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非遗文化视角下景陵村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作者:祁兵兵来源:《村委主任》日期:2024-03-19人气:98

1、引言

非遗文化的产业化使我国乡村的传统文化与市场有机结合,通过“非遗+”的模式,大力探寻“非遗足迹”,深挖“非遗魅力”。形成了“非遗+文化”“非遗+旅游”“非遗+商贸”“非遗+电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1]。为乡村的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带来新的能量。而且为村民提供了致富的渠道,巩固和拓展了脱贫的成果,成为乡村发展的路径之一,同时也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景陵村乡村旅游整体的设计思路,是以北京市周边乡村建设为参考,以非遗文化类村庄发展为借鉴。以景陵村当地的非遗文化为基础,研学为策略,探讨乡村整体发展的策略,同时也可为北京市其他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特色非遗文化类村庄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振兴[2]。

2、景陵村文旅发展基础

明十三陵景区世界遗产文物古迹众多,现存除十三座皇陵之外,另有大量遗址遗迹。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明十三陵成为弘扬传播明文化的首选基地。距离明十三陵景区大约六公里的地方是景陵村;历史上景陵村曾称景陵监,直到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解散了守护陵墓的宦官,随后,那些被遣散的人便搬进了这个曾经作为陵墓管理机构的地方,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村庄,后来更名为景陵村。景陵村作为明十三陵景区其中的一环,同样也是蕴藏深厚明文化的宝库。景陵村一方面可以借助明十三陵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明文化为主题、长城文化为补充的乡村文化旅游,推动文物保护、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整治景陵村周边环境,改造提升沿途沿线景观,再现景陵村历史风貌,唤起民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另一方面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路径,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持续发展,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同时策划明文化主题旅游探访线路,加强与十三陵其他景区、文博单位的联动,推进文创产品的多样性,发展多种特色文化旅游,带动全村经济发展[3]。

3、景陵村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村民,对景陵村道路、建筑、农产品等方面进行了问题总结和现状分析,以便后期更好地开展村落整体规划设计。景陵村内部道路较为混乱,村内建筑多以裸露青砖房为主且部分建筑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场地内存在部分荒地,杂草丛生缺乏整体性。同时景陵村面临的两大问题是产业少和宣传少。产业少主要是由于村内缺少特色产业,缺乏专业开发、设计及营销,对新时代新元素的综合利用不足,使得非遗文化及非遗项目难以满足新时代生产生活的需要,难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对较强的品牌影响力。特色产业发展的窘境也使得村民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经济收益较低。宣传少则使景陵村缺少知名度,同时景陵村在文化、旅游宣传方面缺少新意,游客对景陵的了解仅停留在景陵是十三陵景区其中之一的表面,使得现代人只知表面不知其深刻内涵,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4]。

4、景陵村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景陵村的景观改造可彰显明代文化遗产的价值,也是将明代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有效整合的设计实践。总体设计建立在北京市昌平区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上,在原有村落的景观风貌基础上,深度分析景陵村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明代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提出非遗赋能,艺术乡建的整体景观改造设计思路。以“一个中心两个馆多景观”进行布局。一个中心:即对村民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进行再设计,构建一个集影院、剧院、图书馆(室)和科学技术学习于一身的乡镇宣传教育平台。两个馆:即设计爱国教育展览馆和乡情村史馆。爱国主义宣传展览馆将弘扬红色旅游精髓,推广红色旅游文化,延续红色旅游血脉。乡情村史馆将成为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传播乡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多景观:即围绕“小景带你游乡村”研学教育路线,针对明非遗文化、景陵村史设置多个景观体验节点,形成研学教育、民俗体验与生态观赏路线[5]。

4.1一个中心两个馆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结合景陵村的具体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基于原有的场地进行再设计,完善村庄的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明非遗文化元素。“一个中心两个馆”不仅可以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还可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能响应游客和村民双方面的需求。

4.1.1村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再设计

村民活动中心位于村庄入口处西侧,紧挨村委会。基地现状为一老旧小型厂房及仓库,建筑为常见乡村建筑类型,无突出特色,主要面向村民娱乐休闲活动,空间整体利用性不足,不能满足村民的使用和精神需求,故对其进行改造。项目总建筑用地面积约800㎡,在重新设计时,应考虑到内部空间的功能分区,一是可以举办庆典活动和日常休息,可以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二是适合晨昏锻炼,健身舞蹈,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三是兼具为外来游客提供接待、展销等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6]。综上所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再设计对于促进景陵村经济发展、丰富乡村生活、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4.1.2.设计爱国教育展览馆和乡情村史馆

景陵村出口处东侧有一处已经废弃的公共浴室,东西宽10米,进深6米,里面堆满杂物,计划改建成爱国教育展览馆(党建中心)。在党建中心规划设计时,以“创新、协作、共享”为设计核心理念,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提升活动室的现代化水平。在空间设计上以“会议学习区、交流讨论区、展示区、学习资源区”进行功能分区。会议学习区提供足够的会议桌椅,并配置先进的音视频设备,以满足党员开会和学习需求。同时,需考虑到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进出。交流讨论区设置舒适沙发和茶几,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便于党员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心得。展示区用于展示党建成果、优秀党员事迹等,增强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学习资源区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源,方便党员自我提升。爱国教育展览馆建筑外部区域充分利用多种展示方式和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十三陵地区的相关红色事迹内容,让参观者在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廉洁作风和纪律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廉政意识。

村民活动中心对面的龙王庙是当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水神庙宇,它的长度约为8.9米,深度大约为4.7米,正殿坐北朝南,前出廊有两根明柱刷红,山墙为硬山顶两侧檐脊各有3个垂脊兽,廊顶绘有苏式彩绘。内部原本有黑白壁画,现在已经进行了修复工作。院内西南角有古槐树一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未来,这里将会被改造成为村史博物馆,主题会聚焦于明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会在空间规划方面融入农业文化元素。空间以通透、易达为主。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展现当地的非遗文化、乡村文化、农产品等。在服务接待游客的基础上,使其融合村史馆功能,展现村落资源及变迁历史。

4.2美丽景陵墙绘

墙绘艺术在改善乡村的外部居住环境,提升乡村的艺术美感、审美意识,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传播乡村公序良知等正能量意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8]。实地调研发现景陵村大多建筑外立面比较老旧,整体较为杂乱,存在风格和质量不一的问题。针对村庄民居建筑,在改造提升过程中,应尽量保持风格的统一性。针对不同楼层、有无院墙的民居建筑,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导,突出村庄的明非遗文化特色。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在建筑表面绘制墙绘,明确以非遗文旅为乡村特色、乡村名片,着重展现灿烂辉煌的明非遗文化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贴合乡村人文风情,保留乡土气息,同时兼具时代功能与明非遗文化特色。以丙烯颜料为媒介表现明代礼仪文化、服饰文化等。帮助景陵村打造有名片化特点的乡村民居。墙绘艺术是乡村艺术文化的名片,不仅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还为乡村产业的宣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3小景带你游乡村研学路线

根据村落用地情况,结合村落特色自然资源景观,围绕规划场地打造三条研学路线,一是非遗+历史教育研学路线,二是非遗+农事体验研学路线,三是非遗+爱国教育研学路线。对村庄现有道路进行梳理规划,形成研学基地环状道路系统。借助项目规划所涵盖的自然环境、乡村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创造出具有明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特色的自然和人文风光[9]。围绕研学路线打造非遗研学景观节点,在研学路线景观节点的塑造方面,应该和十三陵景区其他乡村建设区别开来,秉持景陵村自身的特色,保护和融入原有的自然环境,将明非遗文化的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针对景陵村的设施完善主要是标识设施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在景陵村入口和重要节点处,增设相应的定位、引导和解说标识。将景陵村的特色文化融入导视牌的设计中。优化从村庄入口到村民活动中心、村史馆、爱国教育展览馆的路线引导,为参观者提供清楚明了的信息服务;建设专用和临时停车场,增加公共厕所、垃圾分类收集设备和照明器具等设施。

5、结语

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文化属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为此,要深入开展文化调查和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乡村中的非遗文化元素、历史传承和相关故事,培养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活动,举办非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利用乡村文化活动平台,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传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精神内涵。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与文化机构、艺术家、设计师等进行跨界合作,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进行对接和交流,使之与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相碰撞相结合,在创新中转化,在转化中发展。让非遗文化彻底走向市场[10],弘扬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在促进乡村振兴中服务现代社会,造福人民大众。为乡村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也为保留和发扬中华卓越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尊自信提供了旺盛的动力。


本文来源:《村委主任》https://www.zzqklm.com/w/xf/3217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