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叶问》中音乐对叶问性格的诠释
一部电影的成功是由各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例如剧本的结构,画面的优美,演员的表现等等,其中背景音乐的运用也是促使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影片《叶问》的电影配乐为故事背景的烘托,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诠释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中尤以主人公叶问性格的诠释最为传神。这部电影中运用 |
狄更斯口语化语言成因浅探
对于现实主义作家来说,客观的现实生活是小说最主要的来源,同时也是小说语言的主要来源,语言可以用来表现生活,反之,生活也可以加工小说家的语言。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狄更斯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那就是务必使用浅近的、日常的语言,避免生硬与晦涩。狄更斯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有其历史原因 |
狄更斯口语化语言在小说中的运用
1.对人物口音的如实记录 在人们在日常的说话中,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带有各种口音与或方言,这种口音上的差异通常能很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地域特征或受教育情况,出于通顺以及文字表现力的考虑,很少有作家会在行文时表现这一点,但是狄更斯就刻意记录了角色特有的口音,避免了人物语言的千篇 |
安妮·普鲁的写作立场与叙事策略
安妮·普鲁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移民家庭。她是美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在五十岁之后才步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一系列作品接连问世。同时,她也是美国文坛上受人瞩目的作家,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福克纳奖和薇拉文学奖等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 |
好莱坞电影作品中的动作美学
在中国市场好莱坞电影的卖座一直居高,电影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茶余饭后的优雅消遣活动,在电影观看选取上国人也倾向于观看美国好莱坞影片,对好莱坞大片产生更多的期待。美国好莱坞电影宣扬的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根据故事情节的深入使观众产生共鸣,这也决定了其电影霸权地位,同时决定了其文化 |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十三夜》的解读
一、《十三夜》简介樋口一叶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开拓者之一,她是一位十分短命的作家,但是在日本文坛上却享有盛名。由于她生活的时代正好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东西文化相互碰撞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旧的思想与新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了十分激烈的火花,很多女性在这样的时代背 |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特点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其实的当时殖民主义者的缩影,他的身上有着浓厚的殖民主义动机、殖民主义条件、殖民者形象特点以及在文化上的殖民主义改造。1、鲁滨逊的殖民动机鲁滨逊出生于1632年,于1659年流落荒岛。在他1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求他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但他 |
关联理论下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引言翻译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将外国作品翻译成为中文,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对于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对等的现象。与此同时,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作品也有一 |
解析川端康成《雪国》女性形象的建构
川端康成的《雪国》久享盛誉,其唯美的文风和意识流的笔法传达出来凄婉、迷惘的感伤情调使得读者久久不能忘怀,然而读者不能释怀的更是文中塑造的两个女性形象:驹子和叶子。驹子是一位艺妓,为了报答授业师傅的恩情,做了艺妓赚钱给师傅患了绝症的儿子行男治病。低下的身份和职业使她无法享有 |
电影音乐的美学价值与艺术功能研究
音乐是电影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电影中插入音乐不仅可以掩盖其他的噪声,也可以很好的渲染电影剧情发展,给观赏者听觉、视觉的双重享受。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也基本上发展完善,各电影节也不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影音乐奖项,电影音乐不再仅仅是电影的衍生品、附属品,慢慢的发 |
解读“批判性思维”
广义上的批判是法学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推动作品的接受、传播及创造,同时也是法学活动中具有建设性、引导性以及动力性的关键因素,对文学理论及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在广义上的批判思想也涵盖着诸多内容,尤其是西方法学作品。而狭义的批判更注重文艺学范畴的批评,是文学和 |
语域视角的《爱玛》中译本翻译风格的对比研究
《爱玛》作为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19世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中国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很多中国人都对这部小说进行阅读研究,因此,在中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不同的译本,这就在更广的范围中传播了这部小说,而文学创作总是在特定的语域条件下进行 |
电影《小花》中的声乐艺术解读
电影《小花》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一部相当经典的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制作中侧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从而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部影片在剧情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声乐艺术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情感体验,通过主题歌和插曲的适时的传递,为影片真实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因此,声乐 |
对大江健三郎小说《个人的体验》的分析
引言《个人的体验》是一部讲述残疾儿童成长的小说,对于大江健三郎而言,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小说的原型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两件事情,这两件事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以至于他将其作为创作的原文本。第一件是他的长子一出生的时候就面临着思维的威胁,这对于他以及他的家人都是一种莫 |
余华《兄弟》的翻译文学研究——以泉京鹿日译本为例
在现代文学中得到推荐最多的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三部作品。其次是余华的《活着》《兄弟》等作品。应该说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最快、最直观的方法就是中国小说在海外的推介。而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现代小说在海外的影响力仍然不够。其原因有多种,其中译者在推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从小说《爱玛》中看简·奥斯汀的创作风格
引言《爱玛》是英国文坛上的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中的浓缩了简·奥斯汀的创作风格和方式。简·奥斯汀是一位语言驾驭大师,有十分丰富的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小说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叙事的视角在不断地转换,使得读者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 |
论动画电影中审美文化与人文内涵的体现
在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掌握的形式中,审美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相对于绘画和音乐来说,电影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而动画电影更是其中出现较晚的一种,但是也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这段时间里,动画电影无论是在表面的美术风格、人物形态、配乐音效等等,还是在内部的故事内涵等等都有了飞速 |
《德伯家的苔丝》看英美文学的翻译策略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描写的是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一个叫马勒的村庄里,住着贫困的苔丝一家。苔丝的父亲偶然得知自己是贵族德伯的后人,便打算叫苔丝去一个阔太太家里攀亲戚,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资助。苔丝到了那个阔太太的家里之后,德伯太太的儿子艾力克第一次看见 |
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共通性在熊式一《天桥》中的体现
引言熊式一(S.I.Hsiung)(1902-1991)是与林语堂(1895-1976)齐名的以中英双语创作的作家。陈寅恪撰诗赞曰:“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熊式一与林语堂的生活年代也差相仿佛,其作品有独特之处,和林语堂同为成功的中英 |
电影《1942》中音乐对主人公跌宕人生的烘托
引言电影《1942》改编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由冯小刚执导。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背景音乐运用巧妙,形象的还原了当时悲惨的历史事件。影片中1942年的河南发生重大灾荒,数千万的河南灾民开始外出逃亡。其中原本是河南一户地主人家的范殿元,也拖家带口踏上了逃亡的路途。主人公 |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