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归途列车》的多重文化内蕴探究

作者:姜雨辰来源:《视听》日期:2016-07-29人气:1625

《归途列车》是一部以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记录对象的纪录片。影片记录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节期间返乡探亲的经历,用影像真实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探究《归途列车》的多重文化内蕴,对当今社会中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边缘人群所处的境况进行深入解析,探究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的成因,由此针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乃至全球化发展趋势进行理性审视,进行批判与思考。

一、变与不变:叛逆少女的归途

(一)从消隐到凸现:真实观的转变

女儿张琴是《归途列车》中重要的线索人物。正值青春叛逆时期的她,“改变”是她突破追求的唯一目的。影片中关于她有一个让人特别震撼的场景。张琴在与家人争论的激动之时骂了一句“老子”,在中国农村所秉承的传统道德里,这显然是万万不可的,所以冲突爆发了。在父亲的一句“只知道钱不知学习”的责骂与训斥下,张琴依然不依不饶与父亲抗争着。最后,她对着镜头大喊:“这就是真实的我!”

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是否有意地对片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引导,从而导致了这个矛盾的激化?这一点最值得去探讨。事实上,从消隐到凸现的主观性,反映的是独立纪录片对于创作主体的真实看法的一个渐进的变化,这意味着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将更加成熟与客观。因此,保持对主体性清醒的认识和理解,摒弃对主体性的盲目消隐,适当地进行凸现,是我们辩证讨论主体性的意义所在。

(二)从沉默到爆发:女权观的转变

有关女性主义的理论纷繁复杂,不胜枚举。简而言之,其实就是一句话:在全世界实现男女平等。在影片中,下定决心的张琴决定要离开老家。她告诉范立欣,“我要追求自由。自由就是幸福。”

从女权主义和角色理论来看,张琴的这一做法确实代表了在农村不被重视的女性群体在面临家庭和工作双重角色冲突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敢与执着。她所追求的平等、自由是能在她所认为的大城市来获取的。在农村那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张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她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在的生活,这是她现在想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事情。这样的情况确实反映了现代农村传统道德沦丧和代际的变化关系,即年轻人强调自主性,急需摆脱家长的影响,渴望自由,幻想独立。

(三)从找寻到迷失:价值观的转变

“影片中突出表现的是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即是指妇女敢于反抗社会所给予的不公正待遇。”①而“生命意识‘是女性意识的基础’,其特质在于‘谋求女性理想化的生存方式、攫取与男性平等的生存竞争机遇、满足自我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创造性追求,最终使自我的存在价值与自由意志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得以实现’。”②

在《归途列车》中,导演以张琴这个女性的视角来分析和观察外面的世界。“一是电影文本中张琴所表现女性的独立自立的精神气质,以及追求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性别平等意识;二是影片本身描述和刻画的女性的自我命运、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的形象塑造意识。”③这两方面的相互结合,在《归途列车》中较为完整地构造了整部影片宏观上的女性意识。

面对自己在家乡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张琴选择了去大城市追求自己的梦想来改变现在的生活,镜头所呈现出的她的扮相、姿态、表情,这一切都宣告着她找到了自己所谓的“自由”。影片的最后,张琴说:“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她选择了和父母意愿相悖的路,走出了闭塞的大山,也终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可是,对于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会是她的归途吗?

二、在与不在:隔代家庭的归途

“隔代家庭是指由三代以上组成,但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即由祖辈和孙辈组成的家庭。”④父母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前往大城市打工,只能留下老幼在家。这便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现状。

(一)城乡差距:亲情的疏离与裂变

在我国,城乡差距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社会问题,其具体指的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For the true expression of migrant workers' living condition, the film depicted three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hese typical environment is unity creators subjective environment load value judgment and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internal logic and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conflict against formed character dialectical process provides the demonstration base, enhance the dynamic of narrative film.

为了对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进行详细而细腻的刻画,影片描绘了三个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创作者对于主观环境的价值判断和客观环境的客观现实的内在统一,为人物性格的转变以及人与环境的冲突提供了基础,凸现了影片的叙事技巧。

片中的张昌华夫妇从四川的小乡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广州打工。工业发展中环境急剧恶化的城市与城市化进程蔓延中的乡村,两者是在1200公里距离的两个地理空间上展开。现代文明的阴影和传统文化的浸润是一对难以处理的矛盾。由此,张昌华夫妇与孩子们的关系被拉扯得越来越远。

(二)留守儿童:成长的缺失与孤独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2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占86.5%。”⑤而根据全国妇联在2013年5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较多的研究表明,与农村非留守儿童比较,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社会性发展问题。”⑥

农村的孩子们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父母时刻的关怀和爱。时间一长,一些孩子产生了价值和性格的偏离,导致了心理发育不健康与不成熟。

张洋就是这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从影片中得知他是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而他却在影片中反常态地嘀咕着:“不想努力学了”。这就是中国的留守儿童,面对聚少离多的现状,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三)空巢老人:独守的执着与牵挂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通过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现阶段我国空巢老人的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⑦

片中的外婆便是当今农村中典型的“空巢老人”,子女为了负担整个家庭的生活而外出打工,只剩下了外婆照顾两个孩子。过年回家的时候,从母亲口中得知,外婆已经照顾姐姐十七年、弟弟十三年了。

在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当今社会,“老人无所养,孩子无所抚”的情况并不少见。影片中有一组镜头,两个人相互搀扶着走在田地上,镜头里是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

三、属于与不属于:农民工的归途

(一)流动人口:迁徙的尴尬与无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流动人口已达约2.6亿,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53%。”⑧其中以农村到城市务工为主的自愿性移民迁徙占多数,他们一方面在新的环境中得不到社会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由于常年在外,对于自己的家乡也是十分疏离,与自己的亲人更是变得陌生。所以他们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即移民与文化认同的焦虑问题。

张昌华夫妇因早期家境贫寒,和大多数农村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来缓解家中经济条件的窘迫。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即所谓的“农民工”。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融入大城市的生活,而这种个人社会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始终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狭义上的社会排斥更多指的是建立在社会主导群体达成的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智商的不平等的社会资源分配过程和状态,社会排斥往往最初以非制度性形态存在。”⑨

农民工为了生计不断迁徙的日子何时是终点,这种如同无根的浮萍一样的尴尬境地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

(二)子女教育:心愿的崩塌与瓦解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⑩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⑪

影片中张琴与弟弟张洋的教育问题也一直是张昌华夫妇所担心的问题。在饭桌上,母亲感慨道:“孩子大了,做什么事情都随她吧”。镜头扫过去,看到的是丈夫和女儿沉默的脸。作为家长,他们唯一的念想就是子女能够好好读书。

等张洋长大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像姐姐一样追求“所谓的自由”或是按照父母的心愿凭借知识的力量走出农村这座大山。只希望父母的心愿不要再一次被无情的现实所毁灭,这对于每日身心疲惫的他们来说是何等残忍。

(三)返乡回流:抉择的两难与酸楚

在城市化、工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务工就业一直伴随着大量的回流现象,这引起了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的极大重视。在我国城乡差距逐步扩大的同时,大量劳动力却开始离开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由此出现了一系列“返乡回流”的现象。毋庸置疑,家庭这一因素对于返乡回流现象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突然爆发,许多以加工服装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随之倒闭。就像影片中一个工人说的那样,他们无法获得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最终,陈素琴下决心回家去陪伴儿子。她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像女儿那样。”而独自留下的张昌华希望自己能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凭借自己的努力多给妻子和孩子带来一些快乐。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苛刻的户籍制度、普遍的社会歧视等好似一道道墙不断阻隔着他们对城市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

四、结语

影片描绘了当代中国朝着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而抛弃了传统生活方式的现状,也是在警示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结构在带来了中国经济繁荣的同时,固化的经济和福利政策对于人们心理带来创伤的可能性。正是携带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与现代意识,《归途列车》的导演所表达的内容超越了对生活的机械复制,他将自己的理性思维与真实影像交织融汇在一起,通过对生活的提炼与对生命的升华,用独特的影像艺术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深切关注,使作品焕发出了一种简单而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归途列车》在通往理性思维与审美价值的道路上,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和艺术的建设性批判。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