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索尔•贝娄早期小说中的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形态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6-26人气:1037
美国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力,重视个人的私有财产以及实现个人梦想(Shen and Knowles and Tran 1994: 206)。然而,美国文化也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为内核的文化类型。具体表现为人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的无情和冷漠。索尔•贝娄(以下简称贝娄)早期小说1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这与小说中犹太人物所重视的家庭生活和族群间互相关爱的传统相矛盾。贝娄早期小说据此构成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小说人物也都处于矛盾和纠结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之中,这些复杂的关系呈现出贝娄早期小说表现的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形态以及作者的思考。

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把人异化成商品价值交换中的环节,任何物品都可以用来交换,都可以成为商品,都可以用金钱来为其定位,并为个人主义服务。(Wood 2004: 44)那么,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异化成了人对物的追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尤其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群的异化,(Diggins 1984: 11)给同样处于美国社会底层中间的贝娄早期小说人物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并引发持继不断的精神困惑,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整部小说的情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奥吉哥哥西蒙的拜金主义发家史和由此对奥吉的影响。穷人家庭出身的西蒙由于没有钱,丢掉了一心只爱钱的女朋友。这给西蒙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从而导致了西蒙产生了后来的拜金主义思想。为了娶富家女夏洛特·麦格纳斯不惜四处借钱,西蒙终于得偿所愿,通过与富家女结婚,过上了“幸福的高档次”生活,并从此与财富、地位相联系的颜色和气味建立起稳定的联系。西蒙结婚后,有了许多新气派,身穿上等料子灰色法兰绒大衣,脚穿新皮鞋,看起来好像从没过过穷日子。(Bellow 1978: 251)西蒙妻子家为西蒙买了一辆新的灰色庞蒂亚克牌汽车,车里有一股新车特有的橡胶和皮革座椅的酸香味。(Bellow 1978: 251)贝娄通过西蒙婚前婚后性格的变化,向人们表明法兰绒衣服、新皮鞋、新橡胶、皮革座椅的酸香味、庞蒂亚克牌汽车等美国资本主义财富和商业经济符号已然把一个曾经快乐进取、朴实无华的西蒙改造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丑。

贝娄试图向人们表明,对物质的消费欲望促使人们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努力赚钱、享受财富、实现个人主义价值理想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目标。(Hochschild 1995: 237)但是,这种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却给人们制造了强大的压力。人们所注重的对精神世界和灵魂的探索在物质至上的现实世界面前变得举步维艰。

在《只争朝夕》中,威尔赫姆所处的困境主要来自父子亲情的冷漠。威尔赫姆与父亲形同陌路。威尔赫姆的父亲艾德勒是一个富有的退休医生,拥有一相当可观的财产,对艾德勒来说帮儿子一把是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当威尔赫姆向父亲寻求帮助时,却遭到父亲冷酷无情的拒绝。不但如此,父亲还对威尔赫姆表现出陌生、冷漠的一面。“艾德勒医生谈话中那种对他儿子的幸福无关痛痒的神情,使威尔赫姆大为伤心。艾德勒喜欢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和蔼可亲!他自己的儿子,惟一的儿子,却不能向他吐露真情,或者向他倾诉心里话。”(Bellow 1976: 10)艾德勒对待威尔赫姆“就跟他从前对待病人一样。”(Bellow 1976: 10)威尔赫姆对他的朋友特莫金报怨,爸爸像个陌生人。威尔赫姆受特莫金骗的部分原因也在于,在特莫金处,威尔赫姆可以得到同情与关爱,而在父亲那里威尔赫姆却无法得到同样的亲情。然而,造成这种冷漠父子关系的原因也不完全在于父亲艾德勒。年轻时的威尔赫姆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时,便不顾家人反对独自闯荡好莱坞,而当他一事无成时,才想起和父亲重修旧好,希望得到父亲金钱上的帮助。这种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性格也成为威尔赫姆与父亲间关系极不融洽的原因之一。

在《雨王汉德森》中,汉德森也几乎把身边所有人都看作陌生人。强烈的个人主义自我意识使他在众人面前竟然与自己的妻子握手。好像她也不过是一位女性客人,同其他人一样,也是个外人。(Bellow 1978: 9)汉德森用孤立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他与周围环境、人群和现实世界的对立。同时,他也在发泄对美国社会的不满。这种对立的关系显然无法使汉德森摆脱精神痛苦的困境,无法达到救赎自己的目的。因此,汉德森回归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试图从中找到答案,摆脱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至上所带来的精神折磨。

在《赫索格》中,贝娄仍然用个人主义的自私符号来表现人物在社会生活中感到痛苦的根源所在。在第五大街的服装店里,赫索格对售货员的一句话不依不饶。留下长篇大论的一张便条对售货员进行嘲笑。同时,还有意地为难售货员,逼迫售货员让步。(Bellow 1977: 26)贝娄意在表现赫索格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利用和他人的冲突来缓解自己压力的自私心态。在他得知妻子马德琳和格斯贝奇通奸一事时,赫索格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因此,他想以暴力的方式向马德琳和格斯贝奇复仇,渴望立即把他们掐死。此时,赫索格在镜子里看来自己的形象,发出一声叫喊。“我的上帝!这个东西是谁?它认为自己是个人。可是它究竟是什么?这肯定不是人。”(Bellow 1977: 227)当赫索格的思想中充满暴力的时候,赫索格不但看到自己的形象不是人,看到别人也都没有了人形,变得陌生,有如异类一般。在法庭上,法官“黑色法官袍的领口涌出来的那一大团肉上,几乎看不到眼睛,或者说小得像鲸鱼的眼睛,但那毕竟还是一颗人头。这空洞的、无知的声音,毕竟还是一个人的声音。”(Bellow 1977: 234)陌生人符号使贝娄早期小说中的主人公呈现出压抑、冷酷、孤独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人物特质,同时也呈现出小说人物由此而引发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贝娄早期小说人物身上表现为压抑、陌生、矛盾、严厉、自私、冷酷和自以为是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贝娄用各种个人主义表象来表现人物的压力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

贝娄用日记体来写他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且小说开篇便把记日记定义为一种“自我放纵、软弱无能、低级趣味的表现”。(Bellow 1977: 7)贝娄用这样的描写为读者刻画出一个压抑、自闭、痛苦的个人主义形象。约瑟夫个人主义的生活状态使他打心眼里不喜欢与人交往,这就造成他与外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我们有朋友,可是却不再来往。几个住在本市,但相距甚远……我同芝加哥的朋友们越来越疏远,我并不渴望见到他们……维系我们关系的主要纽带已经断裂,况且我也不急于修复它。”(Bellow 1977: 9)评论家丹尼斯•唐纳修认为,约瑟夫对与现实对立的状态并不感到好受。(Donoghue 1975: 23)此外,他感到非常孤独,他并不是自愿地将自己与社会和他人相割裂。“我兀自坐在房间里,期待着一日之内微小的转变:女佣敲门,邮差露面,广播节目,以及某种思想的确实可靠、循环反复的骚扰。”(Bellow 1977: 9)约瑟夫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但是,他还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他感到困惑和绝望。房间成了禁锢身体的牢房,约瑟夫急切地想冲出去,但“当真出去,却不肯走远……我总怕碰上熟人……我避免进城,在非去不可时,只好小心翼翼,绕开某几条街道……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轮流到各家饭馆去就餐。不想在一个地方混得太熟,也不想同广告员、女堂馆、收款员一类人打得火热。”(Bellow 1977: 11)贝娄运用个人主义形象表现了约瑟夫在现实世界生活中的不适。然而,在约瑟夫的内心,依旧充满了解现实世界的愿望。约瑟夫一回到家就看报,了解外面世界的消息。“我墨守陈规,一字不漏地从头看到尾……看重要新闻和专栏作家的文章,最后读小道消息、家庭琐事、烹调术、讣告、社交新闻、广告、儿童谜语,总之每样都看,不忍释手。”(Bellow 1977: 11)他希望与人交流,不想与世界失去联系,他为了摆脱现状做出各种努力与尝试。但每次都是以失败告衷。

克莱顿认为,与《晃来晃去的人》中的约瑟夫一样,贝娄在《受害者》中刻意地把利文撒尔塑造成一个情绪低落、没有朋友、孤独的陌生人形象。小说的主题即为表现利文撒尔如何摆脱自我禁锢,走向内心开朗、与外界融合的精神历程。(Clayton 1979: 139)

贝娄用个人主义符号制造了利文撒尔所经历的冲突。小说中,利文撒尔被刻画成一个独断独行,少与人交往的人。(Clayton 1975: 31)即便对于自己的亲人,利文撒尔也是一幅陌生、冷漠的态度。利文撒尔与自己唯一的亲弟弟虽然居住在一个城市里,但长期以来,跟弟弟一家人很少往来。利文撒尔的弟媳甚至不知道利文撒尔妻子的名字。因为她们只见过一两次面。当利文撒尔得知弟弟的孩子病了的消息,第一反应不是赶去看望,而是抱怨弟弟经常在外地,不能照顾家,以至于要让自己这个做哥哥的去部分分担弟弟所应尽的家庭责任。从而造成自己无法继续看校样并白白糟蹋了一个下午。当利文撒尔来到弟媳家里,因为极少看望这个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亲人弟弟一家,利文撒尔的侄儿并不认识他,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几乎没见过面的陌生人。与弟媳焦急的眼神相对应的却是利文撒尔照例的那副冷冰冰的样子。弟弟的孩子病得很重,利文撒尔的心思还想着弟弟的孩子有几分利文撒尔家族的特征;还在争论弟弟的孩子是断气了还是一直在出气;自己应该为私事请假,还是不应该为私事请假;窗帘应拉起来还是不应拉起来。(Bellow 1974: 7-12)贝娄用明显、强烈的个人主观视角讲叙故事,充分表现出美国城市资产阶级凡事“利”字当头的冷酷和自私特性。与此同时,利文撒尔侄儿菲利普所发出的陌生人符号还渲染了这一效果。“菲利普坐在饭桌旁边的一个高高的梯凳上,面前搁着一碗干麦片……菲利普的膝盖和桌面处于同一个平面,所以吃东西的时候,需要两腿叉开,身体几乎蜷在一起。利文撒尔经过一番深思才明白过来,菲利普觉得有必要当着他的面走个极端,所以才坐梯凳,而不坐椅子。”(Bellow 1974: 55-56)利文撒尔想到,他小时候也会在陌生的客人面前表演绝活,并意识到他在弟弟家里的身份就是一个十足的陌生人。贝娄不断用陌生人符号来对利文撒尔固守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行道德批判。当利文撒尔认为医生可能误把他当成了侄儿的爸爸时,感到极为不安。在利文撒尔构思发给弟弟电文的时候,贝娄也一再强调他是弟弟家的生客身份。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利文撒尔自私的本性。他只在有求于人的时候才与朋友交往。利文撒尔多次打电话请威斯利顿帮忙,为他出主意,或者请他引见。威利斯顿夫妇俩总是有求必应。而当他们帮过忙后,利文撒尔便三四年都不给老朋友打个电话。(Bellow 1974: 109-110)利文撒尔与弟弟马克斯的亲戚关系极为生疏。马克斯从来没有来过哥哥利文撒尔的家,利文撒尔也从未听说过弟弟马克斯曾患病卧床不起。利文撒尔的所作所为与犹太民族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行为规范产生了严重的背离。生病孩子一家与利文撒尔的至亲关系以及利文撒尔的犹太人身份,从另一个角度放大了美国社会对犹太人的异化和改变。揭示人物对立、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贝娄不但用充满陌生感的亲人来对人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行批判,而且还通过小说人物自身的反省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在利文撒尔的妻子不在家的日子,利文撒尔一直在一家破旧的意大利餐馆吃饭。“这家餐馆设在一家老房子的地下室里。灰泥墙壁几乎全黑了,撒在木板地上的锯末散发出一股潮湿的木头气味……侍者把他的饭端上来,盛煎蛋饼的搪瓷碟子已经被碰掉了瓷,而且被用得发黑,煎蛋饼边上加了一圈发硬的番茄酱。”(Bellow 1974: 21)贝娄用荒凉和破败来描述利文撒尔一个人的生活。所有利文撒尔一个人生活的场景都由破旧和颓废主导。吃过饭,利文撒尔回到公寓,看到整个公寓房里空荡荡的,这种孤单的感觉令他难以忍受。利文撒尔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他开始希望有人想到玛丽不在家,能够过来陪陪他。利文撒尔甚至产生了幻听,听到门铃响。他跑到楼梯井里发现没有任何动静。他发现自己非常渴望有人来看看他,帮他摆脱孤独的状态,这一发现让利文撒尔更为沮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自私观念导致的人情缺失使利文撒尔的内心感到孤独和焦虑。利文撒尔对这种心灵惩罚进行反思,由之前怀有处心积虑、处处设防(Pifer 1990: 41)的处事哲学,向认识到亲情人性的重要性转变。在阿尔比的“教导”下,利文撒尔在美国社会中受长期压抑的犹太民族性被唤醒了,他意识到了亲情的重要和人生的价值。然而,当利文撒尔满心欢喜地认识到回归犹太人重视亲情传统的重要性时,却收获到以往自私自利时种下的苦果。贝娄描写马克斯来利文撒尔家还弟弟的孩子第一次出诊时利文撒尔垫付的十元医疗费的情节时,用陌生人符号利剑一般刺向利文撒尔的灵魂深处。并从民族的角度和重视家庭价值的犹太传统出发,对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形态和价值观进行了严厉的道德批判。(Cohen and Hyman 1986: 4)表现了贝娄早期作品的主题和对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马克斯来到哥哥家找利文撒尔,一开始马克斯就表现得极为客气,像是在拜访客人。利文撒尔家的门开了以后,马克斯“在利文撒尔家门口犹豫不决,不知道应不应该进去……‘马克斯!看在上帝的份上,进来。’‘你们家人都在吗?’马克斯声音嘶哑地问道,仍在犹豫。利文撒尔觉得,他弟弟的举动如同是要进一个陌生人的屋子。他以前从没来进来过。”(Bellow 1974: 233)此后,贝娄描写马克斯的语言和行为时无不显示出一种陌生,一种对亲哥哥本不该有的陌生。马克斯跟利文撒尔说话时有些胆怯,又有点儿郑重其事,非常客气,客气得有些出奇,几乎是一个陌生人才有的那种客气。马克斯显得既顺服,又疲惫,在利文撒尔看来,显然非常受折磨,然而他正努力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语气,一种不太随便的客气与哥哥说话。“哟,你忙着呢。要不我过会儿再来。……我真应该先打个电话……我不想耽误您的正事……但愿我没有干扰您的事情”。(Bellow 1974: 235-236)当利文撒尔把弟弟介绍给阿尔比时,心直口快的阿尔比毫不留情地揭露利文撒尔对待亲人的陌生和冷漠。“你弟弟?我不知道你还有个弟弟……我不明白是什么东西让我觉得你是个独子,跟我一样。”(Bellow 1974: 233-234)

贝娄早期小说描写的像利文撒尔一样对亲人的忽视和疏远或许是利文撒尔们为了融入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无奈之举,但是这种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丢弃犹太文化传统和家族亲情的行为并没有使利文撒尔们与美国主流文化真正相容。正如美国犹太文化学者亨利•范戈尔德指出,正好相反,他们在美国社会倍感孤独和无所适从,真正成了没有根的边缘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