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新闻报道——以新华社AI合成主播为例

作者:王媛来源:《出版广角》日期:2019-12-28人气:4078

2019年6月,新华社联合中国搜狗公司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发布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此前,2018年11月,新华社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全球首个AI合成新闻主播;2017年12月,在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新华社面向全球发布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从新华社一系列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技术突破和重大成果来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速的信息科技发展与更新迭代下,人工智能和新闻传媒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1]。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微观上重塑传统新闻报道的业务链条,更在宏观上深刻影响着整个传媒业的生态格局和业态面貌。

一、“人工智能+传媒”:技术赋能重塑传统新闻报道流程

人工智能技术给传媒业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AI合成主播与“媒体大脑”皆为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传媒技术创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必然为传统的新闻报道带来转型升级。AI合成主播的核心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生产与报道中,运用人脸识别、人脸建模、语音合成、智能传感器及深度学习等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三大工作原理:一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匹配信息,根据语义合成面部表情并标签化;二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取声音、面部、表情等生成仿真模型;三是进行高逼真度的唇语合成,自动生成海量播报视频。“人工智能+传媒”的结合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已经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受众分析、报道资讯分发与传输、报道体验等环节全面渗透,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报道与呈现方式。

1.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高效、迅捷、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的新闻报道在面临海量信息时,能够凭借其智能化和机器化的特点达到高效、迅捷、全天候的工作模式。近年来,传媒行业已将机器新闻写作技术广泛应用于实践当中,较之于编辑、记者,智能写稿机器人更擅长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精确的处理。据悉,腾讯公司的DreamWriter写稿机器人在财经和科技版块的发稿量高达每天2000篇;新华社发布的AI合成主播则更为高效和先进,除了智能生成文本性稿件,还可以做出一系列数据分析图表、图片、视频等融媒体稿件,并通过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的合成技术进行新闻播报。只需将播发内容输入计算机,就会生成相应的AI合成主播播报新闻视频,并可持续工作7×24小时,极大地提升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制作效率。

在突发或重大事件报道中,尤其考验新闻报道的迅捷性与时效性,人工智能下的新闻报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以达到秒级出稿速度。在新华社APP终端,AI合成主播播发了《排爆、狙击、战场救援!您想看的爆燃场面这里都有》等一系列融媒体突发事件报道。自AI合成主播新小浩、新小萌在新华社平台“上岗”以来,已参与春运、春节、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新闻报道,播报新闻数量达13000多条,为受众带来权威、及时、准确的中英文新闻资讯。

可见,在突发事件中,AI合成主播能够快速生成新闻报导,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迅捷性。在新闻报道领域引入智能化机器,通过人机协作,能够拓宽新闻工作者在某些报道领域的边界。

2.报道受众分析:场景化与精准化满足多元新闻需求

目前,针对新闻报道的用户分析主要是基于阅读行为与媒介习惯、兴趣与偏好的群体分析,其精细度有限,并不能代表个体用户的全部阅读需求。而人工智能下的智能化媒体,将更好地洞察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从而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提供与用户个人生活场景相匹配的私人定制产品。未来的用户分析,将是综合性的,是基于阅读、社交、服务以及实时场景等综合数据建立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用户“塑像”,而非传统的用户“画像”。

通过精准化与场景化的用户分析,AI合成主播将发展成为随时调用数据库背景知识,并与受众自然互动的新闻报道主播。在过去,这样有着丰富经验与学识的新闻主播需要经过多年历练,而如今借助AI技术立刻就能生成,并在不同领域实现用户与内容之间的智能化匹配。这种知识型交互能力将重新定义新闻主播的概念,有效占领媒体市场无法激活的长尾市场和利基市场,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新闻需求,为新的盈利模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3.新闻报道分发:社交化与个性化的融媒体矩阵分布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格局、舆论生态以及受众需求不断变化,过去传统媒体独占市场的情况不复存在。在新闻报道的分发上,必须满足新旧媒体联动、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生的媒介生态现状。在精准化与场景化的用户分析基础之上,“人工智能+传媒”的技术结合,为媒体机构分发不同类型新闻的渠道与平台,为匹配用户不同需求的内容生产与报道提供了解决方案。

自上线以来,AI合成主播全面服务于新华社多个部门的选题策划,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运用到新闻的采编发环节,新华社所推出的AI创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全媒体报道全网浏览量过亿,一时间引爆舆论场。除此之外,《大道之行》《父亲·我们·时代》《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等融媒报道,以及《中国反贫困的大决战》《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等全媒报道,超过160多个浏览量过亿的现象级产品,构筑了崭新的媒体融合报道矩阵。这些报道结合图片、视频、文字、动漫、H5等元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读性强,不仅在新华社中英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等平台发布,还以竖屏形态在抖音、快手等移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播发。多样化的新闻信息通道满足了受众社交化媒体和个性化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习惯,增强了传统媒体多平台、多矩阵的新闻分发控制权,形成多元传媒力量,共享共生的生态格局。

4.新闻报道体验:以传感化与临场化拓宽受众感官视域

随着5G、物联网、传感器、AR、VR等新技术不断深化应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产生了新常态[2],资讯信息的传播从“拟态化”升级为体验感更强大的“临场化”和“全景化”。以往的电视直播带给观众的现场感是建立在经过加工的二维画面上的“假现场”,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新闻报道则通过结合摄像头、无人机、传感器等智能采集设备,在5G、AR、VR等技术的交互作用下,结合新闻发生地的多维数据,营造出让用户在三维空间直接“到达”现场的直播体验,推动新闻用户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临场感”或“进入感”。

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新华社综合运用“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现场云”等智能技术打造的《全息交互看报告》,融入故事情节,紧扣关键数据,将现场原声、虚拟场景、可视数据等融为一体,带给受众360度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全网总访问量过亿。

可见,“人工智能+传媒”的技术结合开辟了信息采集与新闻报道的新维度,拓展了人的感知能力,弥补人类观察范围的局限性,使得新闻报道的形态更为丰富多样。直播态、沉浸式、交互式报道及其背后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新闻表达方式,给传统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带来巨变。

二、“人工智能+传媒”:技术变革重构新闻报道格局

技术进步是媒体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新闻媒体利用人工智能的信息采集广度、精准的用户分析、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多元化的报道分发矩阵及临场化的报道体验,扩展媒介表现形式,丰富传播主体,推动了新闻报道的业态升级,重构了传统新闻报道的组织形态和产业格局。

1.战役性报道增强科技力量,尽显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在多场重大报道实践中,AI合成主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与科技、创新有关的议题近年来在两会中成为热点。AI作为全球顶尖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被成功运用于两会报道中。在新华社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后,这位新“上岗”的“女主播”连续推出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叶青:企业要赢得好的营商环境自身也要做出努力》《张建龙: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绩》《刘贵祥:努力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等多篇“新小萌上两会”的系列报道。AI合成主播的两会系列报道烘托出会议庄重热烈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两会主题的宣传工作、提升了内容的辨识度,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新小萌”的上线为传统媒体扩充了全媒体报道的科技力量。依托“媒体大脑”的技术支撑,新华社建立了人大代表智能化数据应用平台,记者只需通过上传代表的照片,即可查询到代表信息和相关历史报道等内容,这也使得“新小萌”能够快速、准确地针对不同的人大代表及其提案、议案进行相关的系列报道。同时,AI合成主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热度连带效果,将对这一新技术感兴趣的受众的注意力引流到两会报道上来。受众一方面对于AI主播的“上岗”抱以期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对新闻内容本身的关注。

2.真人主播与虚拟主播协同并存,颠覆广播电视报

道格局新闻主播起到让媒体与受众直接对话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在AI合成主播出现之前,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真人主播的传播格局无甚变化。而依靠人工智能“分身”技术研发出来的AI合成主播,使得以往依靠人力来操作的新闻的各个环节将逐渐向人机协作、这以智能化机器为主转变,智能化对传统广播电视报道格局的颠覆日益凸显。

依托于科技的精准度,AI合成主播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播报中出现的读错字、漏字、吞字等失误,提高新闻的准确度并保持极高的工作效率。在播报外文稿件时,主播无需有外语基础,大幅降低跨语种播报的门槛,满足新闻报道境外宣传的需求。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完善,人工智能给新闻报道格局带来的影响将不仅作用于报道的时效性、迅捷性与制作效率,部门与行业间的架构设置、人才队伍、资源匹配等都有可能顺势变化。此时的AI合成主播更有着催化剂一般的作用,促进学界专业建设的调整及业界产业资源的成熟。

3.促进新闻报道内容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

全媒体时代,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不仅要坚守真实、专业的生命线,也要在新闻传播中融入创意式的叙述与呈现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在推出AI合成主播的同时,新华社还构建了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厂,其中包含“MR(混合现实)智能演播厅”“MOCO交互式智能视频摄制平台”“生物智能用户评测实验室”三大智能模块,与AI合成主播形成了一套“组合拳”。这些智能技术可以根据节目的需要设计三维虚拟场景,通过动态捕捉和运动控制系统,实现“一镜到底”“上下颠倒”等特效拍摄,并实践捕捉观众的体验与反应,为视频传播效果评测、内容调整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传媒”的结合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视频创意和内容制作空间,创意制作平台的搭建有效地促进了新闻报道内容供给侧的变革,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将进一步提升权威声音的影响力。

三、人工智能时代全媒体融合报道的新范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势崛起,为实现新一轮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传统媒体,或将凭借“人工智能+传媒”的形式消融不同媒介和场域之间的边界,实现真正的全媒体融合报道。

1.人机协同的报道模式:从独立发展向人机共生

未来媒体的三大特征是万物皆媒、人机共生和自我进化,预示新闻工作者与机器智能技术的相互协作、相互进步将是主流趋势[3]。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全流程应用实现新闻报道内容实时、迅速的抓取,这使新闻工作者能够从重复、繁琐、低技术含量的数据采集与加工编辑中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创造力投入到调查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高品质的内容生产上,但在重大新闻的把关上依然需要人来进行。而高质、高效的人机合作有助于人工智能与新闻报道的进一步融合,实现价值和功能上的互补共赢。在人工智能崛起的大背景下,智能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变革就是打破边界,借助人工智能的优势,媒体得以实现功能的聚合与分发,这推动了全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人与人工智能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协同共赢。媒体要重构新闻报道的生产流程,丰富传播主体,打造独创产品,从而推动传媒行业转型。

2.智慧交互:新闻报道的多域化打造

相比于智能生产,智慧交互是更高层次。未来人工智能主播不能只局限于做现实主播的仿生物,而应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达到“自我进化”的层次,从而创造性地发挥其优势;不能只承担浅层次的信息传播和报道角色,也应传达给用户高级的价值观和方法论。AI合成主播不只是新闻主播,还可以集教师、朋友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在除了新闻领域的文艺、娱乐、民生、教育等多节目类别和场景领域进行运用,开发人工智能主播的精神价值空间。人类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创造,往往需要多年的积累与训练才能日臻成熟。与之相比,人工智能主播与大数据无缝连接,依靠媒体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加强价值把关和深度思考,AI合成主播将克服机器生产内容的模式化、浅薄化,发展成为一个精通于各领域、背景知识丰富并能随时调用的角色,它的标签背后是各种信息的聚合,通过智慧化的交互方式,传统新闻报道将在多领域、多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化和升级。


本文来源:《出版广角》:http://www.zzqklm.com/w/zw/734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