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听雨情韵里的游子心路历程-文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孙改芳日期:2012-11-21人气:722
  “听雨”这个意象,古往今来浸染和渗透着人们独特的情感,有伤春悲秋、往事追忆的李商隐的“留得残(枯)荷听雨声”;有远离故土、望断天涯的痛楚,柳永凭栏望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看透人生、淡泊心态的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等。作者选择听雨视角,首先是“冷雨”的色调,就文章而言,开头写的是春寒料峭里的春雨,一般人们认为“春雨贵如油”难能宝贵,而正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浓浓的缠绵悠长的乡愁,使得作者笔下的春雨给人一种春寒料峭的外在凄冷感受。其次是作者听雨从不同时空转换,囊括了生命历程中诸多的感受,更可贵的是折射出游子漂泊生涯的心路历程。

  一、漂泊之初的回忆

  作者听雨的视角是从古老的“大陆”开始,“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作者延续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主题,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秋天草木萧瑟已经令人无限惆怅,而加之“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更为情悲。“疏雨滴梧桐”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三抹微云漂浮于银河间,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了嘀嗒嘀嗒的响声,无疑增加了一份凄清之感;“骤雨打荷叶”来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骤雨一霎而过,雨滴如珍珠乱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万物都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更何况是人。紧接着作者化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三打听雨的词句(蒋捷,宋末元初阳羡人,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他用少年红尘、中年客舟、老年僧庐描述三打听雨的生命历程,写出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亡国之痛。作者借鉴他的手法,在三打听雨中深切感到自己“一滴湿漓漓的灵魂”,而牵挂他的是“窗外在喊谁”的祖国。雨声,成为母亲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呼唤。

  古老的“大陆”秋天听雨,从情感上悲怆,同时透过雨声的回响以及雨滴的折光,还带来古老的特色和情趣。从视觉而言,雨打在屋瓦上“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古老房屋的瓦片,灰色而温馨,图案美丽有如波浪;雨点落在瓦上,发出来的声音也是美的。更为显著的是雨打在竹楼上,“王禹 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王禹 ,北宋诗人和散文家,贬官黄州时曾写《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雨声成为一种古老的音乐,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声、影、光的有色世界,而且留下了更有回味的传统文化情趣。

  二、迷茫时的回归

  时代变迁之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这时的台北文坛充满着苦闷和迷茫,在信仰崩塌、前途渺茫时,作者的情感是难以言喻的,笔下的听雨是这样描述的,“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这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听雨中沉重抑郁而茫然失措,什么是情感的寄托,作者选择了回归于母亲和故乡江南,雨声如同“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在这茫然的年代,无处安放的情感回归于故乡的记忆,这也许能给他带来一丝安慰。

  三、异地文化的冲突

  在迷茫的生活中,异地文化逐步渗透,古老的文化与异地文化在冲撞中迎来了具有狂野特色的雨声——台风台雨。“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作者运用许多富有变化的动词“挟、掀、泻、扑、弹、刷、鞭、打”等,将台风台雨的狂野景象展现出来。这一部分台风台雨激烈的描写,成为作者在古老文化与异地文化冲撞中的心理反应。

  作者在1949年迁入香港,当时他二十一岁;1950年赴台,同年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1956年开始他的大学任教生涯。青年时代的作者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恰如那猛烈的台风暴雨,而在台湾早期诗歌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高速而敏锐的风格。

  四、融于他乡的现实

  文化的冲突,在发展中逐步走向融合。“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中年的作者已经完全融入这个社会,“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即使离开那片日思夜梦的土地,留在异乡,经历了“风也飘飘,雨也潇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光,生活依然需要继续前进。

  台湾发展至公寓时代,城市文明不断推进,作者在文中写道:“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20世纪60年代台湾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率,70年代的台湾进入经济起飞时代。“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工业革命不仅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摧毁了古老的文明。社会的发展将古典的听雨转化为没有音乐没有色彩的“一张黑白的默片”。

  五、发展中的前景

  雨的声乐在城市文明进程中消失,作者为之遗憾不已。但在听雨发展中,作者在雨中还能发现令人神往的新的美的东西,让人欣赏,“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城市文化还带来伞中情,充满了生机活力,“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的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这一部分听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路历程在融合中走向发展,虽然在进程中有许多遗憾之处,但在发展前景中还有新的具有活力的事物吸引人们前进。

  六、回归于思乡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亘古不变的是人们产生共鸣的情感。雨声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可以跨越时空达到感情的共鸣。“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文中最后一段,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万象之后,达到心智趋于淡泊与超然、洗进铅华方存真的境界,写出漂泊生涯中的终结点,回归到那深深的故土思恋中,“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几番听雨,雨声中容纳了多少生命感知和情感蔓延,也正是借助“听雨”,我们才能看出这位游子在漂泊岁月中的心路轨迹。

  《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以听雨为载体,运用古典诗词意境,在不同时空的转换中,任智慧自然洋溢,写尽了听雨中的情感,同时展现了作者在经历了漂泊之初的回忆、迷茫时的回归、异地文化的冲撞、融于他乡的现实、发展中的前景、最后回归于思乡的心路历程,同时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烙印。

文章来源于《名作欣赏》杂志2012年中旬刊第10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