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徘徊于大众性与公共性之间:电视民生新闻的存在与转型

作者:朱茜茜来源:《视听》日期:2018-09-19人气:791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区别于“联播体”的新闻节目类别,迄今为止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而从最初开始,无论是从新闻题材、节目形态、价值取向、传播对象、报道风格等方面,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老百姓关心的各种生活琐事到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都是民生新闻素材的来源。然而,由于其亲民、个性化的风格受到观众喜爱,大量民生新闻节目层出不穷,这也导致了民生新闻节目出现了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等问题。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民生新闻的“小民生”、“软新闻”特质被不断放大,摈弃了作为新闻报道最本质的特征和要素。

一、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电视民生新闻从最初的栏目实践到后来的频道实践,也经历了由雏形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自从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始播出节目起,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闻事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2年)在此阶段,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新闻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新闻纸”,不再是“阶级斗争工具”,而回归了信息传递媒介的本质属性。此阶段,“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的口号被提出,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新起点。

第二阶段:(1983年——1991年)在这个阶段,我国新闻事业的要素开始发生转变,从报道样式、内容结构、媒介体系都开始发生转变,这个时期也代表着全新信息概念的出现正被运用到新闻事业之中。此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尚且还未出现。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此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90年代初期开始,新闻由本身上层建筑的定位开始逐渐转向产业化、商业化发展,新闻除了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之外,自此还具备了产业属性,这也推进我国的新闻事业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而电视民生新闻也正是在此阶段应运而生,并迅速汇入新闻变革发展的洪流之中。

再纵观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同样也经历重要的三个阶段性改革:

第一阶段:(1978年1月)在1978年1月,由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新闻联播》开创了延续至今的“联播体”先河,“联播体”以其综合性、导向性、主流性的特点成为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最为重要的体裁,成为我国大众了解国情、国策的重要窗口。

第二阶段:(1993年5月)1993年5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东方时空》作为一种全新的早间新闻杂志正式播出,这档新闻节目虽然仍然保持着联播新闻的特点,但也透露出亲民化、平民化的风格,这档节目的出现可以说是电视民生新闻最初的尝试,并且收获了社会各界好评。

第三阶段:(1994年——1999年)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和1999年5月17日播出的《新闻调查》均由中央电视台制作,这两档节目仍旧延续了央视一贯的权威性、综合性、导向性、主流型特点,但同时也体现出电视新闻的评论性和调查性,为后续评论新闻和调查新闻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劣势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和受众群体,从1993年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开始,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就拉开了序幕,而民生新闻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的城市频道栏目《南京零接触》,“民生新闻”区分于“时政新闻”和“深度新闻”逐渐为社会所接受。

电视民生新闻有如下优势:

首先,民生新闻具有平民化的视角和视野,关注着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实际方面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也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点成为了民声新闻在新闻行业中被迅速接受并建立口碑的重要原因。例如,成都电视台的《新闻故事汇》、《深夜快递》等节目。这类型的节目属于典型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其都以百姓身边的琐事为选题方向,播报风格也很多元化、个性化,与“正襟危坐”的时政新闻区分开来。

其次,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化。民生新闻节目的立意就是深入百姓生活,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真正细致入微地深入市井生活,往往会采取各种各样有趣的形式。例如吉林电视台有一档叫做“走街串巷”的民生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讲述他一周以来“走街串巷”中的一些见闻,搭配实地拍摄得到的资料,节目内容涵盖着人人都会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趣事,在主持人口语化、聊天式的播报中,再配上实地拍得的影像资料,整档节目的风格轻松有趣。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广泛,也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的趋势,总结其发展至今的劣势如下:

首先,风格过于随意化,内容流于表面。诚然,贴近生活琐事的选题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亮点之一,但选题的琐碎并不意味着立意的琐碎,应从微观见到宏观,从小见大,从一件琐事中推演出关乎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在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针对弃婴现象做出如下评论:“不管有什么样的苦衷,孩子一旦出生,养育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希望这名女婴的父母能够站出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段评论并无差错,但显得太表面化,让观众感觉节目仅仅满足于曝光,但并没有更深一步解决问题的打算,比如联系到政府、医院或者慈善机构,对这条新闻进行深入挖掘和追踪。

其次,“民本精神”、“小情小事”不代表纯粹的娱乐化,电视民生新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会倾向于“搏出位”、“博眼球”的价值取向,而新闻始终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不应该摒弃新闻报道最根本的核心思想。

三、电视民生新闻转型的思路

为了推进电视民生新闻长足发展,转型之路迫在眉睫:

首先,应在现有的节目架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参与感与服务性,增进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作为定位为“百姓代言人”的新闻节目,电视民生新闻与观众的距离相较于其他新闻节目题材更近,互动性与服务性相结合能够更贴近百姓生活,实际地为大众生活出力。如河南电视台有一档同样取材自街头的节目,名为《小莉帮忙》,这档节目采用演播室与现场同步的方式进行播报,演播室的男主持人加上分散在各个现场都名为“小莉”的女记者们共同播报。女记者们在现场帮助市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则负责将分散开的新闻串联在一起。整个节目风格活泼有趣,同时又实际地帮助百姓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构建节目的品牌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电视民生新闻应立足大众,找准受众的关注点,通过节目的每一个细节(例如舞台布局、主持风格等)打造自身特色,建立观众的品牌信任度。

最后,应顺应大数据、多媒体时代,全面发展多方位、点面结合的传播渠道。在当前融媒体时代,为了实现多渠道、多介质、多受众的传播模式,电视新闻媒体应进行融媒体转型,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传播介质将内容推送给大众,与此同时,还应意识到融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内容的融合,更是形式、营销、宣传、经营、互动等各方面的融合,在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介机制已经脱离以往“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运作模式,而是将各自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介形式的有利之处,将融媒体“中央厨房”的模式运用到电视民生新闻中不仅仅是实现了当前的转型优势,更是为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在新闻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已经拥有足够认可度的节目体裁也面对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与时代相适应,应对来自行业和观众群体的高要求,多方位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以期赢得行业的长足发展。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