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伦理视角:高校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的障碍及路径选择-教育论文

作者: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岚、李磊来源:原创日期:2012-01-07人气:999

一、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现状的伦理考察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人有这样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人格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没有疾病。根据这一点,我们培养的高校学生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应对不同的环境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及行为问题。这既是缺乏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更是缺乏心理健康意识的表现。

就培养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而言,关键是学生在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态度是联系主观和客观、思想和行为和桥梁。“态度有两种,一是人的举止神情;二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这里采用后一种,即反映每一高校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是否采取了认真、端正的态度。

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即法学意义上的理解,认为权利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利益;广义的即哲学意义上的理解,认为权利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肯定方式,是社会所确认的主体可以去支配或获得某种客体对象的肯定关系。文中的权利是在哲学意义上来使用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表层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作为基本人权的心理健康权,它不仅表现在公民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利,而且表现在他人(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受教育者创造条件。

从利益角度看,主要是着眼于部分大学生较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养成因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现状突出表现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被认可程度日益提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心理有问题就等同于精神有问题,该类误区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经过多年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大学生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持肯定和欢迎态度,心理水平有较大提高。第二,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较高。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发展教育,即如何挖掘潜能,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是大学生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态度。第三,初步认清情感态度的功效。没有健康的情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就目前高校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讲,大部分是能够正确对待现实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进而导致了学习进步缓慢、生活色彩暗淡。第四,高校学生的诸多心理需求开始提出。比如成才的心理需求、表现的心理需求、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被异性关注的心理需求和自省的心理需求等。这些心理需求的提出强烈地要求自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保证教育的效果。

另外,大量调查同时也表明,我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人际交往、学习失败、恋爱问题、就业压力等,心理困扰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

二、阻碍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

增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实践与体验,高校已经担负起了增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增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存在四大障碍:

1.认识障碍。“从个人的自我意识之权利方面来讲,法律必须使社会公众对其有一个普遍的了解和认识,它才能具有社会约束力”(黑格尔),这足见认识对实践的存在价值。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仍有一些利益主体把心理机构、心理课程的数量简单等同于心理教育活动的实现程度;还有一些利益主体自身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在某些领域内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甚至一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只注重“硬约束”的特性,而忽视其他特性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2.利益障碍。“从根源上说,正是私人利益推动着个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联系”(马克思)。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应有的受教育权、政治权,也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权。在和谐校园和维权方面,高校学生自身已显现出巨大作用。但目前看来,也存在部分学生就心理健康权的保障与救济积极性不够。同时,根据国外心理教育的成功经验,有效增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需要必须的、科学的相关设施,这也影响到办学中不同的利益群体。

3.制度障碍。马克思·韦伯指出制度由“惯例”与“法律”两大要素做组成,他认为“一种制度应该称之为:a惯例,如果在偏离它时,在可以标明的一定范围内的人当中,会遇到某种(比较)普遍和实际上可以感受到的指责,在外在方面,它的适用有机会保证的话;b法律,如果在外在方面,它的适用能够通过一个专门为此设立的人的班子采取行动强制遵守,或在违反时加以惩罚,实现这种强制。” 据此,高校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工作中,要重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及其实现机制建设,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技术障碍。心理咨询技术是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一环。“技术力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把心理教育理论向现实生活转变的实践形式,心理教育骨干技术问题也应受到重视。但目前一些高校仍就存在技术支持乏力。

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的路径选择

从伦理视角探寻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的路径,是源于心理与道德的“特殊联系”: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二者在内容和作用上存在着重叠与交叉,并且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前提,伦理道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因此,我们应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伦理道德回归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之中。

这种特殊联系,决定了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是能够从伦理视角汲取有益思想的。文章把伦理视角下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的“路径”分为:

1.人们为达到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对于这一“路径”,重点采用:加大宣传、统一思想,提高领导、教师、职工与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行为训练,克服心理负效应;逐步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通过系列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应当去从事的 “合理程序”

(1)言教与角色认知:主要是教育者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方法,言教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讲授、谈话、讨论、艺术熏陶等。言教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其目的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心理行为和学校开设心理课程的目的,从而使受教育者懂得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正确评价自己的心理行为是否健康,最终使受教育者树立心理健康信仰。但,言教只能使受教育者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心理健康的人。

(2)奖惩与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师德的核心所在,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由侧重“教育人”向侧重“服务人”转变,始终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由单纯政治性教育内容向综合性教育内容转变,不断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由说教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向平等对话式的模式转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间,特别应贯穿一定程度的奖惩措施。教育者通过物质奖惩、社会奖惩、精神奖惩等,给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行为给予奖励、不健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行为。

(3)身教与情感支持:身教即教育者通过躬行而使受教育者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躬行,即按照心理健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心理活动的行为。古往今来,众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身教的意义。如《论语•泰伯第八》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率先垂范是教师言传身教的无声号令。”教育者通过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引导受教育者合乎心理活动规律。因为“正人先正己”,“己不在正焉能正人?”。此外,要在细微的身教中传递情感,引导学生从事具有个人参与、自我发起和自我评价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支持,情感支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感到压抑,需要倾诉,老师理解、真诚地倾听,这是情感支持;受到挫折,前去安慰,也是情感支持;贫穷的学生怕被人看不起,老师主动接近他,这也是情感支持。

(4)榜样与心理教育: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从事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行为,消除和缓解心理不健康行为。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是惯于模仿的,每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现实和历史中的某些人为榜样而模仿他们,从而逐渐与榜样的德性接近、相似、相同。实践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依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运用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和手段,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新时期榜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模仿作是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行为习得的学习方式,可视之为心理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期间,我们应突出和重视高校学生在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只有通过言教确立角色认知,经过奖惩中给予人文关怀,赋予情感支持于身教,并与在榜样下开展心理教育之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才能真正地得到增强、加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