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普通市民到另类知青—池莉在小说《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中的转变

作者:河南大学文学院09级研究生—郝淑艳来源:原创日期:2012-01-08人气:2063

摘要:池莉在2001年创作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从题材、主题到叙事策略都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其自由精神的主题意蕴更是有别于她此前写市民生活的小说,解读这一篇小说,对于我们研究池莉2000年之后的小说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健词:池莉 另类知青 自由精神 交叉叙事

2001年,在《收获》杂志的第一期上,池莉以一篇知青题材的小说《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这篇小说的出现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就连池莉自己也说“这部小说在我的写作生涯中的确占有不寻常的位置。”的确,这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标示着池莉2000年之后的小说创作从题材、主题到叙事策略都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说以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为题材,固然与池莉之前写市民生活有着完全的不同,但小说本身在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方面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仔细分析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对于研究池莉2000年之后的小说创作有着至关重的的意义。

先就作品的题材来说。这篇作品对知青生活的言说有着全新的视域,它不聚焦于循规蹈矩、事事争先的优秀知青或英雄,而是饱满的彰显了一个大胆叛逆、反抗主流的另类知青形象。作品中的女知青豆芽菜,以一系列叛逆、出格、惊世骇俗的举动完成了“声名狼藉”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作品也不意于谴责“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更无意于空洞的怀念那一场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我只想写一个年轻的个体生命在那个时代环境下的个体经验。”池莉如是说。这么一来,“豆芽菜这样一个在过去知青题材小说中罕见的、特立独行的女知青形象,打破、解构了新时期文学形成的关于知青题材的理解和叙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池莉把豆芽菜这一叛逆、另类的、不被当时社会所肯定的知青当作正面人物给予肯定,这清楚地表达了池莉的立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不同人们的生存价值的宽容,对追求自由的另类方式的无可厚非。这也就回到了文学的根本——人,池莉也就在这篇作品中充分还原了人的本性,还原了个体生命生活的状态,还原了人在特殊环境中独特的生存体验。因此,这篇小说在对个体生命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拓展了知青小说的创作领域。

     其次是这篇作品的主题意蕴。豆芽菜无疑是一个锲而不舍追求自由的勇士,她的所作所为无非都根源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她生长的时代环境无情的压制着她的天性,但是豆芽菜“绝对不是一个善茬子”,她“已经在这场浩大而漫长的革命中长大成人了”。革命时代的“教义”和强大社会规范的压力,并没有使豆芽菜屈服,反而激发了她叛逆的心理。翻开豆芽菜的成长史,一个一贯叛逆的鲜活生命便强烈的凸显了出来:小学三年级偶尔还尿裤子就开始造反,到初中已经成为班里叛逆主流的小头目,高中时代就敢于纠集同学,“拉帮结派,惹是生非”,以打发日子,消耗过剩的青春精力。而豆芽菜的家庭也在紧张的氛围中约束着豆芽菜的行为,束缚着豆芽菜追求自由的手脚。豆芽菜成长于一个刻板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多年来“刻板、严肃、紧张”的家庭教养,更使她“巴望及早离开她的家庭”,去过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一直以来,豆芽菜在父母面前是表面迎合、顺从,暗地里倒行逆施。可是一旦有机会获得自由,她便会牢牢抓住这个机会。而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7岁的豆芽菜高中毕业了,她狡猾地利用了“曾经非常严肃的知青运动”,“第一个贴出了请战书”,强烈要求下放农村。这样一来,豆芽菜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摆脱压抑的城市、学校和家庭,昂首阔步走向她的自由之路。

在欢送知青的大会上,豆芽菜意气风发的迈出了她摆脱旧有束缚的第一步。她穿着收了腰翘的服装,戴着妃红色的发卡,以标新立异的面目招摇在众目睽睽之下,吸引了所有知青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她崇拜已久的关山的注意力。显然,这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笔,因为这一天在豆芽菜的人生道路上意义非凡,从这一天开始,她就向过去窒息、压抑的生活告别,开始她随心所欲、独立自主的生活。“一个人的一生中,一定有着最美好的一天。我的那一天,绝对美好!”豆芽菜在自己“绝对美好”的一天里,以高调的姿态宣布了她要自主、自由,且她追求独立自主、自由自在之心无可阻挡,而“崭新的生活总得要有崭新的希望崭新的情节和崭新的挑战”,既然这一天如此重要,那么,她为什么不可以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她亮丽生活的开始呢?当然,此时豆芽菜的行为只是源于一贯的叛逆心理,她只是用了一个最完美的方式把自己长久的压抑释放了出来。

豆芽菜终于过上了她心所向往的自由幸福生活。她说着一口流利的知青“黑话”,穿着考板裤,梳着飞机头,和没有架子的农民水乳交融,这与“时时刻刻被束缚的城市生活”相比,豆芽菜在农村真是如鱼得水,她无拘无束的生活,只要她自己愿意,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坚持想放弃,一切随心而定。因此她“夜夜都是完整的酣睡,顿顿可以吃上六两米饭”。假如生活就这样平静的继续下去,虽然豆芽菜会被当作落后知青看待,可也不至于“声名狼藉”,但是生活有着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对具有反抗意识和反叛精神的豆芽菜也不例外,而以豆芽菜超出当时社会规范的性格,以她无所顾及追求自由的姿态,必定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么“声名狼藉”也就在所难免。

让豆芽菜“声名狼藉”的是一个从古到今永远说不尽的话题——爱情。爱情本身无罪,然而在一个把爱情视为“毒草”的时代,爱情却被贯以放荡、堕落、不洁等的罪名,而豆芽菜却一再的遭遇这样危险的爱情,大胆的她当然会按照自己心意所指,毫不犹豫去触碰这个敏感的话题。

豆芽菜第一次遭遇的是冬瓜和丝瓜瓤子的爱情。本来在这场地下恋情中,豆芽菜只是一个局外人,可不幸的是,善良单纯的她面对的是颇有心机、假模假式的优秀知青冬瓜和丝瓜瓤子。因此,在突如其来的查房事件中,自私的冬瓜和丝瓜瓤子把豆芽菜推上了风口浪尖,仗义的豆芽菜为了成全他们的爱情居然甘愿替冬瓜背黑锅,成了当事人,背上了作风不正的恶名,承受别人对她的谴责和非议。这样一来本来就有些调皮名声的豆芽菜,一下子就“声名狼藉”了。这次的遭遇虽然让豆芽菜臭名远扬,但也让她初步领略到了爱情的魅力。因此,当公社副书记关山主动向豆芽菜示爱时,豆芽菜不顾自己已经“声名狼藉”,而迫不及待的接受了。她也就再一次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流言蜚语之中。于是,豆芽菜终于体验到了自己心所向往的爱情。可不幸再次发生,豆芽菜盲目的接受爱情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关山并不真正是她所要最终寻找的对象。对于不虚情、不矫饰、表里如一的豆芽菜来说,关山的虚伪、自私、表里不一是极其令人厌恶的。豆芽菜要过的是自由、舒展的生活,她的爱情也当然应该是自然、无拘束的,但是关山故作姿态,表面一本正经、清心寡欲,私下里却不厌其烦的重复他的“老三篇”,这让豆芽菜不堪忍受。在这场爱情中,豆芽菜只是获得了对“爱”与“性”的初步觉醒,她并不快乐,而“小丫头豆芽菜探索自由和爱情的兴趣,天然而生且永无止境。”于是小瓦来了,这个带给豆芽菜无私之爱的人,令豆芽菜“多日来的阴霾情绪以及她十八年来的乖戾之气竟然被一扫而光。”在经历了与关山恋情的磨难之后,豆芽菜在小瓦的豆腐房里发现了爱情的真正意义,“像拔节的麦子一样听见了自己成长的声音”,于是豆芽菜又豁出去了,她背叛了虚假的爱情,勇敢的顶住了所有人的再次责难,平静而又欣喜的回到了她的生命中,抓住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豆芽菜这“地震般”的举动,再次让社会舆论哗然,她对这些当然不屑一顾。“声名狼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作者通过豆芽菜遭遇的这三次爱情告诉读者,虽然 豆芽菜付出了“声名狼藉”的代价,但人的成长往往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代价,不管你是逆来顺受、循规蹈距的生活如冬瓜,还是大胆叛逆的生活如豆芽菜,生活中该有的坎你躲不过,每一个人都是在历练中成长,与其小心谨慎、委屈求全的在夹缝中生,不如轰轰烈烈、率性由真的生活,活出自我,无拘无束。为了表示自己对这种自由精神的肯定,池莉又给豆芽菜安排了这样饶有意味的一笔:曾经不可一世的豆芽菜后来“也被迫迁就了强大的社会规范力量”,“飞速地衰老了”。但两年的知青生活却成了豆芽菜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一个大胆反叛去追求自由的豆芽菜死去了,但是她曾经的精神却成了她生命中最闪亮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生命曾经挣扎、曾经顽抗、曾经曲折生长”,自由精神给生命带来的奇光异彩是抹不去的。那么“在不断‘物化’的今天,面对生命被物质遮蔽和阉割的现实”。这种自由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显然,池莉在肯定豆芽菜在特定环境中的另类行为的同时,也在警醒人们:为了避免社会对人的过多的异化,人们应理智的审视自由精神的含义。

池莉随后发表的一个短篇《一夜盛开如玫瑰》和中篇《看麦娘》中,她也延续了这一主题。《一夜盛开如玫瑰》中,一个“永远是智慧与冷峻的”大学教师,在某晚与一个“平时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出租车司机相遇,两个萍水相逢的人都放下了平日的矜持,作出了平日里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从而放松自己过了一把瘾。《看麦娘》讲述的是一个寻找女儿(确切说是养女)的故事。易明莉基于“生活就是这样,欢乐变成痛苦,经常发生在转瞬之间”的教训,出离日常的生活轨道,“遵循自己的感觉”去北京寻找女儿,虽然最终未找到,但她执意的相信“世界上的路,每一条都有用,没有一条是会白走的,”当最后她发出“是不是一个人的精神自由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肉体生存的需要,只要爱呆在哪里就呆在哪里,只要爱停留在某种状态就停留在某种状态,那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呢?”的追问时,小说呈现了巨大的张力,引我们去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个体生命的意义。由此看来,池莉2000年之后的作品,试图在试尝一种新的创作倾向,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的基础上,笔触直指人的灵魂深处,因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这篇小说的开拓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最后来看这篇小说的叙事技巧。这篇小说,池莉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运用的叙事方式。这样的方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她运用起来却游刃有余。确实“获得了对这部小说形式上的完成”。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发生的经过及当时人的心理,第三人称对“她”进行客观评论和介绍。第一人称便于直接展示故事的惊心动魄,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心理独白又强烈的表达了主人公追求自由的心理,极有渲染力。第三人称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些介绍、评论从侧面肯定了豆芽菜行为的勇敢。因此,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运用,使行文错落有致、迭宕有姿。这种写作方式显然是池莉策略上的重大尝试,其成功显示了池莉写作技巧上的新突破。

综上所述,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这篇小说中,池莉显然有意识主动寻求创作上的新突破,而尝试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池莉在2000年之后的创作显然有所改变,尤其是《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看麦娘》、《托尔斯泰围巾》等几部中篇小说,标示着池莉小说创作从叙事策略、语言风格到精神气质明显而深刻的变化。”由此,《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以其成功的创作尝试,在池莉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不可轻忽的重要意义。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