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文化创意产业与财经类人才培养-经济文化论文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李骏来源:原创日期:2012-02-05人气:822

摘要:基于“创新性”这一同样的内核,文化创意产业与大学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大学创新教育的目标和对象,也是目前摆在文化创意产业面前最为严峻的问题。财经类大学以其全面且专深的学科设置、注重与社会和实践的联系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创新教育中更应当走在各类大学的前列,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创新型创意人才。

关 键 词:创新 创造力 文化创意人才

约翰·哈特利在《创业产业读本》中指出:创意产业结合了——然后又大大地改变了——两个旧有概念,即创意艺术和文化工业。“创意”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而“创意”与文化的联系则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将创意体现得最为完美与全面的,便是文化产业。如果说,文化产业强调了该产业的文化属性,那么,“创意”的加入则表示将关注视角转向了经济属性。因此,在国内,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既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又指出了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重心。

文化创意产业与大学之间的纽带是“人”,这个“人”是有特定意义的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上最初的环节是人的因素,而当今,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最为缺乏的,就是创意人才。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在北京国际论坛上提到:谈到创意产业的来源是人才,那么对创意人才的培育就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方是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一方是对创意人才的输送,两方将文化创意产业和大学牢牢地对接起来,并使之成为了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学向其提供创意人才,而大学,则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通过创新教育向社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人才,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会导致该条产业链的断层和脱节,并使创意经济的发展受阻,大学在社会的威信力减弱,人才与社会的供需关系失衡,文化传播与发展受到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蓬勃起飞的今天,大学教育也正处在转向调适的关头,如何培养创意人才成为大学教育孜孜探索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财经类大学以一系列的自身优势,走在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人才的前列。本文将以此为契点,通过对财经类大学自身优缺点的认知,对目前该类大学的创新教育现状进行剖析,并试图从专业结构设置、教学实践与手法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境下财经类大学的创新教育之路。

一、财经类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自身优势

目前全国有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40余所财经类院校,纵览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一般都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为主,法学类、文艺类、工学类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对任何一个产业的了解与进入,都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支撑,这是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认知。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如此,“产业”一词的使用表示人们开始使用经济思维来思考艺术和文化,经济因素进入文化视野,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与理论、实务便成为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产业”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运行规律、法律法规、操作实务都蕴涵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中。让我们对照完整的产业链发展过程,来比照其中所需要的主要的专业基础。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之前可能需要进行市场调研,这就需要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学科基础,生产成本与产出预算需要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的基础,生产过程中对于人员调度安排、生产流程、生产安全、质量保证等需要工商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文法类、公共事业管理类的诸多知识,产品生产出来后则需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新闻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务了解。因此,以经济学、管理学为支撑的财经类大学,在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专深的专业基础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财经类大学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理论若是与实践脱节,则无法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财经类专业的理论性较强,抽象性也很强,如果不结合一定的实践教学,光凭第一课堂,大学生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以致用,因此,财经类大学一般都很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文化创意产业看似都是思想性的东西,“创意”的最初只见于头脑中,而要付诸于现实,成为产业中流通的东西,则实践的作用不可小视。这是财经类大学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另一优势。通览之下,目前财经类大学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实践活动:(1)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早在2005年就与ATM(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携手,创建实习基地。ATM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接触社会化、商品化的机会和平台,使之在毕业后即可走上相应的岗位,成为中国管理与信息化行业发展壮大的生力军。[①]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在中国人寿渭南分公司建立定点实践基地,例如在今年的暑期实践中,大学生们就参与了公司为业务主管和讲师举办的“练为战”培训活动;参加了公司的励志教育课程并与公司员工互相交流感触与体会;公司还安排大学生们跟随理财经理前往一线销售网点,亲身体验保险行业最前端的操作流程。[②](2)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创业提供实战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主创业,尽早实战演习,为日后走上社会提供经验教训。2010年春,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和电子商务协会共同主办了“飞购校园——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这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该校副校长许承明说,通过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资金共享、统一管理,创造出一个低风险、低成本、低门槛的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减少创业成本,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训中逐步成长,成功创业进而带动就业。笔者认为,这同样契合了中央提倡的“推广实践教学,构建高校实践中心”的号召,这样的第二课堂必将为大学生就业生涯带来深广的影响。(3)成立大学科技园,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尽管目前在财经类大学中设立科技园的并不多,只有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科技园,部分财经学院(如浙江财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等)也与其它单位的科技园实行了共建或是联合办学。大学科技园的设立无疑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可以更多地目睹或参与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第三,财经类高校都设置了法学类、文艺类、工学类学科,都对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文学与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支柱专业。法学类专业及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理论和各种具体部门法制度,熟悉法律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这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实际问题,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文艺类专业及课程包含中文、历史、新闻、广告、英语、艺术、动画等专业,这些专业及课程涉及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多个行业,了解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运作原理,并使学生打下较为广泛扎实的人文素养基础,为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做好知识储备和素质准备。并且,目前很多财经类高校开始注重跨学科教学,注意知识的融合性,改变从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如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除了要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外,学校还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了《设计管理》等跨学科课程,将管理学知识融入到艺术设计行业中,这个举措,对于学生走出校门后走上文化创业产业的各种岗位,无疑都是有益的。

二、财经类大学创新教育现状

尽管,财经类大学以上述优势实现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对接,然而,这种对接仍然存在许多缺憾。缺憾的焦点集中在一个关键词上,即:创新。创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而创新性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才能实现财经类大学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对接。然而,目前,大学甚或是财经类大学尽管已经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理念以及举措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远远不够。

首先,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理念认知不够。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都作为主体体现在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创新教育对于教师主导性的要求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更为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对于学生主动性的要求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热爱学习和实践而非被迫学习与实践,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在国内大学中实施得并不是特别理想。尤其是财经类大学,仍然是由于专业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呈现出两大分裂态势:一种是完成学习任务,六十分万岁。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现象,属于放任自流型。从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学,就像牢笼中飞出的小鸟,早晨睡懒觉、上课看小说发短信、晚上通宵网游、考试临时抱佛脚,六十分万岁,拿到毕业证万事OK。另一种是考这考那,或参与多种社团。属于功利型。有些学生认识到(或由于外力)就业形势的严峻,一进入大学就考这个证那个证,考托福雅思,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谋取职位,一心本着好出路去。这两大态势都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推行。而它的产生和教育者乃至社会对于创新教育理念的认知不足有必然的联系。全社会都秉持着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将教育者放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位置,在教育中倾向于教师为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使教育者忽视与缺乏引导、启发作用,导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非具有质疑、探索的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创新教育强调主动,注重思考,要求具备多种能力,这一切对于大学,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目前许多财经类大学对创新教育的模式并不明确,即使提倡创新教育,也不知道从何抓起,比较盲目。例如有些学校与很多企业建立了实习试验基地,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规划,学生到了基地后往往无法进入角色,不知从哪里着手,根本就插不上手,根本谈不上培养实践能力了。还有很多大学提倡“第二课堂”,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并没有总体规划,弄到最后常常不了了之,或者背离了初衷,结果导致学生非但没有学到任何有益的知识,得到有效的经验,反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作为素质教育重心的创新教育需要长期而总体的规划,财经类大学更应该发挥自身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有利因素,做好创新教育的排头兵。

三、如何进一步深化财经类高校创新教育

首先,与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创新基地,注重创新实践。文化创意产业单位需要从多个层面汲取灵感,需要大量的人才人力,大学的创意人才便是最好的源头与目标。因此,一般文化创意产业单位都乐意与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试验与实习基地,作为大学生的练兵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财经类大学要努力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取得联系,另一方面,要缜密地做好总体规划,对试验实习的目标、进程、各类细节都要安排到位,以便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学到有益的知识与经验教训。另外,还要鼓励或组织学生多参与社会性的各种文化创意大赛。例如今年的7月,由中国版权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暨知识产权教育活动总决赛就吸引了众多大学参与,各大学校也相当重视,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教师指导,选拔选送优秀项目,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实战创新能力。

第二,实施“本导制”,提倡个性教育,培养个性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大学推行的制度,根据目前财经类大学的现状,大部分学校需要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本导,也有部分学校允许具有中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通过竞争可以担任本导,一般所带学生在10人以下,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生活承担一切连带责任,几年来本导制的推行困难重重,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要切实推行创新教育,本导制的作用不可忽视。本导制使得个性教育成为可能,而个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导师对症下药,有效引导,互动开发,一定可以更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使个性发展更加充分与完善。但在本导制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是,本导的选拔一定要科学合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导师,另一方面,学校方面要对导师严格把关,使导师和学生的匹配程度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创新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三,重视通识课教育,开设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财经类大学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专业基础有强大的优势,但也有缺憾,即财经类大学在文化类专业或科目上不一定是强项,也不一定重视。因此,要弥补这一缺憾,学校一定要重视通识课的教育,通识课要全面、科学、系统,要多开设、开发综合性、跨学科性课程,对于学生的选修课程要做好有益的引导与规划。例如财经类大学一定要开设传统与现代文化、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接触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具备深广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状况及社会心理有所了解,并且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再者,多学科的融合与陶冶,也有助于大学生创意思维的开拓与培养。这样,当学生进入到文化创意产业内部时,才能成为具有“通才”素质的“专才”,而这样的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是最为稀缺的人才。

第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全面开拓创新精神。

“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它不应该反复灌输知识体系,而是要培养能力:基本的读写能力和数学运算的能力,对他人做出负责人的行为的能力,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的能力,进行合作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渴望,而这恰恰是传统的教育所最不擅长的一点。过多的学校教育往往扼杀了学习的愿望。”[③]传统的学校教育扼杀了学习的愿望,更扼杀了创业的愿望,使学生望创业而生畏。传统学校教育认为学生的要务是学习,自主创业有点“不务正业”。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这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失误,文化创意产业的彭勃发展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学以致用”是自主创业最好的诠释,也是开拓创新精神最好的途径。因此,财经类大学要发挥自身同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相关部门友好联系的优势,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最为便利的条件,给予最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最为合拍的互动,同时能够推进学校的创新教育。

参考书目:

[1][澳]约翰·哈特利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产业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孙启明等主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希望:新媒体崛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卜希霆主编,创意起底——文化创意产业先锋思维解码,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李骏(1977--),女,江苏张家港人,东南大学博士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


[①] ATM携手上海财大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畅享网,

[②] 保险学院首批实践队伍赴中国人寿陕西渭南分公司实践基地实习,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网,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