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主观认同下的渐近线 ——解读旅行类真人秀的真实观

作者:赵芝眉来源:《视听》日期:2019-09-26人气:703

真人秀有多种定义,而不同定义往往都强调其既是真实记录,又有艺术加工的存在,这就为其在写实与表现的关系处理上留下了伏笔。近几年在国内市场中真人秀是最受追捧的节目类型。在真人秀的大范畴下还有各种具体细分的类型,比如生活纪实、竞赛节目等等。其中旅行类真人秀在行进过程中使参与者的行为、性格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示空间。比如《爸爸去哪儿》《带着爸妈去旅行》属于明星亲子类真人秀,《鲁豫的礼物》《一路上有你》属于明星夫妻档真人秀,还有《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花样爷爷》《花样男团》《前往世界的尽头》《我们十七岁》《妻子的浪漫旅行》等是更为典型的明星旅行类真人秀。在这类节目中,参与者往往被节目组安排去往对其来说陌生环境中,旨在让明星回归普通人的状态,甚至在预算不如普通游客的状态,来完成一系列任务或游览。在整个过程中,看似明星们会经历许多意料之外或者困难重重,看似他们面对的是褪去光环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从而让观众们觉得在这里呈现的状态、行为、性格就是他们本原的状态,这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真”是一条渐近线

真人秀其实就是一个用素材选择、剪辑、任务、参与者演技和圆满的故事情节来说服观众、满足观众的过程。曾经有一位真人秀制作人提到,或许在真人秀中比起明星个人的状态,明星之间的相处更具有“真”的内涵。但其实在真人秀备受瞩目的同时,诟病其过度剪辑制造冲突假象,明星们过多的自我表现和夸张行为,都是真人秀失去真实性的例证。在节目中明星们展现的究竟是真实的自我还是扮演的自我,这个问题是得不到确切的答案的,或许明星自身有一个答案,观众心中也有一个答案,而这两个答案是无法彼此说服的。鲍德里亚认为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真实,所谓的真实是人为制造的,而且大众接受。曾有学者提出真人秀节目的观众分为消极观众与积极观众,认为“在真人秀节目的观众接受研究中,消极观众与积极观众是两种完全相反又同时并存的研究取向”①,积极观众会在观看中和观看后提出质疑或评论,这不仅是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形式之一,也是节目进步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即使是积极观众,也并不是要求纯粹的、理性的真实,观众明白他们观看节目的意图和目的,所以或许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说得通、没有纰漏、没有自相矛盾的完整故事情节。观众追求的真实其实是他们主观认同的真实,并不是绝对的真实。或许内心深处知晓这不是绝对的纯粹的真实,但是愿意相信并乐于接受,这或许就是娱乐的根本目的。所以说旅行类真人秀的“真”其实是与客观真实保持一定距离的一条渐近线,不断地在靠近但永远不会重合,而这个距离是节目本身创造同时观众主动或被动认同的。

二、如何创造“真”

作为综艺娱乐节目,真人秀的真实,不是真的真实,而是名为“真实”的部分真实,因为其中掺杂了虚构的成分,这虚构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节目制作者的主观意图,二是节目参与者的有意为之。而“部分真实”何时能成为“彻底真实”,这或许是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到达的状态。但真人秀与其他节目类型相比,仍是以“真”为特点的,目的是凭借符合受众价值观中所能接受的“真”达到“真”的效果。那么这样的“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或者说怎样构成的呢?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利用剪辑塑造人物形象、借用节目中的游戏或任务生成并堆积戏剧冲突、演员以一定的演技来扮演真实的自我、凭借圆满完整的情节推动观者作用的发生。

(一)真人秀用剪辑塑造典型人物

在《花儿与少年》第一季中,演员许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自由随心的形象,而华晨宇便是不易融于团队、过于自我的90后。再比如《爸爸去哪儿》中杨阳洋就是个任性固执的小男孩,而多多是个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大姐姐。可仔细想想,这些人在真实生活中也生活得如此特征明显吗?或许在生活中他们自身性格也带有这些特点,但绝不是节目中呈现出非常极端的状态,之所以会让观众为每个人物贴上鲜明的标签,是因为节目组有意让观众这么做,所以他们将具有此类情绪色彩的片段集中、放大地展现出来,是素材的选取和剪辑塑造了我们在真人秀节目中看到的人物形象,但这并非真实。

(二)真人秀用任务堆积戏剧冲突

在明星旅行类真人秀中,如果只是让参与者按照既定路线和既定日程完成旅行,则会使节目平铺直叙、平淡无味,像一本流水账一样失去节奏和吸引力。受众观看影视作品,不论是影视剧还是综艺节目,都是为了从中获得娱乐和情感上的满足,若只有简单的记录就无法达到观众的预期和节目本身的目的。所以每一档明星旅行类真人秀中都会为参与者设定各种各样的任务或者游戏。这些任务或者具有一定难度或者有悖于人之常情,其实都是节目组为了让参与者更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每一面、更真实地融入到现实世界中的推动方法。但既然任务具有难度,就会引起不协调甚至矛盾,这些矛盾可能存在于参与者之间也可能存在于节目组和参与者之间。但不论矛盾存在于何处,只要有矛盾就会有冲突,这些冲突更会使得参与者失去往日的光环或者他们之间的和谐与客套,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他们是一个个的普通人,有无奈、愤怒、无助同时也有努力、奋起、和解。在矛盾的刺激下,真实的、全面的人物性格会得到一定的释放从而达到真人秀的表现目的。所以这类真人秀希望通过设置旅行中的任务或游戏来堆积戏剧冲突,让内容更丰富立体,同时催生出参与者全面的人物性格,从而达到节目本身的目的。

(三)真人秀借演技扮演真实自我

如果说旅行类真人秀中明星们完全表现出了生活中的自我,那么不论是积极观众还是消极观众都不会承认。抛开名人们不说,即使普通人在重重摄像头的包围下也不会全身心地放松展现一个完全真实、有优点也有瑕疵的自己。但既然是参加真人秀,那么观众所期待的就是看到生活中接近现实、更饱满的人物形象。所以参与者会在保障自己形象的前提下适度地呈现自身的不完美甚至缺点。这个度不仅参与者自己会掌控,节目组也会把关。回想很多明星旅行类真人秀,一些参与者在前期会依靠表现或剪辑来呈现性格中的缺点,这些缺点便会成为受众热议的话题。这些缺点是参与者本身和节目组共同作用下的并未失控的表现。同时往往在之后的内容中会存在受众经常提到的“洗白”现象,即将先前表现出缺点的参与者的形象用更明显的优点来完成重塑造。当然这种扮演真实自我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是在欺骗受众,这是由节目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扮演真实自我并不意味着全部都是虚假的,而是将真实自我部分展现而已。

(四)真人秀凭圆满实现观者作用

上文中提到,有学者将真人秀节目的观众分为消极观众和积极观众。消极观众主要指全盘接受真人秀内容并不提出质疑或批评的观众,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观众没有识别力或判断力,而是取决于观众自身的观看目的和观看态度。而对于积极观众来说,就会主动仔细地观察、分析、反思内容并提出讨论或质疑。令消极观众和积极观众都能够满意的节目内容,并不是彻底还原真实或完全呈现人性的内容,而是在情节、叙述等环节中能够说服观众的内容。在环节设计上没有纰漏,在情节表达上没有明显的剧本痕迹,在人物形象上没有刻意的主观塑造,在单期节目中完整地叙述事件,在整季节目中完善地处理了各种问题或矛盾,从而让观众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收获了丰富多彩、跌宕起伏、近乎真实立体的情感体验,这便是说服观众使得观众接受的基本条件,而令受众接受、满意的内容便是主观合理的内容,这与受众在接收过程中起到的观者作用息息相关。现如今受众对于内容的接纳、态度和反馈已经成为内容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组成部分,追溯到后现代艺术中,就十分强调观者的作用。比如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观点,就明确提出创作者不再是内容的权威,创作者在真人秀的范畴内便是参与者与制作方,但在观众接受的时候他们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观者透过内容本身找到自己所认同的立意和深度。

三、“真”的成立依据

后现代主义中鲍德里亚的超真实理论对于解释符号、媒介的发展与表达真实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很形象、贴切,并且对于解析旅行类真人秀具有较大的启示。借用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真实观来探寻旅行类真人秀的传播以及发挥传播作用的基础与本质。

(一)真实与后现代主义中的真实

真实在人类的现实生存中占有重要意义,对于真实的理解、认识和判断是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及其内在规律的根本,是确立各种概念和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众多科学与理论的根源。而对于旅行类真人秀,也是基于真人秀的“真”、明星自身的客观与主观的“真”、旅行过程进行与表现的“真”为出发点的。为了探究此类节目中对于“真实”追求的方向和界定,需要借助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真实观来加以解读。 

后现代主义其实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现代主义以理性和现实为哲学基础,强调合理性与逻辑性。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同样,在现代主义范畴内和后现代主义范畴内,对于真实的理解也有不同,同时真实隶属于哲学范畴内,所以根本上是二者的哲学观的差异。现代主义哲学对于“真实”有自己的认识,认为理性能够把握一切,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都可以回归到理性中,“现代主义认为真实有三重含义:一是感觉的真实,二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三是理性的真实”②。可见这三重含义都是在强调实在的真实,这也是我们惯常认为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即用实证、现实、客观经历来接触世界、感受世界,并且完全不否认真实的存在和可把握性,用原理、规律、实验、结论来建构对世界的认知。而后现代主义在对待“真实”这个词的时候,认为没有事物是真实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深刻影响着媒介文化理论,其代表人物就是前文提到的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以及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詹姆逊强调的是真实感的丧失,真实被符号和拟像所代替,是客观现实的复制品。鲍德里亚提出了“超真实”的概念,认为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

(二)“超真实”下的真人秀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世界已经是一个完全不真实的世界。对于符号,不仅是影像,每个人每种事物也都被冠以符号来表征,比如条形码、微信二维码等等。真实的我们、真实的实物已经能够用信息符号所代表,外界的信息、实际存在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图片、影像来传达,在让我们迅速、远程、全面地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原有的现实体验。我们原先在作品中,比如电影、电视剧、话剧、小品、相声中认识明星,对他们的了解来自于新闻报道或者他们接受采访时的只言片语,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微博、直播等先后流行的社交方式了解、接触他们,同时可以在真人秀中看到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处理,这些丰富的发展让我们自认为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似他们更生动、更真实地将个性与人格呈现给我们,但其实通过这样的经过再生产的拟像真实,我们得到的是更多片段式、表演化的真实。真人秀就是这样由“真”和“秀”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构成,其中“‘真人’是存在的前提和表象,但本质却是‘秀’”③。旅行类真人秀看似将参与者置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营造普通、真实的状态和叙事,实则是通过真人表现化的呈现与进程、片段式的记录与剪辑达到“秀”的目的与效果。现如今甚至实际不存在的也可以虚拟现实等手段通过图像或近乎真实的状态呈现,这种意义上,媒介的发展更加消融了真实与超真实的界限,让两个概念有了融为一体的可能,在未来的媒介经历或生活体验中,辨别区分真实与超真实,将会更有难度。

鲍德里亚的“超真实”理论是真实进一步的发展状态。真实与超真实的转化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客体在后生产时代出现了一种根本性变化”④,比如随着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急剧变化,内容的接收呈指数型发展,内容的种类、涉及面、判断标准、价值评判也都发生了众多变化;“另一方面主体认知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中出生、成长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地接纳超真实理论下的认知、传播、接收和审美,在这些人们看来超真实就是真实的本来面貌。

四、结语

借用后现代真实观来解析旅行类真人秀节目,其实并不是以消极的视角看待媒介手段和媒介内容的发展,而是希望能够有一种清晰的历史背景来客观地对待这类节目的本质意义与娱乐意义。从旅行类真人秀的“真”出发,思考“真”的程度、本质与组成部分,并借助相关理论得出,旅行类真人秀的“真”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关系是渐近线,通过再生产以部分真实、表象真实、虚拟真实的形态传播,与受众达成了接受、审美上的主观一致,从而完成节目的表达目的和受众的欣赏目的。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