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与自我调适-新闻传播论文

作者:义乌商报社—朱启鸿来源:《新闻传播》日期:2012-07-03人气:854

摘要:职业倦怠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它主要表现为生理耗竭、认知枯竭、情感衰竭、价值枯竭以及去人格化等现象;导致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机械重复的工作方式、忙碌紧张的工作节奏、“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性质以及刚性的管理工作机制等;改变这一现状的策略,一是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外部干预策略,如创设宽松高校、和谐共处、富有活力的工作氛围,提供足够的学习与培训机会,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工作激励机制等;二是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调适,如客观公众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会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等。

关键词:职业倦怠  新闻工作者  归因分析  自我调适   外部干预策略

                                                                     

新闻工作者在长年累月的记者、编辑工作生涯中,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从而导致个体潜能受到抑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状态不佳,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惰性思维,缺乏创新;人际关系疏离,缺少信任等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倦怠”。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又称“职业枯竭”,是指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都会程度不同的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源于工作,而新闻工作无疑是一项脑力付出多、工作紧张、压力大、竞争性强的职业,因此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比较高。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有高达70%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这项调查还发现,从行业角度分析,媒体、新闻出版业倦怠率为37.84%;从职业角度分析,编辑、记者职业倦怠率为38.30%。这份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新闻工作者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导致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1)生理耗竭,身体状况欠佳,透支严重,能量被过度消耗,极易产生各种疾病;(2)认知枯竭,表现为空虚感明显增强,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挑战性的工作,不能适应变化;(3)情感衰竭,没有活力和热情,缺少同情心、包容心、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甚至表现出一些焦虑、压抑、牢骚、抵触等消极情绪;(4)价值枯竭,价值观改变,个人成就感低,消极地评价自己,且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对工作不专注,开拓性和创造性低。(5)去人格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打破生活规律使人“很受伤”

记者、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记者时刻要有新闻的敏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新闻。他们每天四处奔波采访,面对突发事件,必须迅速赶赴现场,有时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有时白天采访,晚上还要赶写稿件,字斟句酌,煞费心思。编辑的工作从选题策划、约稿审稿到后期的编校加工,都要求编辑开拓创新、严谨细致。每天面对质量参差不齐、撰写风格不一的很多稿件,都需要创造性地去审阅和思考,付出很多的心血。特别是报纸编辑工作,晚上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同时,现代的写稿、编辑工作基本上都在电脑上完成,经常沉浸在电脑前写稿、编辑,还会深受电磁辐射的危害。夜以继日的工作,加上缺少有序的生活规律,高强度脑力劳作,就会造成身体的严重透支,能量被过度耗尽,极易造成疲劳、头痛、颈椎病、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

(二)机械重复的工作方式丧失工作热情

记者工作包括采访、写稿、送审稿件等环节;编辑工作包括选题策划、约稿、审稿、编校加工、付印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往往都是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变成为一道道刻板的编辑程序,有的报社还有固定的截稿、截版时间。而每道程序的工作内容又是相对固定的,如审稿要“三审”,校对要“三校”,出样要“三样”等等。这样机械、单调、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不能正确地树立记者、编辑工作的价值,看不到记者、编辑工作中蕴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就很难有着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旺盛的工作热情也会一点点地消逝,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忙碌紧张的工作节奏无暇学习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记者就像是一只蜜蜂,每天不断地在大千世界的花丛中飞来飞去地采蜜;编辑就像是一个织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紧张和忙碌的工作,使他们无暇学习,没有时间去“充电”。即使有些时间和闲暇,也因为平时一直被高强度的工作弄得身心俱疲,很想休息放松自己,也不去主动学习了。正因为缺少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而原有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难以胜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江郎才尽”感觉渐浓,日益引发职业倦怠。

(四)“任务驱动”和“为人作嫁”的工作性质导致低成就感

有些新闻单位给记者、编辑下达了繁重的考核任务,收入分配、奖金制度、职务晋升等都与完成任务好差挂钩。如记者一个月要完成多少个稿件或是多少分数,编辑要完成多少个版面、多少个选题策划等。有的新闻单位到月底、年底还要对记者、编辑进行考核排名次。在“任务驱动”下,记者只追求稿件的数量而忽视稿件的质量,成了一台完成任务、追逐分数的机器。急就的稿子、粗制滥造的报道多了,久而久之,也没有成就感。编辑工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从粗糙散乱的稿件到条理分明、主题突出的见报稿,从有谬误的文稿到文通字顺、规范合矩的文章,从一篇篇单独的稿件到一个个设计精美的版面,大至文章的框架结构调整,小至文章的标点符号和数字规范用法,都要一丝不苟、严肃对待。辛辛苦苦地在背后为人作嫁衣裳,自己却永远坐不上“花轿”,走不到前台,见报的稿件里有着几多自己的汗水,文章的署名却是别的人,难免会造成自我价值感的失落。更让编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是,编校上如果有问题,出点纰漏,最终都会在经济上受到惩罚。因此,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职业是一种高付出、低成就感的职业。如果没有不计名利的道德力量支撑,没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心态,必然会影响工作热情,造成职业倦怠。

(五)刚性的管理工作机制导致困惑和价值迷失

近年的文化体制改革给新闻业带来了勃发生机,但是并非所有的新闻单位都跟上了这变革的步伐,僵化的体制和刚性的机制,依然犹如一道枷锁束缚住他们的手脚,也极大地抑制了记者、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些尚未改制的新闻单位,内部人员结构多元化,如记者、编辑的身份不一,有的是正式工,有的是临时工人员,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是企业编制。不同身份的人员享受不同的待遇,体现在福利待遇上尤其明显。在工作中,临时工干得多,收入低,正式工却干得少,收入高。这种员工之间内部的不平等地位,无疑造成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复杂化,诱发人际冲突,影响单位和谐。在转企改制的新闻单位,很多的记者、编辑人员身份将转换,大批的原来事业性编制的人员转变为社会企业人员,原来享有的很多福利待遇有可能丧失。因此,改制后,很多记者、编辑同样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另外,由于体制原因,一些单位的分配机制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不公开的现象,也严重挫伤记者、编辑的积极性。在职称晋升方面,因为职数受限、评审条件苛刻、新闻获奖难度大等因素,虽然努力工作、业绩突出,但职称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在基层的新闻单位尤为突出,无疑使记者、编辑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他们的意志慢慢消沉,充满困惑,对前途无望,逐渐迷失了个人的价值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外部干预策略

职业倦怠的外部干预主要是从新闻单位的角度出发,创设防止职业倦怠产生的积极策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关怀型的管理体制。

首先,创设宽松高效、和谐共处、富有活力的工作氛围。如今在一些企业中有一种“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做法,这种明智之举也适用于新闻单位。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有各种需求,如生理、安全、尊重、归属、爱和自我实现等等。新闻单位既要从日常生活上关心他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更要从工作上关心他们的成长,给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一种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沟通良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融洽氛围,构建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使记者、编辑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强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激励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提供足够的学习与培训机会。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目标。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和驾驭工作权力的渴望,都希望自己学有所用,让自己的才华能到充分的施展,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的这种愿望和需求。同时,新闻单位也要创造各种机会让记者、编辑参加培训和进修,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而且对于提升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价值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工作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机制。精神的激励如积极的肯定、充分的信任与尊重、经常性的支持与鼓励等等。物质的激励如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柔性的分配制度等,同时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激励措施的灵活运用,可以充分调动新闻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其主人翁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和效率。

四、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首先,实事求是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名利、待遇、职称、人际关系的冲突等,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要善于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新闻工作是个神圣和崇高的事业,要为今生能拥有这样的一份职业而感到庆幸、欣慰和自豪,心怀感激地去做好分内的事;每当遇到挫折时,要善于适时自我安慰,不泄气、不灰心、不自怨自艾,多用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的言语反复暗示激励自己,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千万不能因一时的挫折就否定自己。幽默是精神的“按摩师”,每当遇到悲情时,不妨说些幽默的话,甚至可以自嘲,缓解自我心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和乐趣,才能对记者、编辑工作充满激情。

其次,学会科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记者工作的多变性、编辑工作的繁杂性,需要我们在平常做好时间的管理,建立个人时间计划,工作要分轻重缓急,按步实施。运动锻炼是最好的减压方法,不仅强身健体,而且还给人带来好心情。闲暇之余要多进行户外运动,即使忙碌的时候,也要想方设法忙中偷闲,让心情放松。如果条件许可,在忙完了极度紧张的一段工作后,也可以给自己休个假,忘情山水,在游玩中放松自己。通过有效的时间安排和劳逸结合,确保有充沛的精力面对繁重的记者、编辑工作。

第三,善于与家人、朋友和同事沟通交流,多参加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宽容大度,不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要学会适度的放弃。要树立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记者、编辑只是工作上的分工不同,其实两者密不可分,交互性极强,要将各自主动地融入到同一个采编出版系统中,加强工作中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在彼此的互动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第四,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社会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地不断去学习充电,把工作和继续学习结合起来,提升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不进修、不学习,原来实力强、能力强的人,也会慢慢变得没有实力、没有能力,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研究表明,个人素质与职业越匹配,就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通过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素质,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从容面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才会产生高的工作价值感和成就感。

作者简介:朱启鸿(1963-),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商报社副总编辑。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