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媒介机遇及价值意蕴研究

作者:张家媛,周娜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4-24人气:7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中不断变化着传播方式,短视频作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大众传播媒介,已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从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高达10.79亿人,而短视频用户的规模达10.26亿人。短视频通俗化、趣味化的内容、互动式的传播体验,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媒介表征

“表征理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被学者反复提出的一个传播概念,其范式强调的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介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表意作用,通过传播的表意过程为目标文化受众传达、呈现复刻出的世界图像并用媒介化的语言建构其现实意义。斯图尔特·霍尔在语言符号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表征”理论的所指给出科学阐释:“表征是某一文化的众成员间意义产生和交换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的确包括语言的、各种记号的及代表和表述事物的诸形象的使用。”而在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的论述中,将表征的意义阐释为“一个符号、象征,或是一个意象、图像,或是呈现在眼前或者心上的一个过程”。短视频作为新兴的视听业态,拥有大量的客户群体,其文化属性已显著提升,同时,因其凸显的媒介特性以及符号表意,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套新媒体视域下的符码系统,这种新兴的符码系统不仅涉及媒介技术领域的革新,还涉及相关的媒介平台和现实的大众传播环境,俨然已经构成了一种新的媒介表征。

二、“视频化生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媒介机遇

短视频作为一个媒介化界面,创造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相连接的新方式。经由这一界面,普通人站在了传播的主导地位,拥有了视频创作权、编辑权、表达权,有了更多的存在感,既体现着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娱乐软件,其媒介化界面已经应用到了新闻消息、即时通信、远程会议等众多信息化场景中,如微信、微博、澎湃新闻、《人民日报》APP等应用软件都推出了短视频模块或相应内容。“视频化”应用在技术革命的洪流中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社会生活及生产方式的同时,已经为信息受众建构出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景观,形成一种既非完全现实但也并非完全虚拟的生活状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视频化生存”的媒介生态正是传承文化内容,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媒介机遇。

首先,短视频的适用范围广,用户基数大,用户规模高达10.26亿人。短视频门槛低、成本低、用户多、时效性强、内容碎片化、用户活跃度高等媒介特点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有力的媒介,容易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达到较强的传播效果。其次,短视频的时长较短且观看便捷,呈现处处可观看,人人可互动的传播特点,短视频用户可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学习之余,接触、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使用短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点赞等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向交流,增强信息发布者与短视频用户之间的黏性和互动性。再次,在固有思维中,传统文化总是带着“沉闷”“老旧”的标签,这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许多阻力。短视频影像化叙事的媒介特点恰好能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媒介转化与包装,它用短促、紧凑的视频空间将人们刻板印象中或枯燥沉闷或冗长单调的传统文化进行视频化叙事,将文化内容经由视频表现出来,以达到激活传统文化IP的目的。最后,短视频的媒介技术可以实现对用户喜好内容的精准定位,可以按照用户需要制定个性化内容清单,按需推送视频,从而提升内容的传播力。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并为自己所用,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知情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短视频平台一旦监测到视频用户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便可在视频库中筛选并推送相应的短视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作为解读、传播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载体,其价值意蕴通过短视频的文字表述、画面成像、人声音乐等视听意象,以及竖屏化、直播化、场景化、视觉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展现出来,引起了短视频平台受众的广泛关注和文化共鸣,由此引发交互式、沉浸式的文化视听觉体验。

(一)获得审美享受  得到精神满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将高雅艺术、传统技艺技术、传统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通过视听结合的数字化技术再现,有效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文化内容从“有意义”变成了“有意思”,降低了文化传播的准入门槛,赋予了大众享受并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审美风范,使其焕发出强劲生命力,让受众在与文化传播内容共情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得到精神满足。2022年虎年除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短视频平台的爆火,让大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象级的“破壁”与“出圈”,演出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短短两天时间,《只此青绿》在互联网的曝光量就高达2亿多,“东方气质”“一抹青绿”“中式美学”等词汇成为席卷各大短视频平台的热搜词条。《只此青绿》的舞蹈表演是在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寻找的素材和灵感,舞蹈演员用身形的变化类比画作笔墨之间的张力,还原了作画时展卷、问篆、寻石、习笔、淬墨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羁绊。交错的时空中,舞者们的举手投足,展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舞技,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满足于与画家王希孟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二)增强文化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坚守中汇聚的珍贵遗产,凝聚着丰富的思想智慧、涵养着独特的民族气质,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根基,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精神基因,文化层次丰富,内涵宽广,既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沃土,也是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类的源泉。利用短视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3年8月30日,《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短剧在抖音平台上线,截至目前,抖音播放量4.4亿、2773万点赞,同时受到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多家官媒的点赞转发。《逃出大英博物馆》短视频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只中国玉壶带着“回家”的信念逃出大英博物馆后,遇到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倾力帮助下回到中国的故事。 

   该短视频通过媒介语言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赋予人的形象,带入人的情感,让它的思乡之情合理化、真实化,并通过人物扮演、剧情发展,直观、立体地展示出来,引发观众的共情,而共情的原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之一的家国情怀。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与短视频影像声光技术的结合,塑造出“沉浸式”的情感氛围,引发短视频用户对中国文物的关注热度,激发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凝聚起同心同德的力量,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逃出大英博物馆》短视频火爆出圈,折射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物质基础及精神价值的强大号召力。除了因为家国情怀一直是有流量的话题外,《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强化了短视频平台互动性的传播特点。8月4日,“煎饼果仔”账号在视频剪辑阶段发布了一条预热视频,内容包括“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拍摄花絮+“等我”的评论截图,拉近了与平台用户的距离,将受众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生产的角色,强互动性的媒介环境让视频受众产生了共同生产视频内容的媒介体验。

(三)赓续文明血脉  厚植文化基因

短视频迅速发展的背后,作为“数字原生代”的青年群体是绝对的主力军。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躺平”“佛系”等消极价值取向变成了青年一代的“玩梗”热词,消极价值观的蔓延无论是对国家、社会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要与这种消极的价值取向相抗衡,就需要具有积极导向的精神文化的引领来消减亚文化的泛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核心,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不朽的时代价值。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奋发图强。因此,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短视频媒介技术实现文化多样化的创造性转化,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理念的生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有待激发的“引爆点”,短视频交互性强、时效性强、传播性强的媒介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年轻群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整合传播是青年群体和文化传播盛宴的双向奔赴,是赓续文明血脉,厚植文化基因的最强媒介渠道。“意外艺术”创始人吴敏婕(抖音账号名“意公子”),拥有934.1万粉丝。她曾经创下三天时间涨粉5万、用23个小时,把库存积压了三年的梵高外文画册全部售罄等许多短视频媒介的奇迹。身着青衣的她在短视频平台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在她口中,国外的梵高、达·芬奇、莫奈以及中国的苏轼、庄子、李白等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对青年群体来说,沉闷、冗长的文化内容,通过短视频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构冲破了传统文化缓慢封闭的铺陈,使传统文化内容贴近了短视频的传播逻辑,让青年群体能够在休闲间隙,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乐趣与愉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赓续文明血脉,厚植文化基因。

(四)打破文化隔阂  增进文化交流

短视频产业的飞速发展,让大数据时代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流量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李子柒、滇西小哥、手工耿、“阿木爷爷”等网络红人和重庆、西安、淄博、哈尔滨等“抖音网红城市”的成功“出圈”,充分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海外互联网网民的巨大吸引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已经在全球掀起了中国风,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受到外国网友的喜爱和关注,中国元素在海外网站也成为热门,文化出海的短视频已经在海外网站百花齐放、生根发芽。如何打破文化隔阂、消弭文化折扣,增进文化交流,是跨文化传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达成“互惠性理解”。“互惠性理解”指的是在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中双方达成理解,把有别于本民族内容的他者文化当作新的知识内容来理解或者当作自身兴趣来学习,就可以消弭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内容之间的差异,建构出跨文化传播的可能。短视频开放、包容、参与、互动的传播特点正是达成互惠性理解的有效媒介,这些在海外出圈的短视频并没有特意夸耀中国,只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明的中国元素与世界对话,构建跨民族对话的叙事体系。通过短视频的叙事特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文化内涵的情感和审美共鸣,找寻文化传播的平衡点,达到彼此文化场域的共性与交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媒介“扩音器”。

四、结语

   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的日新月异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前进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有的传播格局、传播形态以及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凭借着高互动性、高传播性的媒介优势,让“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理想图景在媒介的一次次转型中落地,实现了“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向。因此,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和特点,规避、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