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演绎-----成功篇

作者:魏颖来源:《品牌》日期:2015-02-07人气:975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如是说“身处这个经济社会,我提倡人人都读点经济学。” 并不是希望人人都成为专业的经济学家,也不是因为经济学能告诉我们致富的点金术,而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关于“财富”的学说。但是,不是单纯地为了物质生产,而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幸福。

 “幸福”令每一个人心驰神往。但到底什么是幸福呢?是健康?美丽?平安?财富?事业?爱情?还是其他的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拥有这一切却仍然不感到幸福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穷人看见一位富人因为赔光了所有的财产跳楼自杀了。他大发感慨:“为什么跳楼啊?真是可惜,赔光了还不是象我一样一无所有,我还不是活的很好么?”上帝听到了他的言论,决定考验他一下,于是给了他跟那位富人一样的财富,结果后来他也赔光了所有的财产跳楼自杀了。因为上帝在给予他财富的同时也给了他欲望。

另一个故事:一个放牛娃每天都很快乐,直到有一天,在放牛的时候看到山上飞过一架飞机,他的心就乘着飞机飞走了,他开始向往山外面的世界。从此放牛的生活不再快乐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将幸福成功的用一个公式表述出来: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效用与幸福同比例变动,欲望与幸福反比例变动。效用:是指一个人占有和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后得到的满足。货币与商品具有同样的效用,我们通常用货币的效用去兑换商品的效用。我们来分析一下:那个穷人获得了效用的同时也获得了欲望,但是当他失去效用的时候,他的欲望还在,所以,他的幸福感急剧的下降难以承受,导致跳楼自杀。而那个放牛娃曾经很快乐,因为他的效用虽然低,但是他的欲望也低,幸福感比较平稳。当他的欲望增加了,而效用不变,他的幸福感就下降了。

这样的公式对于幸福的现象具有普遍的意义。幸福的来源都是对于自身欲望的满足,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也就毫无幸福的感受,反而会痛苦。

费恩霍芬的研究成果表明,位列幸福榜单前几位的,都是丹麦、芬兰、冰岛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但他说,这些国家的人民更幸福,并非因为它们的社会更均等。比如,冰岛人比瑞典人更幸福,但冰岛政府在福利方面的支出只有瑞典的一半。 尽管许多学者主张,“少工作、多娱乐”正是幸福的模式,但这一模式未能从费恩霍芬的研究中得到证实。比如,拼命工作的美国人在榜单中位列第17,而拼命休假的法国人却位列第39。 《2010中国社会蓝皮书》报告引用调查公司的数据称,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此结论一出,舆论哗然,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一时之间好像遭到了颠覆。自从有了城市和农村的区分,好像就没有哪个城里人会认为农民比自己幸福,基本上成一边倒的质疑之声打了调查公司和社会学家一记耳光。

如果把实际生活水平理解为“效用”,把对生活水平的期望值理解为“欲望”,那么,结论是显然的:期望值越低,人就越能产生幸福感。这是“农民最幸福”这一结论有其可信性的基础。廓清了这一点,也许有助于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农民比城市人更幸福”这一看似荒谬的结论背后,其实印证了另一个更真实的结论: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但是期望值低,因为期望值低,所以容易感到幸福。站在这样一个很低的平台上,显然,农民根本没有机会享受到城市人的不幸福。这好像是个简单的答案。 澄清农民的幸福哪里来。就此而言,皇帝的幸福和乞丐的幸福,不存在任何区别。当人类出现在这个地球上之后,原始社会中人们所获得的幸福,大概和今天人们的幸福享受,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幸福感却并没有翻天覆地。 

可见幸福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变量:是健康、美丽、平安、财富、娱乐、、、、、、幸福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拥有,而是取决于拥有与欲望的比值。

“一般人看见事物的现象,而经济学家却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这正是经济学家的高明之处”,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萨谬尔森的理论分析增加幸福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欲望不变而增加效用;另一个是效用不变而清心寡欲。因为效用和欲望这两个因素都因时因地而异,都是动态的。所以保持幸福感稳定的方法就是不断找到效用与欲望的平衡点,知足常乐! 

我们把这个理论演绎一下便可以看清世间的很多问题。首先研究某一种元素突变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欲望不变而效用猛增,人会怎么样呢?会轻狂、骄傲、飘飘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例如:一夜成名的歌星很容易成为流星,美国中大奖的彩民大多没有好的结局。第二种情况:欲望不变而效用骤减,人便会痛不欲生。例如:富人突然赔光所有的财富而跳楼自杀。 第三种情况:效用不变而欲望猛增,例如,吸毒成瘾者,对金钱的欲望急剧增加,因为欲望猛增,幸福感急剧下降 ,为了平衡幸福感,只能在短期内用极端的方法拼命的创造效用,甚至犯罪 。第四种情况是效用不变而欲望骤减,例如突然失去了所有亲人,奋斗的力量突然消失,万念俱灰。

    一个人的幸福往往取决于调整欲望与效用平衡的能力。这似乎与人的情商和逆商有很大关系。“胜不骄,败不馁”乃是这种心理调节能力极高的一种表现。胜利便是效用猛增,若欲望不高很可能会骄傲而飘飘然,这时要迅速调整欲望与效用相匹配,这种调节力取决于当下欲望与志向的空间,志向是长远目标,欲望是当下目标,志存高远的人当下的欲望与志向的空间大,调节力强。那些胜而不骄的人往往正是那些胸中有沟壑,志存高远的人。那些骄傲的人往往是只见过小河没有见过大海的人,他们的心胸,志向不能够包容胜利的效用便会骄傲起来。失败便是效用骤减,幸福感便骤减令人难以承受。若要保持不气馁使幸福感稳定,就要迅速调节欲望与效用相匹配,把心态放平。这便关系到逆商,在逆境中保持平稳的心态而不失斗志。古今成大事者逆商大多很高。刘邦数次大败,却收拾残局,忍辱偷生,不折不挠,以至东山再起,终于打败项羽。项羽盖世英雄,最终却面临四面楚歌。其实他过江东不必死,也许可以重整旗鼓,但是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可见项羽逆商不如刘邦,英雄最终的竞争其实是心态的竞争。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志向的坚定执着和保持幸福感平稳的能力。用一副对联概括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被诸葛亮书于隆中草堂门上。但是诸葛亮只做到了一半。淡泊就是志向专一、坚定、执着。其他欲望比较少,不会把精力分散于追求太多的效用,不会被花花世界所困扰,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追求满足其志向的效用。诸葛亮执着奋斗一生,功勋卓著。而死后,内无余帛外无余才。正所谓:“鞠躬尽瘁谁能比,一生洁白谁能及”。诸葛亮的一生经典的诠释了“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宁静便是调整效用与欲望平衡的能力,即保持幸福感平稳。不急功近利,不骄不躁,不退不馁,志向坚定,找到当下的效用与欲望的平衡点,心态平和,路才能走的远。周瑜死后,众人皆言周瑜气量狭小,而诸葛亮评价周瑜:“并非嫉才妒能气量狭小,周瑜曾经派我兄诸葛瑾劝我归顺东吴,可见周瑜并非妒我之智有胜于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其实并非死于气量狭小,而是死于急功近利,壮志难酬,临终尚弹奏 “长河吟”(周瑜亲自谱写表现其壮志难酬)慨叹:“既生瑜何生亮”。其实是一声叹息:亮断其志!

周瑜并非妒亮之才,而是恨亮断其志。而周瑜的劲敌诸葛亮的死因戏剧性的与周瑜是一样的。在刘备死后,他胸怀统一天下的壮志,而当下的效用很低,心理失衡,为了平衡幸福感,他拼命的追求效用,他六出祁山,连年征战,以弱伐强,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最终落得个秋风五丈原。临终慨叹:“亮不能临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其实是一声叹息:天断其志!与周瑜临终时心情极其相似。 诸葛亮与周瑜同样急功近利,壮志难酬。他们都没有走的太远。所以,诸葛亮只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却没有做到“宁静而致远”。诸葛亮没有统一天下,试想,即使诸葛亮统一了天下,然后交给刘阿斗,而散手西去。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能够坐得住江山么?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是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的较量就是心态的较量,诸葛亮小胜胜于智,司马懿大胜胜于心态。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

在经济学艰深的数字背后,它究竟想向人类提供什么?我认为的答案是“世俗智慧”。所有人都应该学一学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刘正山  幸福经济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2] 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  经济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年1月

[3] 曼昆  经济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