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升华——社科纵横

作者:马旭光来源:原创日期:2013-04-10人气:2520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世界各国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增长热。而且,这时的发展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这种增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规模得到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是,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用而生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广泛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
二、我国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转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观的转变,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改革开放之初,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确立了以经济发展替代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在指引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历来重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他认为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而劳动者的素质又是决定我国发展后劲的关键;他多次强调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紧张,要合理利用;他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全民植树造林的倡导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的现实,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和战略高度,“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2]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上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承诺;1995年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第一次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载入了党的正式文件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赶超”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
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它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范畴,所面临和解决的是人类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生存危机,带有明显的被动性,并不能真正解决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面临着世界各国因社会制度、国情等不同所产生的巨大障碍,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与西方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不同,中国是在工业化高成长期就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无现成的答案,又无可借鉴的经验或先例,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既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又要进步于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这一探索的积极成果,它集中体现为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五个统筹在内的崭新发展理念。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进一步扩充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比较
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要素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观念,反对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而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代际观念,认识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是世代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仅要注重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注重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条件等等。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二者在基本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但关键是要从理念上区别二者的不同,这是实现从可持续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飞跃的首要前提。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在内涵上的差别。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而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4]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其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发展要依靠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只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和全面。
2.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两者表现出被动与主动的差别。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人类改变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观。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在享受空前的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威胁。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许多问题如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加快,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等,已经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疆界而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长期性、公开性的问题。严峻的局面,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尽管是人们在发展理念上的巨大进步,但也是一种在严重威胁面前被迫做出的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实际而主动提出的崭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5]
3.在对待如何发展问题上的区别。虽然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都强调“发展”,但在如何“发展”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理念,但各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又没法对其达成统一的认识。具有经济优势的发达国家通过对外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或出卖资源以解决建设资本问题,或者为保护资源而使建设资本短缺的两难境地;发达国家提出“环境保护优先”,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主张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这种观点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优势地位而限制、阻碍甚至制裁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武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因而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反对发达国家所鼓吹的环境优先的原则,坚持主张经济优先发展。这种利益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资源仍在被掠夺性使用,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局面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性发展战略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更科学、更广泛的视角提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新理念,勾画了我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一般特点,又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4.在发展理念上的阶段性差别。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否定,强调应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把人类放在社会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地位与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6]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一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既要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又要满足民主权利、社会公正、素质提高、价值实现和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二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把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结合起来,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使广大群众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把可持续发展观所体现的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它不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人是社会的主宰”理念的回归,而是围绕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所以,胡锦涛在今年7.23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8]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更是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9]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以五个统筹为重点、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是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发展理念、是以与时俱进为特点的发展理念。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