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新意识形态下“返乡而不得”的女性——以丁玲小说集《在黑暗中》为例

作者:于萌来源:《视听》日期:2015-01-15人气:1549

丁玲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创作。,大革命失败后,五四落潮的苦闷彷徨将她深深熏染,她的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更多的是苦闷、伤感、孤独、颓废的“modern girl”。1

在在其丁玲早期小说集《在黑暗中》里里,她有意塑造了着受“modern”影响程度不同的女性:现代都市生活憧憬幻灭后自杀的农民女儿阿毛;于都市最终成为“被看物”的女学生梦珂;被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折磨难挨的莎菲;在小镇女学百无聊赖的女教师们。颇值得注意的是,在研读这些受思想启蒙和五四的现代意识形态不断冲击而行色各异的女性时,“故乡”这一意象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所有四篇小说中,并且没有一个女主人公最终选择回归故乡。现实生活的挫折和打击令她们痛苦而无法自拔,“故乡”本作为可提供庇护并生活安稳的象征,却最终没能动摇女性们留在此地的决心。

笔者认为,这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各色“现代”事物大踏步地涌进生活,现代新意识形态逐渐建立并开始占据主流话语关系密切。

一、“返乡”的由来

“返回故乡”是五四新文学热切关注的话题之一,众多五四新文学先驱十分热衷关注风云奇诡时代里故乡的变迁。五四落潮后返乡主题更成为作家笔下留恋的对象之一,,鲁迅笔下的浙东故乡自《呐喊》始便早已成为典型。

故乡常是落后腐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象征无疑,但结合五四落潮以来经过思想启蒙的“新人”的生存困境便可发现,在鞭挞旧社会陋习盘踞的故乡时,作者往往也带有着在外打拼受挫意志消沉,妄图回乡寻找儿时美好寄托的目的。

就性别差异而言,新女性们虽努力挣脱封建家庭追求自由,但她们接触新思想的前提,恰恰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和保护。众所周知,五四时期第一代女作家多数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开明的父母,成长为新女性的憧憬鼓励着她女性们离开家门,可一旦发觉无路可走并即将沦为男性或社会的俘虏而受人摆布之时,她们想到的又会是家庭的提供过的安定和支持。了解这点后,我们便能理解丁玲《在黑暗中》里的女性为什么在受挫和困惑时想到的是“返乡”。

二、为何无法“返乡”

在侧重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中,女性对抗封建婚姻束缚的方式是逃出家庭而独立于社会,但作为在五四落潮期成长起来的丁玲,出于女性特殊的体验和认知,她以反向逻辑进行思考:哪怕封建包办婚姻生活能够满足物质需求、家庭专制气息较弱、人与人关系和谐,女性仍旧无法从中获得幸福感与价值实现。导致如此的根源则是时代使然:现代新意识形态泥沙俱下地裹挟着一切与旧时代旧生活相矛盾的事物和观念,无可阻挡地淹没了未启蒙的青年男女。

这种新旧冲突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大量存在对立着,潜移默化中颠覆既有的话语体系。,阿毛便是这样一种对立的可悲牺牲品,她因产生了追求“新生活”的想法最终自杀而死。临死前,爱她爱女心切的老父亲想要接她回家,“阿毛紧紧的抓着她父亲,眼泪乱流,想能同着父亲回去也好。然后最后她又摇头,说什么地方都一样。”2阿毛无法再去适应砍柴种地持家的旧生活,这其实正是旧女性未曾意识到的新意识形态的萌芽。

    梦珂和莎菲离开家乡的目的是为了求学和求自由,这让她们可以尝试多种生活的选择:求学、养病闲居、寄住等等,但可悲的是仍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就算在那样苦闷无助看不到光明的处境里,“返乡”这样一个好退路依旧不在两人考虑之列。梦珂的父亲早年丧妻,对女儿疼爱有加并十分想念女儿;从莎菲衣食无忧的状况来看,家庭支持也还算可观。那么两人受挫后又为何不返回故乡呢?

    梦珂思念父亲,却又在心中暗想:“当然,她是应该回去的,不过,她一看那仅仅剩下的二三十元便发狠,‘呵!为什么我要回去!我还能忍耐到回去吗!......‘呵!为什么我要回去!我还能忍耐到回去吗!……’结果,她决定了,她是有幻想的。”3思想上驱使她的,是她已经养成的现代都市生活习惯和对此的迷恋。遥远童年的记忆和现实故乡里祖武的粗野样子做对比,无论哪一方面讲,继续漂泊在上海的一隅,似乎都更满足了自尊心强而不甘寂寞消沉的梦珂。成为电影明星是她经过多次挣扎和痛哭并最终麻木地接受的,可一旦返回故乡是否就一定能够排解在上海的孤独与“被观赏着的把玩”?

莎菲的故事里唯一彰显着的就是追求爱情。无人理解无爱可依的她自言自语着:“我不愿留在北京,西山更不愿去了,我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4梦珂想要立足新社会并找到自己的位置,莎菲则希望在更精神的层面——性欲情爱上寄托一切。她的无法返乡与其说因为本文里“故乡”的缺失,不如说是梦珂漂泊都市剧情的续集。莎菲在心理上已然失去了那个本该留恋着的“故乡”,因为返回故乡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在暑假中》的几位女主角在一座小镇女学任教,无事可做的暑假让她们不知所措,以同性之爱维系着生活的一点点波澜。在其中,读罢我们依稀看到的不正是梦珂、莎菲的影子么?但显然这已经是两人退居小镇“浪费生命的余剩”的阶段了。可这群女性仍然抱有种种幻想:同性之爱暗示着没有异性可爱;盛装登场的游园会献唱则重复了梦珂电影片场的“被观赏”。在几乎无事的叙述中,启蒙后的知识女性已经开始丧失阿毛、莎菲和梦珂身上的勇敢和受挫后苦苦的坚持,随之而来的是瞻前顾后、人云亦云和保守停滞。他乡作故乡,故乡已经连最微薄的心理慰藉作用也难以起到了。

丁玲以“返乡不得”完成了对女性由愚昧天真到觉醒幻灭的整个过程的描述,并借此阐明:在“现代性”业已成为文化主流的五四落潮期,女性启蒙和觉醒独立的整个过程却笼罩在必然失败的阴影之下,“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的追问被用失败来作以解答。

三、意识形态的更迭   

    五四新文化的先驱力图彻底摧毁旧文化、构建新文化,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根基处——家庭。“必须决绝脱离家庭(故乡)”作为新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身只是先驱们为了达到反封建目的而塑造出来的,但这种意识形态一旦传播开来,所有原先处在家庭中的女性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其含义并不十分明确,它游移于两种意思之间。其一,‘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其二,‘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与伪意识。’在后一种意义上,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建构一种关于自我及其与历史关系的‘虚假意识’。”5五四先驱为中国塑造的正是上述第二种:“可能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当以新思想新道德武装了头脑的女性满心欢喜地接触社会,她们的性别特征就被过度放大,享受新生活和追求自由爱情这些由新意识形态所给予女性并令她们作为信念支撑的东西,都不过是意识形态为女性编织的陷阱。

    但新女性毕竟已经拥有了能够辨别陷阱的目光,阿尔都塞认为这正是“意识形态召唤了个人成为主体”。既然“返乡”无法解决新意识形态编织的陷阱,无法识破这一切苦闷无助背后的根由,我们就可以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身体是脱离意识形态的......……身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抵御意识形态的有限的自由空间,属于身体的快感也就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具有了积极意义。”6这就顺理成章地解释了莎菲近乎狂热的欲求拥抱和亲吻、女学的教师们以同性爱欲抵御孤寂。

四、结语

    丁玲于五四落潮这样一个思想动荡的时期,敏锐地从女性视角切入并广泛涉及到了新旧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对立,从懵懂的阿毛,到,解放了的新女性梦珂和莎菲,再到无聊孤寂日益消沉的女学教师,丁玲以短短的篇幅梳理了四个不同阶段青年女性的故事,勾勒出从五四前到五四落潮后女性的心路历程。

叙事的两条线索——现代新意识形态的发轫扩展和占据主流的发轫及其主流化以及;青年女性对新思想由憧憬追求到质疑逃避——,时隐时现“返乡而不得”最终回到身体。,这两条线索时隐时现,使得整个时代的脉络也跟着跃然纸上。

注释

1方英.丁玲论[J].文艺新闻,1931( 22):42—44

234丁玲.在黑暗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54,34,79

56罗钢,刘向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34

其他参考资料:

【1】袁良骏:《新时期丁玲小说研究漫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3期.

【2】郭冰茹:《借助身体、爱欲与革命的书写来认同自我——丁玲早期小说新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6期.

【3】宋剑华:《“玩偶”被”娜拉”:一个启蒙时代的人造神话》,《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