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教育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小君来源:原创日期:2011-12-07人气:1885
《学记》云:“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意思是说:现在的教师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赶进度,根本不考虑学生能否巩固,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做,不仅使学生逃避学习、痛恨教师,甚至总觉得学习是苦差使,也不知道学习对自己还有好处。于是,即使最终勉强完成学业,也会很快就忘掉。这些,就是教学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可见,在古人那里,他们已经看到了教育的一些缺点。
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迁,今天的教育是否已经改掉了这些旧毛病呢?1920年3月,陈独秀在江苏省教育会的一次演讲上曾经大声疾呼:“我敢说,现在教育的流弊,不出这两种主义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这两种主义不破,中国的教育决不会有进步的希望”后来,在1968年,联合国教育研究规划所首任所长菲利普库姆斯提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危机正在各地积蓄着自己的力量”,他的研究成果《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的出版,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教育上的诸多有识之士也开始大面积的反思教育,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篇文章是鲁洁的《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文中,作者曾经这样满含情感地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出自一名教育工作者良心的呐喊;不是理论上的深层思考,而是亿万人都可感知的现象;没有做出普遍、周密的调查,却有俯首即拾的事实一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危机!”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流弊探讨着解决的办法,比如王丽等人。
也就是说,今天的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很显然不是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不够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即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是否打下了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知识的基础没有打好,学习再多、再好的知识,也只能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和附庸,成为运用知识的工具,不能成为真正的用好知识的人。所以,才会出现:有些学生掌握了那么多优秀的人类文化却犯下了滔天罪行;有些人读了硕士、博士,却运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做了无数伤天害理的事。有些学生尽管学了很多知识,却一点都不会运用;有些学生只喜欢老师给其梳理、讲授过的知识,自己却一点也不会去创造知识、发现知识。
一、对过去小学教育特质的分析和反驳
过去,布鲁贝克认为,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知识层次的差别。这也就告诉我们,小学教育与中学、大学教育是没什么本质区别的。接下来的推论是,小学教育的特质实际是为以后的知识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可以说,我们过去乃至今天的学校教育都是一直在沿用布鲁贝克的思想。但是,在今天当我们用极为清醒的头脑来分析教育上出现的这些现象时,我们只能理智地说,我们过去以知识层次的不同来划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也就是说,我们以学生所学知识层次的最低层次作为小学教育的特质,以为学生接受以后的知识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作为小学教育的特质,从今天的教育事实带给我们的教育后果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说,过去教育分层是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水平高低来决定其应该接受哪种知识层次的教育。其实,当我们用理性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发现,我们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水平的研究只是为我们研究他们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假设,而不是为直接决定小学教育是什么服务。
过去,我们曾这样分析过小学教育的特质:我们不厌其烦地分析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他们基础代谢率高、活泼好动、生长发育旺盛而迅速,独立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但器官组织远不如成人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分析综合能力明显增强,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意识,模仿力极强,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脑细胞与成人相比,还较脆弱,学习缺乏持久性,自我控制能力弱。我们还不厌其烦地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观察方面,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常常偏离观察目标。在注意力方面,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注意保持的时间短,也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注意范围也比成人狭窄。在记忆力方面,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在想象力方面,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的创造成分逐渐增加。在思维方面,批判性弱。在情感方面,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他们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并希望通过教师的认可在同伴当中树立威信。
正是基于这些关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我们错误地以为,小学教育应该结合小学生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各方面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来完成知识基础的教学,这是小学教育特质的唯一规定。
很显然,这样的分析充其量告诉了我们可能的教育可能是什么,不能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特质是什么。我们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知识基础的教育,其实是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基础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此时期的教育,依然是以知识层次的最低层次作为小学教育的特质。严格说来,这根本算不上特质,因为此种教育与其他时期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知识学习作为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从这样的分析得出,过去我们对小学教育的定位有失偏颇,这样的小学教育抹杀了小学生与中学生、大学生质的区别。尽管,他们在生理、心理特征上是存在着一些特点的不同。我们说,这种不同只能对教育的可能方式提供一种决策的依据,而不是直接决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上学是要学习知识的。但是,学生在上学学习之初首先应该奠定的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即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的基础,而不是急于去学习某些初等层次的知识。只有这样,将来的学生才不会舍本逐末,才不会成为拥有大量知识的工作工具,而是成为拥有高级知识的社会的人。
再有,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因为,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刚刚走进人生、社会大舞台的孩子,面对这五彩的人生和世界,他们还是一张白纸。一个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直接决定了他们要在这白纸上画什么的问题。《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孔子也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决定的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孩子要在小学教师这里迈出其决定性的第一步。进而,小学教师进行什么样的教育,随后的社会也将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奠基性特征要求我们应该拿出与对待大学、中学不一样的态度来对待至关重要的小学。我们不能否认,小学阶段应该进行知识的奠基,但这肯定不是唯一,因为还应该为学知识而奠基把学生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样,小学生才能以一个社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一个社会人思想、行为习惯的要求下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其实,关于这样的小学教育现象和小学教育的非同一般,我们的政府已经明显地感受到。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上上下下、大江南北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新课改热潮。我们发现,在新课改理念中,人们不再那么只单纯地注重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们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养成的教育。这项新课改运动使人们修改了一些认识问题的思路,不再把知识基础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唯一选择。但是,当我们再次用理智的头脑进行有条理地反思新课改教育时,我们发现,新课改只是把小学教育中关于知识的教育的外延拓展了,其实其还是属于按知识层次分类教育的范畴。目前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依然与中学、大学教育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说,我们很悲哀地发现,目前新课改中的小学教育,依然是在穿着旧鞋走新路。新课改运动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接近小学教育的特质,尽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终于摆脱了文化知识学习是唯一的困境。人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清楚新课改中的努力抓好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东西可以为其将来的人生奠基吗?这些做法终于可以解决以后的教育中学生在思想倾向方面的问题了吗?谁也不敢保证。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在这个以迅速的流动性为时代特征的时代里,全球村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考验。我们说,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不管是经济、政治、信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出现了全球化倾向。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但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教育的后殖民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阅读外国的教育文本时,多以移植为志向,而不是与之对话,仿佛像是枯竭的心灵在寻求泉源。”…“慢慢地,我们从被殖民的处境进入内部殖民,建造了一个文化殖民的铁笼子,将自己禁锢在里头”尸”为了不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附庸,在中国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理应产生出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新的,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全球视域的中国式教育,才是摆在我国教育研究者面前的大事情。
当今时代的教育现实在不断督促我们:在不盲目媚外的同时,应该怎样建构适合我国特色的,对全球都有指点意义的新时期的小学教育的特质观。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小学教育的奠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小学教育能够为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能够为其社会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将来的他们即使面对再强大的文化后殖民思潮,也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坚持什么,接受什么,反对什么,而不是一窝蜂地唯西方唯大,丧失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方向。
综上所述,过去我们沿用布鲁贝克观点而实施的小学教育没有突现小学教育的特色;后来由政府倡导的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运动,其在理念上亦没有超越布鲁贝克思想的窠臼,只是在小学教育的知识的外延上有所扩大而已。况且,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建构新时期小学教育特质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后殖民思潮威胁。
所以,不管是基于面对过去,还是基于面对现实和未来,我们都有必要研究和确立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特质。那么,我们千呼万唤始不出来的小学教育的特质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二、小学教育的特质规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是“特殊、超出一般”的意思;“质”是“本质”、“性质”的意思。那么合起来解释“特质”,应该是特殊的本质。
所谓小学教育的特质其实就是小学教育的特殊的本质。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的人生奠基性教育特征,以及我们对过去有关小学教育的特质的否定,小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有别于中学和大学的教育。
那么,作为教育,其特殊的本质是什么?“当代人学反复提醒我们,人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存在性、生成性。只有基于存在论的立场,我们才有可能全面地把握人。站在存在论的立场,教育就是‘人’的引出。这里的人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实在,也不是一个单纯、平面的知识主体,而是一个扎根于生活世界之中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一这正是‘历史性’对我们的昭示,它意味着人的本质的生成性,教育本质的生成性。质言之,教育的本质必须奠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之上才能得到说明。”也就是说,教育的特质应该是对“人”这个“历史性”存在的“生成性”建构。笔者认为,在当今这样的一个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我们确实需要教育把“人”来逐渐“生成”。当然,在这里,我们谈论的“人”,不是抽象的、从理论到理论的“人”,而应该是从考察现实出发,考虑怎样生成具有本质的“人”的过程。
那么怎样来“生成人”?怎样实施与中学、大学教育不同的教育来“生成”小学教育时期的“人”呢?二十一世纪的西方,曾经一度盛行过这样的口号:二十一世纪是孔子的世纪,西方社会应该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孔子的智慧。从口号本身,我们最起码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孔子思想在今天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不应该像五四时期一样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我们不应该打起信息时代已经用不着儒家思想的旗号。
我们说,学生走进学校学习,小学教育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把学生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与中、大学教育的最本质区别,是小学教育应该为未来的知识教育打基础,这个基础不仅是指初级知识层次,更重要的是首先通过教育把学生从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所以,小学教育的特质概括起来说,就是使人具有人的本质的教育。这一点,应该与西方的教育思想不太一样。西方追求的是教人成为有用之人,我们追求的则是使人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人。而当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古代教育精华,特别是仔细研读孔子思想后,我们发现我们从先儒那里找到了理论根据。
《论语阳货篇》有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互相接近,是后天的学习使人和人之间的性情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孔子的主张不仅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他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人的性情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刚刚出生的孩子属于自然人系列,本性是相近的,他们身上存在着太多来自于动物界的性情特征,诸如追求欲望、适应、快感的满足等等。但是,我们通过教育可以把这些具有许多自然人禀赋的孩子改变成社会人。孔子的这一主张,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认为,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把还是自然人的孩子转化成社会人。
《论语学而篇》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年轻人出入起居都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谨言而守信,博爱大众,并亲近仁德之人。在恭谨地实践仁德之后,有剩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典籍。”孔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文化必须在“行有余力”的状况下,也就是首先完成品德修养任务后。笔者认为,这种品德修养的具备,其实就是使人成为了本质意义上的社会人。有品德的社会人与自然人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学习,才是有效的文化学习。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因为,我们以知识层次的分类来区分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只能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还是自然人的状态下教给了他们许多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了拥有高级知识的自然人。我们说,不管自然人能掌握多少高级知识,也不能改变其低级趣味。所以,对学生施行教育的前提不是为学生讲授初级层次的文化知识,而是首先通过教育把其变成社会人。也就是说,小学教育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使小学生达到“行有余力”的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小学教育应该有两大任务需要完成,即性格养成和文化入门。而中学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则是学科入门,大学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专业入门。这样,我们就把小学教育与中学,乃至大学教育彻底区分开来。这样的教育任务的划分不仅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
西哲常说,性格即命运。根据孔子《论语》的观点,人的性格是可教、可变的。当然,在这里我们所谈的性格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狭义的“性格”。笔者认为“性格”的外延还应该再扩大一些。凡是人已经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习惯和方式,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性格。那么,与社会人相一致起来的“性格”外延,应该包括对现实、现世的符合实际的、自我的一切看法。比如能够并愿意承担责任,能够寻找并发现一些达到目标的方法,再比如有比较丰富的、情感的、美的感受力等等。用我们在此课题中最核心的话语来说,就是“责任、方法、美”。这是作为一个本质意义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些品性特征。当一个人脱离了自然人,知道应该为自己做的事负责,那么他不会再一味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而不考虑其他;当一个人脱离了自然人,知道为自己做事主动寻找方法,那么他就不会再一味地适应世界而不发挥一点主动性;当一个人脱离了自然人,就会用人的情感和美感来感受世界,而不会只一味地满足于动物般的快感体验。所以,我们说,当我们确定了小学教育的特质就是对小学生“责任、方法、美”的培养时,那么在此思想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将脱离自然人阶段。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再教给他们一些文化知识的学习任务,他们才会完成得很好。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做到什么水准。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对小学生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基本建构:
第一、小学教育要完成对小学生最基础的人性的建构责任。康德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有德性,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道德就是一个有理性东西能够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惟一条件”。我们认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德性应该是责任。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一个模范的学生,一个用来供人模仿的人,这个概念在传统教育学中占着统治地位。这类教育学的动力不是发展人格,使人不断关心他的自由、他的自我责任,而只是获得知识”。针对以上的论述我们得出,教育应该为培养有自我责任感的人服务。因为,人只有具备了负责任的心态,他才能做好一切。不管是教师交给他的,还是同伴交给他的;不管是社会交给他的,还是家庭交给他的。在人生的开初,我们就教给小学生为自己做的一切负起责任来,进而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在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才不会逃避责任,才会勇敢地承担责任;才会理智地面对自己遭遇的一切,而不是怨天尤人;才会信心百倍地走进生活和学习的五彩世界。
根据我们的研究,根据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自我责任应该是这样的:7岁前,主要是生活事务责任的培养,比如给自己洗手绢、叠被子,为家庭扫地、擦桌子以及基本的待人处事等等一系列比较实在的、他们可以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中学生,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观念的责任;大学生则应形成信念的责任。
第二,小学教育要完成对小学生最基础的学习条件的建构一方法。卡西尔说:“作为一种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所以,我们说人类创造的文化,实际上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发展自我的历程中总结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作为小学生,他们用自己那双还很单纯的眼睛观察着他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他们需要用尽量少的时间来理解世界、适应世界。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最要紧的不是教给他们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而是怎么理解世界的知识。这种理解世界的知识就是策略,就是工具,也就是方法。只有他们具备了一些认识世界的策略和方法,他们拥有了其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他们才有可能有条理的理解世界、适应世界,寻找并感知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方法的世界里,小学生所学的那些各科知识不仅是知识,也是工具、方法。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的方法主要是自主的方法,这就要求培养小学生认真的方法和条理的方法。我们认为,认真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有了这样的方法,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使他们有更高的学习效率。那么关于中学生,我们认为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个性的思维方法,大学生则应该形成有创造性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小学教育要完成对小学生最佳地感触世界的方式的建构一美。人类要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不仅需要掌握方法,需要责任的制约,更需要人类能主动的用自己的生命来靠近和感受世界。而要想主动的感触世界,就应该善于发现世界的魅力和美丽,从而产生面对世界的爱欲。记得在阿尔卑斯山上树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慢慢走,请欣赏啊!”西谚也告诉我们:“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说,当你发现了世界的美,你会加倍地爱世界;当你爱上了世界,你会发现世界上存在着太多让人心动、着迷的美。
小学教育是对孩子进行的最初的正规教育,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生活的不可遏制的兴趣后,他们才能爱上学习。所以,小学教育要建构起小学生感触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一美感。美感是吸引小学生爱上学习的最佳途径。这样的途径一旦建构成功,小学生想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便永久形成,除非后来的学习让他又不再感受到美的魅力。也就是说,建构并生成小学生美的感受力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永久性动力。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为了培养小学生感受世界的美感,首先需要使自己的授课充满美感,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如此。
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这种美感体验是基于有效的责任、方法之上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高峰体验。因为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就使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美丽和魅力,也就为他们产生永久性的学习兴趣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心理基础。这样的心理基础最难把握,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却最有效。
在小学教育中,当小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树立起了自我责任的大旗,他们才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当小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建构起了自主方法的丰碑,他们就拥有了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武器;当小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感受到了学习和生活的魅力和美丽,他们就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用这个动力做支撑,用最有效的武器,用最有效的行为约束来探索他最爱的世界的奥妙。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作为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自主方法为目标,并在前两项的基础上,以自身娴熟的教学艺术熏陶学生,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美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在小学阶段,通过教育的小学生便由自然人被建构生成为了社会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