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海南黎族聚落形态探析-民族艺术

作者:来源:原创日期:2012-01-21人气:1657

摘要: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论述海南白查村的黎族聚落形态概况,着重分析了黎族聚落环境的生活体系和传统黎族建筑样式与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聚落环境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建议措施。

关键词:黎族;聚落形态;保护

黎族介绍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也是一个岛居民族,世居于海南岛。黎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特色独具。由于海南岛自古孤悬南海, 岛内外联系不便, 受外界影响小,故时至今日,黎族生活文化存在整体上的滞后性;但又恰恰因为海岛相对的独立和封闭, 黎族的传统文化保存下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信息和密码, 为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关注。

海南白查村黎族聚落环境概况

黎族人是海南岛最早的原住民,其生活、生产、文化活动等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海南的黎族地区分布有哈、杞、润、美孚、赛等五种方言黎族,白查村所属区域为美孚方言的黎族聚居区。

白查村地处于海南省西部,隶属东方市江边乡管辖,向南与乐东市接壤,向北则有海南省知名的广坝水库,附近有多条溪水,饮用水则以山泉为主。村落四面环山,地势较低且地形较为复杂,物产以香蕉等少数热带水果为主。 

白查村现有72户322人,村中81间保存完整的船形屋茅草房,是一个有典型代表性的黎族古村落,其保存完整程度在我国所有少数民族当中很少见。

海南白查村黎族聚落环境的文化生活体系

一、宗教信仰

(一)祖先崇拜

黎族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并且影响着后人的生活。因此,在大多数黎族村民的屋内都会设置祖先的牌位,表达对于先人的敬畏。他们认为人的凶吉和时运,是祖先神抵安排所致,因此要杀牛祭祖求平安,由部族“奥雅”(头人)主持颂唱祖先歌(歌词叙述黎族始祖起源和历代的祖名,是黎族祖先崇拜的经典),众人通宵达旦敲锣打鼓,欢跳平安舞,祈祷祖先神明保佑。

(二)石崇拜

“石崇拜”在海南黎族中属于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石头在黎语叫作“头替”。对于“石崇拜”每个村子之间各不相同。在寻访的过程中,听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当一个村寨迁入新地方时,由该村寨的主管祭祀的人选择新的“头替”;另外一种说法是村寨的某个人在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具有灵性的石头,在经过验证能具有“逢凶化吉”的功能时,就会对其进行仪式化的膜拜。

(三)蛇图腾崇拜

黎族对于蛇图腾的崇拜也同样具有着历史的渊源。清代赖国庆《岭南胜概·琼州府》卷六中记载:“黎母庙在府城西,元时建,明永乐四年(1406)重建。旧传雷摄一蛇卵在山中,生一女,岁久,有交趾蛮过海采香者,因于之结婚,子孙众多,是为黎母,乃黎人之祖,故建庙祀之。”这项记载说明了黎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由蛇变来的。在白查村内,曾有过村民被蛇咬伤,但即使这样,只要是不主动伤人的蛇,村民是绝不会主动惊扰的。

二、文身

海南黎族居民文身最早始于白查村所属的美孚方言区。黎族文身主要见于妇女,是黎族母系社会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即古时有“烙印说”,认为如果妇女不文身的话,或死后变成孤魂野鬼回不了本氏族,或易被其他氏族掠去当作奴隶。同时,文身也反映了黎族女性的一种审美观念,曾在黎族社会中广泛流行。随着全国解放,黎族文身被视为封建落后的习俗而被政府禁止,但在个别偏远的村寨这种习俗仍有沿袭。在白查村中几乎所有年龄较大的妇女面部和裸露的四肢上均有文身图案。黎族的文身图案根据所属方言地区的不同,图案也不尽相同。凡是懂得这项技术的妇女都可以作为文身执行者,但执行者必须为女性,且多为亲属。

三、生产生活体系

(一)捕鱼

海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产较多,因而捕鱼成为了黎族人民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白查村村民捕鱼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鱼网和鱼篓,最具特点的就要属鱼篓。它的主要特点是轻便和就地取材,采用竹条编制,口为喇叭型,外观为梯形,使用时只要将其放置在河水落差处,鱼儿就多会顺水而入了,如果再在其内部放置诱饵,则收获颇丰。

白查村还有一种独特的射鱼工具。所用的弓比狩猎用的要小一些,箭有竹箭和铁箭。与现代钓鱼一样,为了使射中的鱼不至脱钩,在箭头还有倒钩,而且箭杆的尾部还系有细长的麻线,可以很方便的使射出的箭和被射中的鱼回收。

(二)手工制品

1.编织

各种编织品在黎族日常生活用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很多制品做工精细,造型独特,不但具有家用价值,还不失为精美的工艺品。

编织的材料主要是竹、红藤、白藤、草叶、露兜叶等。编织工作男女各有侧重。妇女善于编织露兜叶席、斗笠和箩;男子侧重于竹、藤料制品以编织腰篓、藤篓和筐箩。在编织工艺品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要数腰篓,它是每个黎族家庭所必备的用品。有男用、女用之分,男用的较大,可以放钩刀;女用的小巧,带在身上可做为装饰品。由于方言区的不同,腰篓的制作、花纹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目前,黎族大部分地区,传统服饰已很少见,系挂腰篓就成为识别不同方言区的标志。

2.木器

海南岛出产多种优质木材,黎族则广泛使用木制器具,其中独木器制作在黎族民间工艺中颇有特色。用一块完整的木材,不用钉不用铆,制作成器具,这在黎族家庭生活中及生产领域内无所不见。生活用具如臼杵,砧板以及木凳、木桶等;农业生产工具如木滚,木皿,木杵等,还有木舟、丧葬用的木棺等等,都是以独木制作。小件独木器具,一般是用钩刀直接刳制而成。大件则先用火烧制成大致形状,继之用钩刀修整成形。

3.制陶

陶器是黎族主要的生活用品,同时还是财富的象征。制陶也是黎族重要的家庭手工业之一。但全部制陶工艺程序都是由妇女来完成,男人从不参与。一个村寨只有二到三个岁数较大的制陶女师傅。黎族制陶的方法较为原始,全部工序皆为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或捏泥条成型,不用陶窑,都是露天烧制而成。成品坚固耐用,这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陶器用品,在黎寨家庭中,举目皆是。

(三)服饰

黎族的服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有过突出的贡献。黎族织锦是一种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手工织造技术,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查村现还流传着一种如今已非常少见的黎锦“扎染”织法,与其它地方的织锦工艺有着明显的区别,难度也更大。

服饰的装饰图案主要集中表现在女性服饰上的各种花纹,主要有人纹、鸟纹、几何纹、曲线纹等。最有特色的是她们的筒裙,花纹图案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平面排列为主,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秩序感。而男子的传统服饰上衣的设计则很特殊,由两块等大的矩形布对折组成,从折叠线的中央向前裁开圆形的领口,两端裁开袖口。由于上衣没有纽扣,在衣服上下一半的位置由几根细棉线完成组合效果。

(四)酿酒

黎族先民所酿制的酒,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果酒和粮食酒。享有“黎族茅台”美名的山兰酒在海南家喻户晓,许多好酒之人都以能喝到正宗的山兰酒为幸事。山兰酒是黎族采用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酿制而得名。白查村人至今还保留着自种山兰稻自酿山兰酒的传统,但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黎族使用的酒器较为原始,器具原料多选用天然植物和陶土。酒器主要有两类:一是为酿酒生产工具,又分为酿酒器具与蒸酒器具。二为盛酒、饮酒器具。

海南白查村黎族聚落环境的建筑体系与功能

一、黎族传统建筑样式

(一)“干栏”式住宅

船形“干栏”式住宅是黎族较古老的一种建筑形式。整个黎族建筑住宅的发展,存在一个由“干栏”演变到地居的发展过程。“直接记载黎族建造房屋的文献,见于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自居,下以牲畜,人处其上’;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志蛮》中记载:‘为水栈居之,离地二三尺,下养羊采之类’;明人顾姗在《海搓余录》中提到黎族的‘栏房’时云:‘凡深黎村,男子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屋各数间,上复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曰‘栏房’”。 

黎族的“干栏”式建筑有高低之分,高栏底层一般离地1.6-2米左右,上面住人,下养牲畜;低栏底层一般离地0.3-0.5米左右,底层铺一层竹片地板,已基本丧失了下养牲畜的作用。干栏式住房兼备避湿热、防野兽的功能,是西南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一种住宅。过去,黎族人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建造“高栏”居住,“上以自居”既可以避暑气、瘴病和毒草及沙虱蝮蛇;“下居牲畜”,可以保护牲畜免遭野兽侵害。后来,随着山地农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形成固定的村落,牲畜逐渐从住宅分出来另建栏舍伺养。于是,“高栏”的逐渐因失去了作用而被缩短成为“低栏”的木矮脚,“高栏”也就演变为“低栏”。

(二)船型屋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分别是船形屋和金字形屋。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其外形象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传统的黎族茅屋建筑有住房、“隆闺”(未婚青年男女住宿的小房)、谷仓、畜栏等。早期的住屋是搭架在原生树木上的两层房子,人住在上层,下层养畜。这种建筑名叫“隆咩”(楼屋),类似的楼屋至今还见有保留。

(三)粮仓

白查村内的谷仓主要分布在村子的四周或村边比较偏僻的位置,谷仓的顶部由当地的藤或柳树条支撑着茅草覆盖,用于防雨;墙壁也以柳树条为骨架,就近取土后涂上稻草泥巴。谷仓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便于防潮、防鼠。谷仓内外及地板均用粘土和泥糊一层,起到密封作用。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建在村外的谷仓可以远离火场,即使村内发生火灾,村民也有时间将谷物尽快转移以减少损失。

这种传统谷仓有这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在高出横梁的正立面拱成半圆形的造型,而且顶部距离仓盖有30公分以上的间距;二是仓底与地平面间至少留有40公分以上的距离,多由土台或大石块及圆形石柱上搭建起来的,这样设计既有防暑防潮的作用,也起到了防虫防鼠的功效。

二、黎族建筑风格与汉族文化的交融

黎族建筑住宅的演变有汉化的趋势,典型的代表称为“金字屋”。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金字屋由前廊、厅堂、卧室和厨房组成。入门后就是厅堂(客厅),厅堂两侧为卧室。在门廊一侧或离开金字屋另搭一小间作为厨房。房间以厅堂最大,一般约15平方米左右,卧室约10至12平方米左右。厅堂是全家和各种活动的中心,后墙正中有神台或神阁架,祀奉祖先。海南的万宁、陵水、澹县、琼海、崖县(三亚市)的黎族地区,由于受汉族影响较深已普遍采用这种横向式金字塔建筑住宅。金字屋的的优势是省工省料、通风采光好。

近年来,随着海南的改革开放,黎族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旧有的各种传统式住宅已不能满足今天黎族人民的需要,继续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已成为黎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于是,他们在汉族工匠的支援下,先后兴建了一批完全汉式的砖瓦屋。这些汉式砖瓦屋,一般多为三开间外厨式,门廊也有飘出立住檐廊和纲筋水泥结构檐廊式。这次改革,可以说是黎族传统住宅建筑脱离原始形式,走向现代的重大变革。

白查村聚落景观的保护要点

民族居住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建筑方式、房屋家具等方面。白查村的聚落景观主要以民居类建筑为主体,其植根于特定的地域、适合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适应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是对本地方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状态等诸多方面历史原形如实记载与反映。

一、建筑外部保护

1、明确保护的具体原则,确定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

与其他古建筑群的保护不同,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难度较大,而且根据建筑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文物性质与风貌性质两种保护形式。前者一砖一瓦、一个摆设都不能动,而后者在保护的同时,除了保护原有建筑风貌以外,还应特别注意挖掘建筑自身再造的可能性与潜力,可根据今后开发的需要对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作适当修建和改造。因此,应根据白查村的实地情况,明确保护的具体原则,确定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

2、完善保护政策、培养居民保护意识。

现今的古建筑古民居无一不受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破坏与威胁。一方面,居民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改造房屋。另一方面,各地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又对古民居建筑与村落造成了很大破坏。同时,文物部门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采纳,造成了许多珍贵的古建筑古村落的破坏。经济与保护到底如何取舍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对于白查村的建筑保护,应该在明确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培养黎族居民自身的保护意识。

二、生活状态、文化习俗保护

考察中发现,白查村村民在生活方式上也同样存在着汉族城镇化的趋势。同时,在其民间信仰中,也夹杂着不少出自“汉族”的东西,如关公、玉皇大帝、财神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人们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变化,进而引起的当地民俗文化的变迁。在与外界的接触中,白查村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必然会受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影响,并且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村寨是实行开放式保护还是封闭式保护(或称“有限量开放”),一直存在分歧。有人担心,对外开放会加速民族文化的消亡,但是,保护民族村寨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史学等科学研究提供了活标本”,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利于村民的生存和发展,使被重点保护的典型民族村寨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创建精神文明的窗口。因此,将活生生的民族村寨和发展中的村寨文化定格在某种发展水平上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促使古民居村落的居民形成一种新的村落生活方式,即通过延续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来培养与强调地方旅游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居民在利用古建筑的同时就会自发地保护修缮古建筑;而外来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的理解与认同也能成为村落居民及游客共同保护当地古建筑自觉行为的动力,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结论

以白查村为代表的黎族乡村聚落,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方式、习俗观念的传承载体,凝聚着深厚而朴实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而且是人类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巧妙相配、融洽和谐的结果。但是,由于乡村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发展滞后,已经危及到乡村聚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我国是个多民族且国土十分辽阔的国家,因此我国的地方性古民居建筑村落及其建筑形态多样、风格各异,而且已有不少地方性古民居建筑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范围。对地方性古民居建筑村落的保护不仅是一种对其形式的保存,也是对当地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记忆与传承。同时,这种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辉煌成就的肯定与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中指出:“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居住条件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持传统聚落文脉的延续,使传统聚落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得到保护,仍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这样,现代化城市与古朴清雅的村落才会均衡发展,保持人类生活环境才能够达到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与演变.苏儒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

2.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窦开龙.宁夏大学学报,2008.1

3.古民居建筑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徐州周边城镇为例.郑雷.中外建筑,2006.5

4.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的矛盾及应对措施.朱菁菁,何懿.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6

5.关于山西古村落及其旅游开发保护问题的探讨.邵秀英.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9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