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拉班动作分析视角下的现代舞技术训练——重心移动

作者:严安来源:《尚舞》日期:2023-09-06人气:961

1.引言

我们都知道,对于无生命物体来说,它既无法改变自身的外部形态,也无法从内部产生力量,所以它的重心移动可以用经典物理解释。但人体运动带有生命特征,是思维模式决定动作意图的。所以需要一个系统作为物理运动和人体意识之间的连接,能帮助我们科学地分析和整合人体运动规律,同时也帮助我们在思维和身体的结合上更好的认识自我,这便是拉班动作分析理论体系。

在拉班动作分析理论体系中,我们通过引力与世界连接,所以对于重量的感知就是感知自身的基础。而重量感知是舞者学会在舞蹈中找到平衡的重要环节,对于重心概念模糊,找不到重心的舞者,常常在作品演绎时出现动作幅度过小、过于内收、不够舒展、爆发力不足的情况,给人以小心翼翼的感觉。相较于舞者的静态舞姿控制,在动态舞姿中找到流动、变化的重心自然是更具挑战的。

现代舞的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芭蕾过于僵化的程式化运动,所以重心的流动对于现代舞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现代舞的作品演绎中,我们会强调动作幅度的大小以及与动作的流畅性,这些问题都与重心的流动相关且都需要通过日复一复的日常练习解决,所以重心移动的技术训练成为现代舞基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重心的二元性运动机制

好坏、大小、多少、内外等等,日常中的二元性的概念,划定出了存在于连续统一体的对立极端。但是想要完整地理解一件事物,要学会多角度观察。剖析重心的二元性运动机制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它。

当我们识别对立面时,要知道它们其实是更大的整体的两个不同的部分。热和冷是一个温度连续体的两个终端;上和下是空间连续体的两头;里和外彼此是相对的。我们可以看出二元性概念是一个悖论。对立面并不互相消灭,而是相互支持并同时存在。比如:我们理解“上”,是因为有“下”。重心二元性的两面也是这样,看似对立,实则互相支持,形成一个整体。


2.1主动/被动

关于“重心”感知的第一个方面是在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Center of gravity),我们叫它引力重心。指人体作为一个物体被地球引力所吸引向下的力,即人体本身。站立时,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厘米处。由于性别、年龄、体型不同,重心位置虽有几厘米的不同,但都还是集中在人体的下腹部对应位置,也就是人体的“核心”位置。它的移动可以被意识控制,属于“主动”的部分。

另一个方面则是外部给予身体的一个反作用力,任何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使得我们能够在空间中找到平衡。地心引力导致我们重量的方向是向下的,而又有一个大小相等的力从下向上地给予我们支撑。当我们双足自然站立时,核心位置向下的铅垂线即是地面支撑中心点(Center of surpport),当重心离开支撑点后,整个身体便会向一个新的位置移动。这个地面支撑点是随着引力重心的移动而移动的,属于“被动”的部分。

   在现代舞基础训练中,寻找主动力和被动力之间平衡的关系有助于整体协调性的提高。比如双人舞的部分,如果一人倾斜站立,引力重心向下的铅垂线不在双足,人体呈现“失重”状态,以单人力量是无法保持平衡的,而若加入第二人,两人相互依靠,形成一个新的地面支撑中心点,便可以保持平衡并合力移动。


2.2稳定/移动

运动的二元性中,经典物理告诉我们稳定和移动是成反比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越稳定,它的移动性就越差。

但是,就像上面说的,它们其实是更大的整体的两个不同的部分。所以,我们理解为每个物体在不同程度上相对于观察的角度都是兼有稳定与移动的。就人体运动的整体来说,稳定和移动可以是直接关联而并非完全对立的。为了稳定,必须有移动的支持。而要移动,必须有稳定的支持。

舞蹈作品在舞台呈现时,为了情感抒发更直观,动作更有张力,训练过程中,舞者常常在追求增加各关节的灵活度,增大动作的活动幅度方面大下功夫。变幻莫测的舞蹈动作中,上肢变化的所有重量经由核心传递到下肢支撑点,当动作的活动幅度被增加、空间移动的方式更多样化,势必需要更快地移动身体找到重心以保持稳定。

比如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抬起动力腿向前迈步的同时,身体也在产生一个向前运动的推力,推动骨盆向前移动,经过一个短暂的失重过程,我们的地面支撑中心也随之改变而向前移动,动力腿与地面接触后获得支撑力,转换为主力腿,通过下肢给予整体支撑力,完成一次迈步的动作。现代舞中的流动训练就是在移动中寻找稳定来让舞者从感知上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每一次移动需要给予骨盆多大的推力来完成重心转换?在不断地练习中,舞者将学会控制自己的力量,以在移动中达到平衡


3.微观层面的解构

宏观层面上的二元性赋予了我们整体的视角,微观层面的身体解构则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分解动作元素提供参考。


3.1核心稳定性

身体的部分构成了整体,人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对重心移动起到主要作用,指脊柱、骨盆的最佳排列和控制,主要位于上下肢连接的部位,腰椎、骨盆的区域及附着在此区域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神经系统,其运动系统被拆分为被动亚系(Passive subsystem)、主动亚系(Active subsystem)和神经亚系(Control subsystem)

3.1.1被动亚系

核心的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椎骨关节突和关节囊以及脊柱韧带组成。骨骼作为人体架构最基本的支持,它承载了大约24%-55%的躯干屈曲外力,就像建筑物中的柱子、梁和框架支撑,核心的被动亚系就是我们的内部支撑。

3.1.2主动亚系

主动亚系是指在主动控制下能产生力量的肌肉和肌腱,它们紧密围绕在脊柱的周围帮助维持核心稳定。这些肌肉和肌腱产生的力量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力量,是从人体重心的角度描述核心肌肉群的范围,包括从人体前方、两边和后方参与调节人体重心的肌肉,以保持躯干的平衡和稳定性。

3.1.3神经亚系

神经亚系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构成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构成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周围神经系)。它是我们的知觉来源,也是我们处理并发出信号的通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周围的信息,感觉器官系统包括视觉器官以及位听器官。作为辅助稳定,眼捕捉环境情况,耳感受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之后在脑中做出一系列的分析、判断,再通过运动神经发出指令。

核心稳定能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使舞者运动幅度得到调整和增大,动作更加舒展、流畅,且不易跌倒或受伤。


3.2呼吸方式

呼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后天的生存又赋予了呼吸运动种种功能。呼吸的节奏和深浅跟身体的动作是相关联的,呼吸和肢体运动的协调可以帮助我们在舞蹈中调节肌肉紧张度和调节脊椎曲度。

这里我们分析两种主要的呼吸方式对重心移动的影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这两种类型的呼吸模式对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肺部活动方式,不同的呼吸动作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用于不同的情形,以满足不同的目的。

3.2.1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时,主要活动的部位是肋部,吸气时,肋部打开;呼气时,肋部闭合。这种呼吸方式运用肋部吸气肌工作,肋部吸气肌可以很容易的在人体表面被观察到,所以在刚刚接触呼吸训练的人群中,胸式呼吸是最先被“找到”的呼吸模式。这种本能地运用肌肉呼吸对我们是有益的,它可以丰富胸、背部的活动。

胸式呼吸可以帮助恢复胸小肌的柔韧性,改善驼背或肩部前倾;前锯肌的活动可以让颈部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对胸廓起到稳定的作用,当我们想在空间中匀速移动,保持匀速呼吸时,胸廓的稳定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2.2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时,主要活动的部位是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回缩。其动力起源于一个分割胸腔底部和腹腔顶部的肌肉—膈肌。膈肌的收缩、舒张产生向上或向下的移动,每一次呼吸运动,80%都应该由膈肌来主导发力,膈肌可以使腹腔的空间向上、下移动4—6厘米。腹式呼吸是由膈肌收缩上下移动所主导的呼吸方式。

在腰椎前方上面是膈肌,左右两侧以及前面由腹肌、腰方肌等肌肉包裹,下面是盆底肌,这些肌肉以及周围的骨组织形成了一个腔体,它们的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脊柱在额状面和矢状面的稳定性,也可以增加腹内压并且帮助呼吸。这些肌肉主动地收缩会产生压力,也就是腹内压。腹内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它可以帮助我们排便、排尿、咳嗽等等。吸气时,膈肌下移,腹腔内的体积被压缩,产生充分的腹内压;吐气时,膈肌上移,释放腹内压。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充满气的气球,腹内压充分时的状态就相当于一个充满气的气球;相反地,一个不充分的腹内压就相当于一个瘪了气的气球。腹内压在腰椎前方产生,当腹式呼吸吸气让下腹部有充分的腹内压时,腹肌收紧同时,腹内压向后形成一个支撑的力,腰椎前有了一些压力作为阻挡,腰椎便无法前移过多,以压力来帮助稳定腰椎,从而获得核心的稳定。

现代舞的重心流动训练过程中不可以限制骨盆固定于一个僵硬的习惯性姿态,这样可能导致移动性、灵活性的减少。因此,在动态舞姿的转换和快板时,要寻求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结合的方式,才能完美的完成舞蹈作品的演绎。


3.3运动模式

3.3.1核心/末端模式

重心移动是围绕核心位置的移动展开的,四肢的运动同样离不开核心,脊椎的头尾两端、手臂和双腿的骨骼可以看做是围绕核心向外散发的活动端点,这些端点围绕核心收缩和发散,这样的运动模式是核心/末端模式。

在训练中,我们展开四肢仰卧在地面,通过收缩核心控制四肢向内探寻,最终形成婴儿般蜷缩的姿势,感受我们的六个肢节与核心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在静态舞姿保持重心时将意识集中于核心部位稳定的感觉。

3.3.2头/尾模式

关于重心移动的运动模式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脊椎的贯通线让我们形成了头尾连接的运动模式。在现代舞基础训练中,头尾连接的运动模式对于我们直立形态的重心形成非常重要,在直立的形态中,我们用下肢支撑和移动,解放上肢做出更丰富多样的动作。

头尾模式常被运用在脊椎的活动练习中,玛莎.格莱姆的呼气收缩练习,就是将脊椎弯曲像婴儿一样的“C”型,收缩核心,找到脊椎两端头、尾相接的感觉,这样的练习同样帮助我们将意识集中于核心并感受头尾两端与核心的联系。

3.3.3上/下模式

基于头尾模式发展出来的就是将上肢与脊椎构成的单元同下肢与脊椎构成的单元区分开来。就是同源的上下模式。可以理解为我们在现代舞训练中做的跳跃动作和深蹲动作,通过下半身的推地力量跳起,让上半身向更高的空间伸展,或通过下半身的膝盖弯曲,让上半身落向更低的空间,这对我们感知自身重量有很大的帮助。

3.3.4左/右模式

身体形态具有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左右对称,以左右同侧的运动模式来移动重心,平均地运动能够使身体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前进。我们感知左右两侧可以帮助自身找到平衡。在移动的过程中,平衡力是持续变动的,需要持续的关注才能维持,如果其中一侧被过分强调,就会导致不平衡。

现代舞基础训练中,在学习新的舞蹈技巧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侧模式的例子,比如侧手翻是任何翻腾类动作的基础。这个模式将为接下来更复杂的动作模式做准备,它反映了发展准则,即先前的模式支持后续的模式,并且它们建立在彼此的基础上。同侧的模式是接下来更加复杂的对侧模式的重要基础,我们首先要能够协调身体的每一侧,然后才能将两侧结合起来。

3.3.5对侧模式

熟练掌握同侧运动的模式,进而便可以发展出对侧的运动模式。如行走,每迈一步,相反一侧的胳膊向前摆动,行走的特征就是对侧模式。它穿过了身体的中线,这个动作需要左右两侧以及上下半身的整体参与,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移动重心时使用的最多的运动模式。


4.结语

舞者在空间中的流动、动作幅度大小是一个现代舞演员综合技术的集中体现。在以拉班动作视角分析重心移动的过程中,我们从宏观理解了部分对立统一的二元性概念,从微观分析了身体部分、呼吸方式及运动模式,但它涵盖的范围绝不仅如此,对于人体动作和行为模式的探索、身体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拉班的动作分析体系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为提高舞者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舞者对于舞蹈思维与肢体动作结合的重视,我们将对它继续深入探索。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