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传统造物的“留白”艺术和意境美-艺术论文

作者:来源:原创日期:2012-01-21人气:1622

摘要:留白艺术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语言,一种艺术修养的展示,“以黑见白”、“蕴万物于空白之间”,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本文从中国传统造物入手去理解留白艺术,深入体会传统造物中“有无相生”、“虚实和谐”、“尚至尚用”的留白艺术,以及留给世人意犹未尽“空灵境界”的意境美。

关键词:留白;传统造物;虚与实;意境

Blank art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reation

Abstract: Blank is an excellent artistic expression language, a kind of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show, "with black see white", “include all things in blank”, leave a person infinite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From China's traditional cre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understand blank art, deeply realizes the blank art of traditional creation,such as ”being and non-being ”, ”false or true harmony”, ”yet to still use”. and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side.

Keywords: blank; traditional creation; false and true; artistic conception

0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艺术素擅“留白”之美,含蓄而优雅。“留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以黑见白”、“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蕴万物于空白之间。“留白”之中形象丰富、意味隽永;“留白”之处文气灌注,气韵生动,好比音乐中的休止符号一样,常常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留白”是以无形当有形,强调的是虚,思之则实,它不是无象,亦非抽象,而是意象,讲究的是“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的意境。这也表现在中国传统造物中,老子《道德经》中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造物观念“无”和“有”的关系,正是因为造物是空的,才能承载,才能装东西,才能住人,才能为人所用,[1]才耐人寻味。中国的传统造物把美凝聚于质朴的造型、质地和色彩上,形象简约而夸张,强调意蕴,写实中注重神韵,注重渲染气氛,讲究象外之意,可谓余韵绵长。因此,含蓄优雅的“留白”之美不仅是中国传统造物的高明之处,也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造境方式。

中国传统造物在世界上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发明了丝绸、瓷器等独有造物工艺,还在于它凝聚了传统美学思想并得以传承。而“留白”理念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诸多造物艺术上都有体现,笔者就以陶瓷器皿和木质家具为主,对中国传统造物的“留白”艺术进行探讨。

1 有无相生——有与无的内在规律

“有无相生”是“留白”理念的本质内涵,也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老子·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显然,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最终又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故曰“有无相生”。在中国传统造物中,“有无相生”的理念表现在由“无”至“有”,再由“有”至“无”的造物规律中。

中国人制作陶器历史悠久,陶器的起源大概是涂在竹框上经火偶然烧制成型,其本体特征从属于道,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陶坯内空为“阴”,外部形体实为“阳”,经“气”的燃烧炼制成陶。“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2]陶器艺术正体现了这种有无相生的思想,陶土必须要塑造成为中空的形态才能经过火的烧制成为陶,空是立体形态的独有特征,虽然空,却有器之用,可以装载物品,从陶器的形态来说,正是老子的“有无相生”思辨理论的物质体现。

中国古陶纹样开始是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模拟动植物的写实形象,后来都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规范化,这种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3]由写实到符号化的过程正是一个由有至无的趋向和规律。除了纹样,陶器的造型也在经历一种微妙的变化,中国古陶主要是模仿自然事物,如块茎,瓜果类植物等的自然形态,随后在实际使用中逐渐形成对美感法则的理解,发展成各种各样的类型,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轮盘技术的出现,陶器的造型更抽象、洗练,形成了均衡、对称、变化、流畅的器型审美法则,并慢慢稳定为壶、罐、碗、鼎、豆五种主要形式。陶器的诞生体现了从“无”至“有”的造物规律;而其由具象到抽象的纹饰和造型的变化以及演变成的五大器型,则印证了由“有”至“无”的造物发展过程。

2 虚实和谐——阴阳相和、有无统一

“虚实相生,无画处竟成妙趣。”[4]留白并非没有或者空洞,而是以无衬有,两者相互依存,并在相互对照、转换中显现、升华,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和谐在中国传统造物中表现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阴阳”概念,并在木质家具中得以展现。

明清家具可以说是中式家具的典型代表,主要特点之一是采用木架构并采用“榫卯”结构,整件木质造物中不用一钉一铁,而是采用精巧准确的“榫卯”结构将家具的各部件紧密组合连接在一起,成为结实牢固的一个整体。“榫卯”的结构就是“榫头卯眼阴阳互动”的关系,一阴一阳互抱,使得造物在阴阳的关系中完成。这种阴阳、虚实关系暗合了中国传统的“道”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中国传统造物中的“榫卯”结构以“阴阳相和”的形式实践了“留白”理念中的“虚实和谐”,并暗合了“万物负阴抱阳”的中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强调“须明虚实,虚实互用,但审虚实,以意取之,书自奇矣。”虚与实在功能上是互补的,惟有敏感地权衡虚实,而将两者融入创作的概念中,创作的作品才能获得自然清新[5]。“虚实和谐”在中国传统的木质家具造型上表现到极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家具的实空间到虚空间,再由虚空间到实空间的空间方位的相互转化;二是家具在视觉上形成的虚实空间的转化。虚实空间的造型相互协调、互让、和谐,处于整合的氛围中,构成了家具的整体空间造型,且正负空间彼此平衡协调构造了家具整体造型上的平衡感。如南官帽椅(图1),实木靠背和透空部分的比例,实木靠背仅占椅背的1/3,而透空的部分占了2/3。假如相反,椅子将显得头重脚轻。这种虚与实的布局不仅在视觉上达到平衡,在力学上也非常科学合理。

3 尚至尚用——经济节用的理念

墨子倡导的“节用”弥补了“留白”理念单纯对“虚实”、“有无”“空白”之美的欣赏,“留白”理念映射到中国传统造物的材料、功能和造型中。“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节用上)他主张物尽其用,不论是建造住宅还是饮食、穿衣都应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为标准,提倡“用之有度”和“尚至尚用”,反对无用的装饰和奢侈的排场。这一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明式家具简练、大气的造型,“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不谋而合。

明式家具在造型表现上去掉繁琐的细节,更注重事物的来源,更注重事物的精神,我们现在面对任何一件优秀的明式家具作品,都很难从中抽出一根木条,它的造型的精炼已近无懈可击,妙不可言。明式家具对于线条的运用是其经济节用的体现,以圈椅为例(图2),整体圈椅的造型,除了椅面之外,没有大面积的面,都是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统一。在刚直线条中有曲线的圆润,刚中带柔。在曲线的运转中又有直线的阻挡,柔中带刚,既节省了材料,符合了使用功能,又解决了造型的呆板,不能不说尚至尚用的巧妙运用,是明式家具的设计精华。

节用的的思想深深融入明式家具选材和制作工艺方面。“素面朝天”是明式家具的一大特点,明式家具擅用天然的材质,而且在选材时,追求天然美,凡纹理清晰、美观的“美材”,总是被放在家具的显著部位,并常呈对称状,巧妙地运用木材天生的色泽和纹理之美,而不做过多的雕琢。更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多施蜡,少涂漆,有时甚至放弃了生漆传统工艺,充分展示了木材本身的质感和纹理。

4 空灵境界——意境美的器物

中国画追求“空灵境界”,擅用空白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禅境”,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无以复观”,他认为,要得道,就要“涤除玄览”,在茫茫的心境中认知“道”,即心中一片空白时,离道就越近,而“留白”便是表现这种虚无、空灵的最好方法,可谓“空白涵括了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中国传统器物有着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以及细部的精致处理,使得中国器物耐人寻味,美不胜收。“意境”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突出特征,显示在器物创作活动中。中国传统器物中的瓷器艺术是中国文化讲究完整、圆满、和谐、气韵、意境的体现。造型简约大气,釉色均匀典雅至极,在完满和谐的形式中蕴含了无尽的意境之美。即使是写实的也重在神韵,不拘形似,使人在联想中获得超然物外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表达往往迂回曲折,注重气氛的渲染,讲究象外之意,余韵绵长。因此,它观之耐寻味,思之禁琢磨,引导欣赏者不断调动联想去丰满去充实。

“言已尽而意无穷”是意境,陶瓷的含蓄典雅是意境,明清家具的高雅绝俗也是意境的一种。明清家具力求简约、单纯、典雅,努力去表现种种脱俗超然之不凡的形体和式样,取得尽善尽美的造型效果,深受江南文人的喜爱,他们崇尚“有度”、“有式”、“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的原则和意趣,还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明清家具追求文雅、不张扬,体现出儒家的秩序和稳定之美。比如一家具,从最粗的地方到最细的部位,粗细变化井然有序,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按照一定的韵律逐渐变化,充分体现了儒家“君臣父子”的秩序感。官帽椅是典型的代表,它把宋代以来文人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都融进结构与造型,准确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心态。因此,明清家具小则反映一个乡绅的精神追求,大则诠释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缘由。

在材料的选用上,明清家具多用花梨木,质地坚实细密、花纹清晰美丽、色泽深纯典雅,其自然色调令人身心舒适,很符合文人的儒雅气息,又透露出文人士大夫刚正不阿的气节,明清家具充分地利用了各种珍贵木材的特点和精湛的榫卯工艺完美结合,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明清家具还充满“禅”的韵味,注入了“空、静、素”的哲学意味。比如用竹子、花鸟、山水作为纹饰,也能将其符号化,如“团龙”是由一条张牙舞爪的龙演变的,显得静雅、平和。这种家具上的简洁、通透与空灵,和方、圆、线、面之间的对比,较能引发人的禅机,其中蕴含着古人超然象外的哲理寄托。

5 结语

“留白”艺术不仅是中国画形式美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而且作为一种理念已深深地融入到传统造物中,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征且符合时代性的造物美学思想。“留白”理念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于停留在造型的简约大气上,而是留白带给我们的启发,它的尚至尚用——经济节用的理念、蕴涵的“以无胜有,以简胜繁”的意境,引导我们在联想中获得超然物外的审美感受。因此,“留白”理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推广运用到中国现代产品设计上,设计出更简约、更民族、更中国的产品,以此来倡导一种简约的现代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曾红琳.从中国画的留白到视觉设计中空白的运用.四川民族学院学报[J]. 2010,4:82-84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4]王旭.白色设计——论留白在设计中的运用.美术大观[J].2010,9:100

[5]台湾 林东阳 编译. 中国家具美学[M]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