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关于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生活意向”功能的思考

作者:吉喆来源:《教育探索》日期:2014-11-06人气:659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关注师范生的当下生活与其未来的教育生活。但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被边缘成“挣学分,不攒学问”的课程,远离了“育人”价值和“教育学本身即意味着优秀的教学” [1]的课程价值。显然,对公共教育学的慎思与探索迫在眉睫。本文旨在从“生活”出发,阐释公共教育学的生活意向与实践策略,以促进教师全面理解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本体价值,真正做到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的生活、启蒙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功能的已有认识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能力。[2]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的理论体系在近半个多世纪较为稳定,发起于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又衍生出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个人的社会化、教育与身心发展阶段、教育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促进个体发展的课程理论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种稳定的课程逻辑结构决定了对公共教育学功能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一,公共教育学的基础功能。传承教育理论知识及其深层文化,公共教育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教育能力,帮助不同学科的学生实现从准教师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其深层文化则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指导并监督教育教学实践,发挥长效作用。其二,公共教育学的现实功能。聚焦于教育教学过程,在于提升教育者的实践理性,启迪其实践智慧,是启智之学。通过挑战常识、廓清问题、熟悉方案、重建经验来实现教育学的现实功能。【3】其三,公共教育学的“开放功能”【4】。能够灵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方式,依据各学科特色丰富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学科的教育对象的需求,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综上可见在教育学的功能问题上,无论是培养合格师资,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

    观点和专业思想、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还是传承文化,指导并服务于教育实践;抑或实现教育学的开放功能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等等,都植根于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实践的导向意义,指向受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这也正是教育理论界无论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如何质疑,教育学依然傲然于世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启迪人的教育智慧,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指导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呢?

二、“生活意向”——公共教育学课程功能的拓展

    所谓公共教育学的生活意向,是其课程存在的方式和目的,指向教师与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应有的态度和期盼,贯穿在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始终。从生活意向的视角审视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功能,公共教育学必将变得鲜活起来,其对于准教师的个体发展功能,指导教育实践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有了推动力和得以实现的可能。具体表现在:

1、帮助师范生教育实践理性的生成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人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和“应当怎么做”的观念掌握和解答,它直接指向人的极富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观念对自身实践的规范和引导。[5]期间,正确的教育意识和观念的生成是前提保障,因为准教师日后的教育行为是建立在比较充分的理性基础上,不是传统的惯例、个人的权威或偶然的条件作用。这也正是公共教育学较难完成的任务。从生活意向的视角,公共教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和教条、知识或技艺,更重要的在于它着实影响到师范生的认知、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使他们心中建立起理性的坐标,培养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认识以及对教育理念的通透理解,用真、善、美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分析、评判教育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2、加快师范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时代是人的社会化程度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与干预会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公共教育学中丰厚的人学思想使其成为促进师范生完善人格形成的重要教育资源。教育学关注教育中的人,给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以切实的人性关爱,让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共同去探讨、辩论、明晰属于他们的教育生活,在社会与象牙塔、现实教育生活和教育理论之间架起座座桥梁。可见,公共教育学适时的介入对师范生而言是生命成长的必需。据笔者在2012年的一次关于大一学生情感问题的调查中,有一个班谈恋爱的同学人数高达近50%,着实让人惊诧。从生活意向的功能出发,师范生应首先是教育学中充沛人学思想的受益者。通过对人的发展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学会坦然、理性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和对社会的困惑,这从一侧面彰显了公共教育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指导生活的功能。

3、促进公共教育学指导教育实践功能的落实

    教育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教育实践,并不在于它的具体性或直接性,我们在诸多公共教育学教材中鲜见大量的实例解析,而是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描述与解读,这恰恰反应了教育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使得教育学有了应用的广大空间。诚然,教育理论并没有给师范生提供解决具体棘手问题的答案,但却提供了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观念,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开拓了师范生的教育视野和教育思维。正如杜威所言:人的思想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知识,而是帮助人们生活,获得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帮助人的行动得到成功。“生活意向”有利于准教师把这些观念和思维带入他们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真正认识到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与价值,当他们融入现实的教育生活时,才能发挥对青少年学生的引领作用。由此,教育理论才得以兑现它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承诺。

三、 “生活意向”下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实践

(一)重构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规定着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与方向。纵览现阶段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掌握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甚至全部。笔者对404名大二师范生的调查显示,在没有接触教育学之前,有137名约33.9%的学生乐意当教师,有194名约48%的学生对教师职业不感兴趣(理工科的学生居多),有73名约18.1%的学生对教师职业有抵触。我们不禁要问: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教育学应该给他们送去什么?教育学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教育者是否真正关心他们的需要?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首先在教育者中达成共识:教育学是一门有“人”学魅力的课程;不是师范生的过眼云烟,而是一门能够触动心灵,在他们思想的脑海中留下痕迹的课程;是“把教给他的所有的知识都忘记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那种教育”。

    因此,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要求师范生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提高教育能力;远期目标涉及师范生的教育态度、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念的养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此导向下,师范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才能在对人性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实践;才能让“教育”走进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二)关涉生活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材建设

    目前,困扰公共教育学课程教材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知识的选择与组织”。从“生活意向”的视角,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1、突出公共教育学的“公共性”。 第一,公共教育学教材与专业教育学教材应区别对待。“公共课教育学不应当追求严密的逻辑体系。把体系建构的任务作为公共课教育学的任务是一个误区……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本的任务是为了建构教师的教育学修养。”[6]第二,较强的可读性。对教育基本理论的解读应是质朴、易懂的,而不是艰深、晦涩的。第三,普适性。适合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教育学教科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7]。2、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公共教育学的知识构架中,应遵循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化解在知识组织上长久以来存在的争论。3、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既包括教育学科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和经典性的确定性知识,如概念、原则、模式等;又有正在发生和实践着的教育理论。如新课程改革、高考评价体制多元化等。拉近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之间的距离,提高师范生分析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能力。4、体现教育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其知识体系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非封闭和呆板的;其知识是关联人生、关联生活、关联生存意义的,而不只是干瘪的理论;其语言是优美流畅的而不是枯燥的描述和词汇的堆积。

(三)构建生活型的师生关系

    生活型的师生关系是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以生活为媒介,形成的民主、自然、和谐的交往关系与对话关系。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合作中不断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领略教育学带给他们的知识之魅与生命之美。这得益于教育学本身就是“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某种际遇。即成人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之间的实际活动的关系”,“教育学总是深刻地凝结在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的本质当中”,[8]而事实上,因教育学课程的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相当松懈,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9],师生之间缺乏一种本源性的真诚和信任,导致教学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心不在焉等现象,削弱了教育学对学生“人性教化”和“生命引领”的作用。而生活型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各为多种社会角色的综合体,是自然亲切的交往对象,其人性是全面铺开的,是澄清与明朗的,源于生活的共性使得师生关系走向自然的人——人关系,从而实现尊重、信任、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的重建。基于此,教师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认识与解读,才能赢得学生的思考与回应,才能对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与现世生活有所启迪。

(四)注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生成的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由师生共同建构、突破原有预设进行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在:1、教育学课堂是师生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活动领域和生活方式,是师生精神共享的过程和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形式。在生成的课堂中,是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所需与生活所需促成了有效的课堂教学;2、生成的教育学课堂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案例、经验的讨论或讲解,不是单纯的为了验证某些既定的理论或思想的合理性,而是启发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把间接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从而生成自己的教育意识;3、生成的教育学课堂是珍惜“意外”与“偶然”的课堂。这些“意外”与“偶然”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往往是这些不经意的因素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让课堂灵动而鲜活;4、生成的教育学课堂不是一个知识受控的过程,而是知识逐渐清晰、逐渐建构的过程,其中有提问、有思考、有讨论、有质疑、更有收获。

(五)形成亲生型的教学风格

    公共教育学教师亲生型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关注教育学的生活意义,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教师形象。包括衣着整洁、举止端庄;爱教育、爱学生;亲切和蔼、善以身示范。2、饱满的教学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充实的知识储备。公共教育学教师还应了解相关的社会热点、各院系的课程结构与特色,以便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因材施教。4、机智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懂得运用生活的教育价值,善于挖掘自己与他人的教育生活经验,包括个人接受教育的体验和组织教育活动的体验,选择较为典型的教育生活事件为案例,或启发诱导揭示理论、或组织探究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8] Max vanManen: The Tact of Teaching [M].Ontario: the Althouse Press, 1991.30-33,17.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8.31

[3]  王 钰. 教育学的知识形态与现实功能[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9)

[4]  彭丽云.开放功能视野中的教育学课程目标的反思与改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  林丹. 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抑或学科功能——理性审思教育学学科地位的独立原点[J].教育学报2007(6).

[6]  魏希德.钟铧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建设[J].文教资料,2006(11).

[7]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9]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