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就业视角下的大学教育何为

作者:李修超来源:《当代教育科学》日期:2014-05-21人气:815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大学生们为斗米生计惶惑不安之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用人单位“求才难”的问题,许多单位即使高薪聘请也是“一才难求”。人才市场的供和需同时出现“两难”现象,除却大学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需失衡这个重要因素以外,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或者说工作能力也值得商榷。这就把大学教育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是压力也即动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教育何为?这无疑是一个热切的命题。

一、现状解析:从就业视角看“两难”产生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校扩招向众多学子打开了高等教育的大门,这意味着继续获得高等教育对许多平凡人而言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境,这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失衡,迅速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不再稀缺,反过来用人单位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决定了人才标准的制定。在拥有众多可选资源的前提下,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也会相应提高,对劳动者提出更为全面的要求。

(二)科技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的激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效益,这似乎是一句陈词滥调。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就在我们说这句话的同时,科技仍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步着,由此而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日新月异,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这要求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培养出适应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的人才。 

(三)市场经济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供大于需之下优胜劣汰的规律人人熟知,一些达不到用人单位挑选标准的毕业生不得不大量流向低端劳务市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那些渴望高层次人才标准的岗位依然是虚位以待。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他们需要马上就能投入到工作状态中的员工,更需要拥有学习能力、能迅速投入到新型产业中的员工。这种务实的招聘要求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求职障碍。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实际工作还无从适应,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完全是两个概念,更遑论创新。

如何做到让两方“不难”,尤其是如何让毕业生适应市场,发挥自身价值去就业已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首要问题。2011年,教育部就明确强调高校日常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1],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模式也成为应有之义。

二、聚焦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现实意义

审视现在的大学教育,教师缺乏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也缺乏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的主体都表现出对教育的轻视与冷漠。究其原因,就是当前大学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不能满足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近年来这种现象虽然得到了一定改观,但从就业的视角来看,现行的大学教育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专业建设。综观高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很多。在专业设置上过于细密,在知识结构上又过于单一,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甚至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是处于割裂状态的,使得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二者互不牵涉,这就阻碍了专业培养与就业发展之间的通路。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了相脱节的现象,课程教学的滞后性与企业需求的前瞻性之间势必产生矛盾。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以及重专业教育轻全面发展的“三重三轻”现象[3]。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费在书本学习上,学校和教师对实践教学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了毕业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适应用人方的要求。高校的创新和启发性教育进行的还不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所欠缺,这些导致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4]。

(三)协作机制与实践平台:未形成系统、尚未健全

高校尚未建立人才培养的全面意识,将教学和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相混淆,全面系统地培养人才还没有落实。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务教学和学工就业各自为政,缺乏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协调与融合,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之间缺乏系统性。两者的各自为政也导致了实践平台的疏于搭建。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但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学生很少能够深入企业和用工单位了解实际的工作需要及要求,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加以有效运用[5]。

(四)人才质量:课程教学的监督与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就业的关键是人才的质量,学生在校时的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6]。与西方高校“宽进严出”的培养不同,我们的大学教育可谓“严进宽出”,只要迈入大学校园,一般就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但如果说在大学到底学到了什么,很多毕业生似乎连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能知其一二,相应的能力素质在迈出校门时缺乏鉴定,一纸证书在社会这个凭能力辨识人才的地方只能当作暂时的敲门砖。

(五)就业指导:忽视就业指导的过程教育

就业率作为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在当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在坚持不懈进行着,大型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的积极传递、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等,这些措施对就业工作无疑是积极地推进的。但是目前大学就业工作的过程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就业的结果教育,注重就业率却轻视了就业指导,或者是就业指导不够科学规范,单一的结果导向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机活力也埋下了隐患[7]。

三、实践教学:就业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两难”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的声讨与质疑,这也促使高校急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较稳定的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这是高校办学特色在培养人才这一中心环节上的集中体现[8]。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力求加强实践教学[9]。具体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树立正确而多元的实践教学观

由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是迫于应对压力匆忙展开的,缺乏理论的指导,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而影响改革的效果。在思想认识上,首先应该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实践教学,正确认识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是指通过教育赋予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培训后具备就业能力并以此作为办学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10]。这种教育方式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能够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并很容易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这也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本科院校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树立正确而多元的实践教学观,采取适当的措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强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必须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要求。以生为本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都要服务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首先,课程的模块体系组成必须合理,专业课、公共课、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之间应该合理分布,达到拓宽知识面的需要;其次,选修课的可选范围需要适当增加,给大学生真正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满足学生的发展个性,增强个体的差别竞争力,防止人才趋同。第三,要加强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研究,紧跟时代性,增强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适应能力[11]。第四,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加大发展社会需求大的应用学科,建立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及时开设急需新兴专业,保持课程的应变性与开放性。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就业导向型的教育模式并非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形成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就是学生的工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作为大学教育,就应赋予受教育者应对岗位变换的能力以及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而进修学习的能力。为此,大学教育应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同时重视采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参与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融合实际,从而发现问题、认识并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重视多种教育资源有其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当今网络教育正以其迅捷便利的发展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这对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拓展实践平台  

高校要明确抓好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两条主线,建立教学与学工职能部门间的工作对接,形成联动机制,由此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就业。同时,要拓展实践教育平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路径。实践教学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高校来说,拥有良好的实践平台至关重要,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联系学校和社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大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13]。教学基地的作用有二: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融合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发挥教学基地自身的优势,将见习与生产相结合,进一步紧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高校还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并一以贯之。在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时,对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进行着重培养,让他们亲身体验各种专业以及社会岗位对他们的要求,以便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拟定学习目标,缩短适应社会角色的周期,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积累社会经验。

(五)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培养现阶段的专业人才,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是要促进学生当前和未来发展相协调。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规划路线。首先,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的四年学业中应当初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清楚未来的职业走向,能够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自我设计。高校必须有计划的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常识辅导,引导学生在校园就学时就做好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在面临就业时,高校要开展好指导就业的相关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现实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好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使毕业生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将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发挥自身的价值;第三,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表现纳入到毕业推荐书中,使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质量评价;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课外文化活动,锻炼人际交往、口头表达以及组织决策等能力。在此素质基础之上,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鼓励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就业竞争优势。并且提供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与措施,切实扶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重点扶持与专业结合紧密、技术含量高、有培育前景的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9][10][12]张永雄.就业视角下的本科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3(1):90-94.

[2][3][4][8]郭志平.基于就业视角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74-77.

[5] [6]徐晓莉、司腾龙.基于就业视角对我国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2(8):166-167.

[7] [11]曾志刚.就业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1-12.

[13]邓艳葵.谈就业视角下的实践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3(9):40-41.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