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民俗教育解析花鼓灯灯歌的艺术情趣-教育论文

作者:林丹来源:原创日期:2012-04-27人气:1061
民俗教育是中外学者近年来普遍关注的话题。欧洲著名民俗学家和民族学家、柏林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所长认为,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民俗学研究和教育又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民俗学的现代化。民俗研究越来越与现代生活相关联,越来越与现代教育相贴近。他认为:“民俗是记忆的建构,经验性的实践也是一种建构形式,是发现传统的实际过程”[1]。
可见,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教育,不仅是中国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民俗教育和传承,并不断赋予它时代的内涵。
俗中有雅雅俗兼备。本文试图从花鼓灯灯歌这一民俗文化形式,探求在民俗教育中,让我们的艺术生,更多地了解这一民族精粹,从慢慢遗忘传统,过分西化的思想趋势中找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感受民俗文化的精湛。
作为有着“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歌舞源远流长。民间传说始于夏代祭祀大禹的风俗,至今安徽怀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仍然到禹王庙祭祀大禹,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演变形成了今日的花鼓灯。据《凤台县志》载,花鼓灯“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民间传说包公放粮赈灾,百姓为感恩德,以“玩鼓灯”的形式欢庆,相沿至今。一些专家认为:花鼓灯具有明显的唐、宋交替时期的文化印迹。根据实证材料推断,至少在明代花鼓灯活动已经很繁盛,到了清代淮河两岸号称有“千班锣鼓、百班灯”。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其中的花鼓歌(灯歌)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灯歌,与淮河船工号子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2],花鼓灯灯歌酝酿在淮畔儿女的采集与劳作中,歌唱在狂奔呼啸的淮水上。其间几百年过去,风云流转,山河易容,而灯歌却凝聚其精华,歌唱其沧桑,聚集着一代代人的审美与期盼。可以说,灯歌是一条有源而无尽头的历史长河,是淮河两岸人文历史的记录和歌唱。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源于淮畔民间的花鼓歌(灯歌),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征呢?灯歌的特征与花鼓灯特有的表演形式有着怎样的融合?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所见。
一、刚柔兼济的融合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3]。这是苏东坡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句中包括刚中有柔、刚柔互补的审美价值取向。
苏东坡所说的流丽、婀娜属于阴柔之美。这恰好为灯歌一咏三叹、若有所思、如喜如悲的柔美作了一个注脚。且听这首灯歌:“十七八岁女娇娥,翻身打滚睡不着。娘问女儿为什么?我说蟋蟀鸣叫星星多。秋月窗前照的明,怎敢说是想哥哥。”
淮畔儿女在长期的灯歌创作中,将劳动人民生活中美好的情怀、优美浪漫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述在灯歌中,形成了朴素甚至是粗犷中的语句透着柔美的特别情调。
而阳刚则是花鼓灯灯歌之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柔美所表现的是和谐、平衡与协调;那么,阳刚所表现的则是激烈、冲突和矛盾。
在当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淮畔儿女面对生灵涂炭、河山不圆的家国背景,就创作出声讨日寇的滔天罪行,歌颂抗日游击队的刚烈的灯歌——《屁滚尿流他逃得慌》。歌词唱道:“锣鼓打得响当当,唱一段鬼子下山去抢粮。烧杀抢掠他都干,外带搜查‘花姑娘’。别看他,东洋胡子皇军装,身上背着大盖枪。听说来了游击队,屁滚尿流他逃得慌。”
这段歌词,就以粗犷、干脆、直爽的江淮话语,强烈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辛辣地讽刺了日寇的丑恶嘴脸。歌词阳刚奔放,豪情满怀,而又不乏幽默调侃。
阴与阳、柔与刚,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构成了花鼓灯灯歌的完整表现形式。淮畔儿女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柔情与奔放融为一体,形成了灯歌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兼济的艺术表现风格。
二、形象生动色彩浓烈
花鼓灯灯歌作为民间艺术的原创,与生俱来地带着泥土的芬芳,不可替代地呈现着热烈奔放的色彩。
比如灯歌《棒槌打在石板上》的歌词:“郎望妹妹妹望郎,忘掉牛羊和衣裳。牛羊跑到麦地里,棒槌打在石板上。”几句歌词,言简意“丰”,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青年男女,相见忘情的情景。将抽象的爱情,以形象的细节,表现得风生水起,酣畅淋漓。
浓烈的地方特色是灯歌的一大特征。灯歌是沿淮人民长期生活劳动的反映,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智慧结晶,成为沿淮百姓抒发感情、纪录自然与人生的特有方式。灯歌中汇集了大量的民间生动语言,带着强烈的地方色彩。
三、意向美与意境美的升华
灯歌中大量地借鉴了中国古典民歌的赋比兴手法,形成者灯歌特有的、质朴的意向美;再由意向美拓展、重建、升华为意境之美。这些都大大的增添了灯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譬如:“风吹荷叶满塘翻”。这一个“翻”字,好生了得!活生生地勾画出夏日荷塘一番生机勃勃的情与景,把景色描绘得活灵活现。再如:“小小水车咕噜响,昼夜不停转得忙。转得东方太阳出,转得禾苗往上长。”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农家田间水墨画。
灯歌正是通过这种质朴而又充满意境美的描绘,构成一幅幅农家美、民俗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长长画卷。
近年来,花鼓灯从麦场走上舞台,很多艺术院校、文艺团体、专业人员相继开始了花鼓灯艺术的教学、创作和演出,编创了一大批花鼓灯歌舞剧,其中安徽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刘海戏金蟾》、《摸花轿》、《玩灯人的婚礼》等花鼓灯歌舞剧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有的剧目还拍成电影向海内外发行。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国内文艺团体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方演出过花鼓灯歌舞节目,为花鼓灯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花鼓灯源自民间,在淮河流域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花鼓灯艺术作为淮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作为淮河文化的经典,花鼓灯因此才享有“淮畔幽兰”之美誉。
从这个意义上讲,花鼓灯灯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形式,既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淮河流域民俗的艺术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传统审美教育的需要,也是建构当代艺术思维和当今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营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