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米勒“重复观” 背景解析

作者:张蒙蒙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6-14人气:2486

1.  学术思想转变

J.希利斯·米勒是著名的美国现象学文艺评论家,同时也是耶鲁批评派的一员主将,解构主义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1954年就读欧柏林学院的米勒开始接触新批评,他的文艺理论生涯自此拉开序幕。后来米勒转到哈佛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威廉姆斯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等校任教。耶鲁大学任教期间,米勒结识了德曼、布鲁姆、哈特曼,自此“耶鲁学派”声名鹊起。耶鲁学派致力于大陆哲学以及解构主义理论批评的研究。

米勒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1940年到1950年间,新批评在美国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此阶段的求学过程中,米勒同样受到了新批评的影响,尤其是细读和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本的严格训练对他的人生大有裨益。新批评强调文本的中心理论,将语言元素视为文学研究的基础。就研究方法而言,新批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细读法的提倡和实践,这对后来的美国文学批评发展影响深远。尽管米勒在哈佛所接受的教育基于文学历史的学习,但是他并未局限于这种封建的教学模式。他在接受细读法的严格训练的同时独立地研读批评著作,可以说新批评的影响为米勒的文学批评思想打下了基础。

随着新批评的逐渐的衰落,欧洲各种意识批评涌入美国学术界。这些新思想为当时急于摆脱本土新批评的人们注入了新的思想资源,其中最为显著的当属意识批评的出现。1953年米勒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法国著名的现象学批评家布莱,他的理论对米勒的影响颇深。布莱的意识批评与新批评截然不同,意识批评并不执着于单个文本而是回到作者乃至整个文本,认为作者的意识有其整体性。所有的著作以不同的面貌呈现了作者的整体意识。意识批评将文学批评视为“文学的文学,意识的意识”,换言之,就是通过阅读作者的所有作品直接透视作者的心灵整体。

之后德里达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演讲否定了意识批评建立的基础,主张意识并非先于语言存在,而且意识也不能担当语言的始源。在德里达看来,语言感知是很复杂的,批评家想要通过语言来探知作者的意识是行不通的,这与“意识的意识”的基本假设是相悖的。德里达的理论对米勒产生的影响,促使了他的又一次文学批评思想的转变。更有甚者,带有解构主义色彩的《维多利亚小说的形式》、《哈代:距离与欲望》 二书就是这个转折期的成果。

2.  重复观诞生

就理论而言,1970年以来米勒的著作大都基于解构主义而创作的。米勒曾说过解构主义试图颠覆潜在中心论和分类起源体系。在文学和批评之外并无先决空间的存在,所以我们既不能从此处批评也不能将该空间视为基础来解释文本。

2.1 颠覆传统人文主义

解构主义颠覆了传统的人文主义理论,并对其一系列问题提出质疑。

从作者来说,传统人文主义认为作者掌握了所有的语言,是文本的创作者,然而解构主义却否定了作者的权威性,并不接受作者创作者的说辞;就文本而言,人文主义把文本视为确定的稳定整体,而解构主义强调的却是文本的不确定性;谈及对问题的解释,前者相信只有通过读者或者评论者才能确定文本的单一意义,后者认为文本自身便可解读。除此之外,传统人文主义认为文学历史是一系列可以界定的时间段,通过确定的有机形式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但是解构主义对此所持观点截然不同。

在他的著作中,米勒指出解构主义批评并不是分解文本而是使文本自身自我分解。在此期间他提出的几个重要的概念诸如文本性、互文性、异质性等等。关于文本的异质性,米勒认为异质性其实是文学的特点,暗含着文本多重甚至更为复杂的意义,而读者就必须抑制统一多重意义的强烈愿望。米勒提出,最好的解释就是利用异质性来诠释文本中可能存在的确切意义,而这些系统地相互联系的意义最终由文本决定并不具有统一的逻辑性。文本本身可能具有开放性,那么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不需要选择“perhaps/perhaps”这样的阅读模式,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米勒对于阅读极为关注。虽然米勒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理论家,其实他更是位优秀的读者。一种理论很容易被驳斥或者否定,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为了反驳这种理论就必须重复的阅读所质疑的作品并提出取而代之的理论,这便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所提出的“重复观”

2.2 对比两种重复形式

米勒在《小说与重复》第一章中提出“重复观”的相关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法国哲学家德鲁兹将重复分为柏拉图式的重复和尼采式重复。柏拉图式重复建立在固定模式的基础上,认为万物都有其模仿的原型,彼此之间具有相似性,重复因素相互之间的相似建立在它们与那个原型相似的基础上;然而尼采式重复提倡世界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每样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他的事物有着本质的不同,重复因素间的相似没有这样的根基,这种相似由它们间的差异产生。所谓的相似性只不过是这种差异基础的“幻影”或“幻象”。米勒在德鲁兹理论的基础上从解构主义出发提出“重复观”阐释了两种类型重复之间的密切关系。

虽然米勒认为柏拉图式重复是理性合乎逻辑的意识记忆,尼采式重复则是无意识不具有任何逻辑性,但是他仍坚信两者之间并不相互矛盾。尼采式重复依赖于富有逻辑性的柏拉图式重复,任何一种重复形式的产生都不可避免的引起另外一种重复形式;尼采式重复并非对柏拉图式重复的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后者加以补充说明。尽管两种重复形式显得互不相容,但它们在文本中又同时并存。正是这种特有富有幻象意义的异质性深深的吸引了米勒,促使他在文学研究中不断的去探索发现。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米勒运用解构主义观点来阐释两种重复形式之间的关系,貌似矛盾实则关联密切,而这种结构关系的实质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逻辑。

作为一个优秀的读者,米勒曾提出小说是自古以来各种题材相似的文本不断的重复。在他的著作《小说与重复》中,米勒通过解读七部传统小说,细致入微的从不同的侧面——重复的两种形式、作为颠覆有机形式的颠覆、重复和“神秘莫测”、重复和反讽、作为内在构思的重复、被迫中止重复、使死者复生的重复、作为推断的重复——介绍了两种形式的重复如何在文本中产生,并相互联系的。通过文本的自我阐释,文本不可能在没有另一种重复的情形下拥有这一种重复,尽管他们互不相容,无法达到和谐一致。两种重复间的关系不是表现为一种对称式的对立,而是一种无法加以比较、衡量的冲突。

3. 结论

在新批评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任教于欧陆思潮涌现之时,米勒学术思想从新批评到意识批评,继而终于解构批评文学历程的三次跨越正印证了美国20世纪后半期的文学批评历史。米勒富有解构主义色彩的著作推动了解构批评在美国学术界的传播和发展,他提出的“重复观”别具一格,在将语言视为核心的基础上强调了文本的自我阐释,鞭辟入里的分析了两种重复的关系,可以说米勒从解构主义观点出发对小说的探究为读者开辟了广泛的阅读空间。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