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用音乐留住童年

作者:俞一帆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9人气:782
一、“童年”时代的从无到有
年幼时诵读描写童年的美丽诗篇,总会赞叹艺术家的智慧,在他们的眼睛里,世界竟然是这般富有诗意。等到懂些事理之后,才明白这世界之所以可爱,正是因为人类自身具有一种不断否定自己,力臻美好境界的向性;正是因为人类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开拓着自己的精神田园。
茹毛饮血的时代里,我们的先民与动物一样,遵循着弱肉强食的秩序。这种暴力原则普遍存在于人与人的一切关系中。因此人群中的最弱者——儿童,一直是最底层的受害者。他们得和成人一样自谋生计,却因力弱难胜而所得微薄;他们得和成人一样面对法律——即便由于无知而犯下错误——也得接受同样惩戒,甚至处以极刑。假如说原始人对待年幼的生命有一些特殊之处,那么也仅仅源自于某种对后代的哺育本能,或者是对血缘关系的一些模糊意识上。
古希腊时代已经有许多关于如何教导青年人习得勇气和美德的精彩论述,然而却没有专门的“儿童教育”的观念。人们仅仅含糊地将被教育人群混淆,而对养育儿童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等方面更是没有提出过任何有价值的见解。人们既不理解知识的获求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更分不清成人的精神需要与儿童愿望之间的区别。
文艺复兴运动将人文主义的光芒照进了幽冥昏暗的“人生”领域,沐浴在“人性”春风下的学者们让童年这颗种子迎甘霖破土而出。1544年,托马斯·费尔(Thomas Phaire)①出版了英国第一本有关儿科学的《儿童之书》(The Book of Children)。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应该越来越成为受尊重的对象,他是一个特别的产物,有着他不同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②社会渐渐地开始向儿童隐瞒成人世界的秘密,并为儿童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的纯净世界。
慢慢地,孩子们开始进入专为他们设置的学校读书,人生各阶段开始变得鲜明起来,童年也渐显它的美好。成年人开始庆贺孩子们的生日,有了糖果和玩偶,有了适合他们穿着的可爱服装,更有了儿童读物。
启蒙运动极大地传播了对童年予以关注的意识。教育责任的承担者从家庭扩展到国家和政府,整个阶级社会帮助家庭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学术界也提出了大量关于探讨童年意义的理论。1750年到1814年间,这类书籍出版了2400种。为夭折的幼儿刻建墓碑也成为正常的风俗。③
在19世纪向20世纪的过渡中,对童年的研究可说是发展到最高峰了。这一时期产生了儿童心理学、儿科医学等专门的儿童科学,对儿童的研究更加深入。杜威、皮亚杰、弗洛伊德等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童年到达了它的鼎盛时期。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童年在人文主义的精神苍穹下所闪烁的另一种光彩,那就是儿童题材音乐作品的出现和发展。19世纪之前为儿童所创作的或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几乎为零。随着童年概念的兴起,19、20世纪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儿童天真烂漫生活,或表现他们纯洁心灵的精品,如舒曼的《童年情景》(1838年)、《儿童钢琴曲集》(1848年)、穆索尔斯基的《儿童游戏》(1858年)、德彪西的《儿童园地》(1908年)、拉威尔的《鹅妈妈》(1908年)、埃尔加的《少年的魔杖》(1907年)、《梦想的儿童》(1902年)、普洛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1936年)以及瓦格纳在《齐格弗里德》中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等,可以说给了文明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每个知识心灵以极大的温暖。
二、童年丧失的危机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场景:银幕里,五六岁的儿童们正拿着话筒煞有介事地侃侃而谈,说老练的语言、模仿成人的动作,唱着情歌、跳着热舞,或是没大没小地调侃和他同台表演的成年人,博来台下的阵阵掌声。这个社会甚至认为,这就是一种天才,并为此陶醉。
殊不知,跨越成年期而进入老年时期的青年人,就像年迈老朽却要和青年人要强一样,是令人生厌的。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谐、自身相称时,才显得美好、优雅。凡事各有序,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儿,任何过早的成熟都不啻是对童真的破坏。
正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童年与成年的界线。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途径(如传媒网络)得到大量不适宜他们接受的信息,成人社会的世故、练达、权术、争斗、暴力、性、死亡等,在毫无控制的状态下污染着孩子稚嫩的纯洁心灵。于是儿童过早地趋向于成人行为、语言习惯、处世态度甚至需求欲望,几乎变成了微型成人。童年的本色和纯真、善良和梦想,都在做作矫情的模仿秀中一点点消逝,他们灿烂的笑容、可爱的憨态竟然就这样在我们的掌声中飞散了。
媒体信息的泛滥,打破了童年世界的保护罩;家长与社会的不恰当期望,又加速了童年的沉沦。在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熏陶下,在早熟的语言行为和训练有素的成人思维运转下,“孩子们的世界”正在崩塌。
三、用音乐留住童年
(一)艺术之于“童年”
似乎一切手段都无能为力,想要阻止儿童免受成人世界的消极影响似乎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能阻挡信息的传播,我们不可能重新打造一个人工童年。
那么从儿童自身出发,是否能够培养一种能力让孩子们自己将其规避于浑浊的成人世界呢?是否能找到一种手段,在儿童接触它的同时,就可进入一个随即营造出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
根据儿童认知学理论,2—11岁的儿童会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以具体的直觉表象的展开,以表象加工成意象,由此在头脑中再现外部世界。可以说正是意象思维④的频繁使用,才会使孩子出现了各种丰富想象。因此通过艺术欣赏、艺术学习,艺术思维中蕴藏着的艺术家的想象、审美、个性等艺术特征,将会在意象思维的作用中体现出来,在浓厚、真挚、纯洁的情绪和情感呼唤中,激发儿童思维特征,让他们在充斥着成人思维模式的信息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重回纯净、天真、五彩缤纷的童年世界。艺术活动作为意象思维的承载者,既顺应其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又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儿童天性喜欢自发地歌唱,喜欢涂涂画画,喜欢手舞足蹈。这是因为,人类从动物进化到原始人的阶段是一个从动作思维向意象思维上升的过程,因而意象思维更本能、更天性,也更能体现出人的本性:合群、有创造力、有情感、能幻想,是一种人类固有的需要。儿童之于成人,某种程度上正如同原始人之于现代人一样,是后者的年幼形态。而艺术活动正是来源于人类需要抒情、移情的一种本能需求,能够满足人类对美、对生命、对情感的探索天性。艺术使我们身上的人类天性——创造性和幻想性的自由心灵——得以返顾。
因此,艺术家和儿童都是缪斯的承载者,有着同一血脉,在他们之间建立联系,让艺术与儿童亲密无间,才是最有利于发挥儿童天然的成长动力。
(二)音乐之于“童年”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拥有艺术思维的共同特性,也就是说,上述关于艺术与儿童的相符性,正是论证了音乐艺术与儿童天性是相当符合的。除此之外,音乐还有自身的独特魅力能够与儿童达到一种更深层的默契,帮助儿童保护他们的童年世界。
首先,儿童与音乐的天然亲近。我们能从孩子们平日里的游戏、儿歌、舞蹈和自发性的歌唱中,看到音乐与儿童的亲密。对孩子来说,音乐首先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孩子们开心时会开怀大笑,难受时会放声大哭一样,是非常自然的情感表白。
另一方面,在其他感官知觉未能成熟的情况下,儿童的听知觉器官却能够独立、迅速地发育完全。童年阶段这一特殊的生理条件,也为音乐成为儿童的一种天然能力提供了生理基础。科学证明,像声响、律动、节奏等这些音乐的基本因素,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烙印在胎儿体内了。这是因为虽然胎儿不能对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有明显反应,但听觉系统却尤为发达。6个月的胎儿就能感觉到声音,到8个月时即可记忆它们。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认知科学中心的科学家近日通过试验发现,声音在婴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占支配地位⑤。婴幼儿似乎一次只能对一项刺激做出反应,而这一刺激一般都是声音,偶尔才是图像。在所有实验组中,婴儿是对声音最专心的,也就是说,年纪越低,听觉系统的支配地位越明显,这种对声音的偏好并不受儿童自身的控制。
相比别的领域,音乐界的才能之辈总是在幼年期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并且取得艺术成就时的年龄普遍偏小。音乐才能在6岁左右就开始显现,而其他领域的天才儿童,至少需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训练和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发挥其才智,这就说明了音乐才能的发展,并不过分依赖于智能或者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不依赖于从人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人的才智和性灵,在童年阶段可以搭乘音乐的早班车,这必将使人们在日后精神焕发。
其次,音乐艺术有其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既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可翻译性,也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用非常直观、可见的方式展现客体对象。对于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技能,却擅于运用意象思维的年幼的孩子们来说,音乐引发意象思维的能力、以声音为载体的存在形式以及抒发情感的方式,对于儿童生理、心理来说都是恰当的、能够轻松掌握的,因此音乐在帮助儿童引发、保留、延续儿童思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即使这个世界让童年充斥着现实、理智、世故的成人思维模式,儿童思维中的表象能力还是极易被音乐艺术激发,艺术音乐的熏陶能够保护儿童精神免受理性文化对他过度透支的屏障,并为儿童的发展插上审美与想象的翅膀。音乐作品中所描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加工过后的美的产品。音乐所描绘的外部世界,是用艺术的手段、美的形式来向儿童展示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外部世界,这个世界是艺术升华后的纯真世界。通过音律美和情感美,音乐中蕴涵的丰富的精神特征将会为儿童精神注入美的甘露。
结语
音乐对童年的呵护是需要通过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臂膀来实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训练一批批冷漠、机械的工业时代接班人,而是应该塑造一个个留有童年纯真心灵的智慧灵魂本身。因此作为音乐教师,也就负有神圣的使命。而这样的使命需要我们努力唤起全社会一起捍卫童年纯真,需要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和焕发儿童的灵性。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也许是人们急切寻求进步和发展的心理,也许是工商业时代的浮躁和利欲变异了成人爱护、养育儿童的好心。教育的人文之风早已没有多年以前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们所设想的那样纯粹。
儿童娇弱的身躯、尚未健全的人格不应该承受过度的理性的压榨和束缚,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感受、对自然的感受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急需却又正在流失的。音乐是从人的灵魂和本能之中流淌出来的满载着幻想、情感和美的艺术品。它合乎儿童的本能,用一种来自人类精神深处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保卫着童性。在聆听乐音之时,仿佛打通的五官,会激发出感官之间前所未有的默契和灵敏,让人仿佛置身另一个真切的世界。
我们相信音乐所呼唤出的对生命、对美、对自我的感知和体悟,能够带给一代人纯洁、丰富、文明的心灵。我们也相信,这动态时代带来的浮躁心态,将随着人们对它的进一步认识而焕发出对待它的智慧,“童年”必将永葆它的金色,作为人类精神苍穹中最美丽的彩霞,与科学、艺术、宗教,以及性灵的自由一起,作为文明人类最值得自豪的瑰丽财富而与人类长存。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