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简析抗日歌曲《保卫黄河》

作者:张琦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3-12-25人气:75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以黄河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顽强抗战、奋力抗敌。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个乐章,运用进行曲形式,以短快明亮的音调、高昂有力的节奏,生动描绘战士们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抗日之景,激发中华儿女的抗日热情,弘扬坚强的民族精神。《保卫黄河》通常以齐唱、轮唱的方式进行演绎,极具群众基础,在抗战军民中得到广泛传唱。


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 年3 月,由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


1937 年8 月,日军进攻上海,处于抗战中心的武汉,于第二年冬沦陷。在这期间,武汉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抗日救亡宣传团体。在紧急形势下,拓荒剧团团长光未然和团员何为、周德祐、赵辛生等广泛吸收上海、北平等地的流亡学生,在剧团基础上组成“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随后,该分队被改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战演剧队第三队”,简称“抗演三队”。


1938 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演三队从武汉出发前往西北。途中,光未然一行从陕西向东经过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地区。他们目睹了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看见了船夫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中奋勇向前的场景,听见了黄河号子在黄河岸边的回响,这些经历给了光未然创作灵感,他创作出组诗《黄河吟》。


1939 年,光未然到达延安,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冼星海相见。在一个朗诵会上,光未然朗诵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后,下决心将其改成歌词并为其谱曲。为了激发创作灵感,冼星海还邀请抗演三队音乐组组长邬析零为其讲述渡黄河时的所有见闻。之后,在短短6 天时间内,冼星海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当年4 月中旬,《黄河大合唱》在陕北进行首演,由邬析零指挥。此次演出反响巨大,《黄河大合唱》快速传遍全中国。同年5 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在周年纪念会上,冼星海指挥演唱团演绎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亲临现场,对其进行了高度赞扬。7 月份,周恩来同志听了此合唱,随即赞扬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1941 年,冼星海前往苏联工作,其间,他对《黄河大合唱》重新进行调整加工,使得该作品更加完善。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创作背景,以广大人民群众容易传唱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特点,是一部节奏简单明快、易于传唱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战历程,体现出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不畏艰险、不惧强暴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心。此音乐合唱具有写实性和交响性的特点,民族特征鲜明、时代特色强烈,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巨著,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作了良好的示范。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乐章。采用齐唱和轮唱的演唱形式,在抗战军民中广为传唱。作品全曲用进行曲体裁演绎,音调短促跳动、节奏有力,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感受,歌颂了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中国伟大的作曲家、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1905 年在澳门一个贫苦家庭出生,1945年10 月30 日在莫斯科去世。冼星海7 岁时,与母亲侨居马来西亚,在新加坡的一所学校上学。此间,他曾参加校园管弦乐队的活动。1918 年,冼星海回国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后升入北京大学音乐系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教师,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保证学业。1928 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以小提琴和钢琴为主要课程,在这期间,他发表了音乐论文《普遍的音乐》,指出:在当时,中国社会更需要普遍式音乐为人民群众所用,而不是私人式或者贵族音乐,认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也应承担起拯救社会、拯救国家的责任。


1929 年,冼星海到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先后跟随丹帝、迪斯卡等音乐家学习音乐理论。1931 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指挥和作曲。在留法的6 年学习生活中,冼星海尝尽苦难,甚至经历过严寒和饥饿。在此期间,他创作出《风》《游子吟》《中国古诗》等10 多部音乐作品,以表达远在他乡的生活苦楚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1935 年,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态势,冼星海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其间,他创作出许多战斗性的音乐作品,感染力较强,还曾为很多优秀影片如《青年进行曲》和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曲。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冼星海积极参加话剧界救亡图存的战士活动,前往中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1938 年年初,受郭沫若先生邀请,他加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政治工作中的音乐工作部分。在此期间,他创作出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抗战民歌。1938 年年底,应邀请,冼星海到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 年,冼星海为光未然的《黄河吟》谱曲,最终完成音乐巨作《黄河大合唱》,并在音乐晚会上指挥了《黄河大合唱》,得到在场的毛泽东等领导的赞扬。1940 年5 月,冼星海因为电影配乐工作前往苏联。由于积劳成疾,他于1945 年10 月30 日在莫斯科与世长辞。


在冼星海短暂的一生中,他作曲达上百首,包括大合唱、交响曲和管弦乐以及钢琴、小提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等。大部分都是群众性歌曲,影响广泛。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兼具抒情和激励人心的《游击军》《反攻》等。冼星海对音乐家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广泛题材为基础,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特征的艺术作品,讴歌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战史实,为中国近代音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奠基者,也是深受人民喜爱的音乐家。


《保卫黄河》的音乐特征

曲调特征

《保卫黄河》曲调以跳跃的形式呈现,音乐旋律生动活泼。在第一段中,以充满活力的调子引出全曲,在乐句的不断重复中引导着歌曲不断向后延伸。在第二、第三段中,曲调更加平缓,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乐句间的尾音差,较好地升华了曲子所表达的情绪,表现出各部分间的紧密联系和递进关系。在第四段中,作者开头运用了休止符,为整首曲子的高潮奠定了基础,同时又用了级进和补充音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歌曲发展到高潮。从整体来看,第四段曲子的高潮正是第二、第三段在积蓄了足够力量后顺其自然进入的状态。这首曲子的每个部分、每个句子之间形成了非常严谨的构式,将歌曲一步步推到高潮,表现了抗日战争不断向胜利迈进。整首曲子以三和弦为主,穿插大跳音程与和弦分解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抗战者大无畏的精神气概。整首曲子从弱到强,寓意抗日力量从弱到强、逐步壮大,表达出对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和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节奏特征

《保卫黄河》采用明快且强弱恰到好处的节奏,借鉴广东狮子舞的律动特点进行演绎,使歌曲更加豪迈、有力。可以说,《保卫黄河》展现出特有的民族风格,展现出抗战健儿在抵抗侵略过程中坚定有力的态度和自信的气势。


歌曲各声部间紧密联系、相互衬托,让听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战之景。此外,曲中借用了“龙格龙”的形式,使节奏干脆有力,烘托出生动活泼的气氛,表达出抗日力量的积极、高昂。歌曲在最后将每个声部融合在一处,节奏加快,给人以振奋之感,烘托出抗战最后即将胜利的氛围。


曲式特征

全曲第一、第四部分为合唱,第二、第三部分为轮唱。轮唱方式使得音乐此起彼伏,让人联想到黄河水滚滚向前的情景,展现出革命武装力量在战争中不断壮大、革命队伍如滚滚黄河之水般势不可当,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歌曲运用卡农的复调形式,使得音乐的层次感更加突出,渲染出抗日力量的连绵不断。轮唱后接一大段间奏乐,为乐曲转向高潮作了一定铺垫,最后结合卡农的复调形式,给人一种强大力量即将迸发的感觉,意味着抗日力量的团结伟大。


歌词特征

歌词方面,作者开头描写了狂风大作的天气、波涛汹涌的黄河和战马嘶鸣的场景,营造出沙场征战的氛围;接着写抗日军民在万山丛中与敌人作战,他们虽然没有精良的武器,只能使用落后的大刀、长矛,但是依然坚持不懈,为保卫祖国进行不屈的战斗。歌曲通过对山河、风吼、马嘶的描写,展现出抗日战斗的激烈场景。歌词多使用短句,节奏短快,节拍急切,铿锵有力,给人以豪迈之感,让人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即将到来。


《保卫黄河》的意义

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情感

该作品借鉴吸收了民间打击乐的旋律特点和广东地区狮子舞欢快、节奏跳动的特点,演绎出生动活泼、铿锵有力、使人印象深刻的节奏律动。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从民间而来,展现出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重视。作者通过描写黄河流域人民抗战的场景,对黄河的恢宏气势进行描述和赞美,表达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歌颂了中华儿女抵抗日军侵略、保卫祖国的英勇善战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战争胜利充满了信心,激励着人们为了理想和正义而奋战。


《中国音乐鉴赏》对《黄河大合唱》评价道:“整部曲目通过气势磅礴和深沉浑厚的基调描绘出一幅抗日战争的壮丽景象,将抗日战争提升到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史上的重要地位。该作品形象且强烈地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民族气概和奋战精神。”《保卫黄河》作为《黄河大合唱》的代表性章节生动地体现出中华儿女英勇奋战、热爱和平的精神,为激励人们反抗侵略、保卫家国发挥重要价值。


有效推动了抗战的进行

这首歌曲将铿锵有力的曲调和激励人心的歌词充分融合。歌曲在开头部分通过诵读引出整个曲目,发出中华民族不愿任人宰割、有着必胜的信心保卫国家的呼喊,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广大民众加入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之中。整部作品以振奋人心的歌词和高昂明快的曲调唤醒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有助于把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开启战斗的新篇。


激励着当代人为目标努力奋斗

在当代,《保卫黄河》仍然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发出的怒吼。该作品通过将奔腾不息的黄河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气势联系起来,展现出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抗战气势。正是因为老一辈中国人与民族共存亡的信念和热血沸腾的民族热情,使得抗战获得了胜利,成就了这部作品。现今,《保卫黄河》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其诞生到现在已经80 多个年头,在漫长的时光里,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该作品饱含的豪迈热情、铿锵有力的民族之情在当代依旧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演唱起来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着当代人不断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