施。在建筑营造上,八棱形的比例构成直接记载于《营造法式》之上。在《营造法式》补遗“取径围”中对八棱模式有这样的记载:“八棱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六棱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②也就是说,八棱径六十,每面二十五,其斜六十五,其直径为六十,边为二十五,斜径为六十五。由此看出八棱边、直径、斜径之间的比例关系为25:60:65,化简之后为5:12:13。八边形是宋代最盛行的建筑模式,《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应是当时通用的八棱建筑的取值方式。
宋代是八边形建筑最兴盛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大角殿堂与楼阁,尤其是佛塔形制由唐至宋从方形转为八角,八边形成为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平面形式。③六和塔塔身是南宋原物,平面为八棱形是这一时期建筑的发展趋势。六和塔又是与《营造法式》相近时期八棱平面较典型和重要的实例,其八棱塔身平面设计的比例构成,亦是运用《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传统八棱模式方法取值。
二、六和塔八棱平面设计原因
塔建筑在东汉时由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单层圆形平面的印度“窣堵坡”演变成了融合中国文化的中国式多层方形平面塔。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又慢慢演变成了八边形平面塔。中国式塔由印度单层塔演变成多层塔,使得其在纵向上得以发展。塔有了一定高度之后会受到大风、地震等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形状就成了决定能否坚固长存的重要因素。塔平面由圆形到方形再演变成八边形,这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娴熟,其为了减弱风力、抵抗地震危害和坚固自身的结果。
印度圆形平面塔“窣堵坡”具有很好的防风、抗震性能。但中国式古塔中却极少看到有圆形平面的塔,多为方形特别是八边形平面塔。六和塔经过多番修葺之后平面仍为八边形,是有诸多原因的。
首先,“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古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地与天相对应,乃是方形的,天与地之间有着和谐的联系,世间万物则顺应其中。在地上的建筑,不应是和天同形,应以一种与天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出现。所以,地面上的建筑一般都以方形存在,六和塔亦是如此。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在选址和规划上极其注重方位的选择,格外重视风水理论。在中国文化中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为四个正方位,城郭、皇宫、园林、寺院、住宅等建筑建设时都要求按一定的方位进行建造规划。圆形平面的建筑几乎无方位可言,六和塔在初建时平面选择正八边形也是此理。
最后,塔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阴阳五行说中,偶数为阴,单数为阳,中国式塔的边数取四边、六边、八边、十边、十二边等偶数,层数取一层、三层、五层、七层、九层等单数。六和塔取八边形平面,高十三层,符合我国传统的“纵为阳,横为阴,阴阳结合,阴阳一体”的思想观念。
三、六和塔八棱平面设计意义
在唐与唐之前中国式塔平面大多是以方形存在。到了唐宋之交,便出现了平面为八边形的砖塔,至宋代,八边形的塔已经成为高大砖塔的基本形态。④六和塔是宋代的产物,其八棱塔身是经过几毁几修保存下来的,它的存在有一定作用与意义。
首先,正八边形的平面形状庄严肃穆,与六和塔初建时的功能与作用非常匹配。六和塔初建时是以镇服钱塘江潮为目的的,清代修筑的外檐十三层逐层向上收拢,形成下宽上窄的建筑样式,给人一种敦实、庄严、神圣、敬畏的感觉。
其次,六和塔八棱平面几乎接近圆形,既有方位感,又可以四面八方全面观赏,将人们的视野扩大到了360度。八棱平面每一层八面辟窗,使人视野开阔,可眼观四面八方风景,让游客登塔远眺有一览无余的感觉。
再次,六和塔八棱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匀称,对减弱风力、抵御地震从而坚固自身十分有利。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所受风力大小的不同,正八边形平面的塔是相对其他形状的塔抗风力相对较强的平面形状。
综上所述,六和塔正八边形平面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古代造塔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是古塔建造中比较理想的平面形状。在古代建筑上,佛塔平面形制的演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杭州六和塔是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平面构图特色的典型之一,其八棱构成模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