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版融合走向纵深--以高水平新闻出版智库建设为视角

作者:倪薇钧;李斌;张新新来源:《出版广角》日期:2019-10-11人气:697

一直以来,新闻出版智库作为意识形态属性鲜明的新型智库,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为党和国家制定、发布宣传思想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新闻、出版、广电等行业的转型升级,为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基础。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发展日新月异,新闻出版业不断加快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内容、产品、传播、经营等多方面深化变革,逐步由转型升级走向融合发展甚至深度融合发展。这其中新闻出版智库作为行业思想和智慧的源泉,在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方面有着若干优势。第一,出版业拥有天然的智库集群优势。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资源集聚、专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智库机构,共同组成了各有千秋的特色智库群,能够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智慧支撑。第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赋能新闻出版智库发展,进而通过智库的转化,将技术应用原理和应用场景植入出版业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催生出新业态和新模式。第三,跨界型、融合型人才不断成长,为出版业深度融合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和智慧资源。第四,集产学研一体化功能于一身的智库运行机制,能够及时将政府项目与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为出版业深度融合开辟新路径与新生态。具体到出版业深度融合的内部构成,新闻出版高水平智库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推进出版业的全媒体资源建设与融合型产品研发,强化内容主阵地,为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内容供给。第二,第一时间将新思维、新技术应用于出版产业,进而形成新业态与新模式。第三,策划、设计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为出版融合走向纵深提供制度保障。第四,发掘、培训、培养高端人才,为出版融合纵深发展提供人力和智慧支持。此外,新闻出版智库专家还可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辅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媒体融合的一系列政策,进而为出版融合源源不断地提供驱动力。

一.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内容建设这个"根本"。深度融合,首先是资源形态的融合,以及产品形式的融合。从宏观来看,新闻出版智库专家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归纳和总结出关于内容建设深度融合的若干共识,并形成了一批反映出版深度融合的资源体系,建成了一大批反映出版深度融合产品矩阵。第一,资源形态融合方面。转型升级初期,新闻出版企业将传统纸质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碎片化、数据化加工,形成了第一批数字化的内容资源并建立了体系,其中专业出版数字内容资源库的建设成效最为显著;转型升级步入知识服务发展阶段,以文字、图片为主要素材形式的数字资源逐步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融合型资源方向迈进;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以来,以3D模型为主要代表的AR资源库、VR资源库成为融合型资源建设的弄潮儿。第二,产品形式融合方面。经过基础软硬件改造、特色资源库建设、行业级运营平台构建三部曲之后的各出版企业,纷纷构建了由数字阅读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数字动漫、数字游戏产品构成的融合出版生态体系。有些出版企业试水数字阅读,成了以法律、审计、公安、国土地质领域知识服务大数据平台为代表的集合型大数据产品;有些出版企业尝试数字影视,制作了《会飞的恐龙》4D电影、《徐霞客游记》VR视频、《中华治水故事》3D动漫等融合型产品;有些出版企业涉足数字视听,开通抖音、快手账号,打造农业科技、法律普及、自然科普方面的音频和短视频产品,等等。总的来说,资源形态的融合和产品形式的融合,固然是出版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要关注内容安全,强化内容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做到在数字资源和数字产品研发、建设、更新维护过程中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和守土尽责。这一点在早期的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历程中较少被关注,在国家新闻出版机构改革以后,宣传部门作为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被推到管理一线以后,才被多次强调和强化。

二.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出版业深度融合,要以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是一条将先进技术原理应用于出版业的路径,是一条探索和找寻先进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应用场景的路径。新闻出版智库,尤其是科技型智库,通过对大数据、AI、AR、VR、5G等技术原理与传统出版产业链融合

的探索,已经逐渐形成适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标准规范,并有效推动了技术驱动型知识服务平台的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原理应用于出版业,在大数据、增强现实、知识服务等方面已被成功验证并形成公认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先进技术原理,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原理的应用,是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枢纽和前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前提,是一系列的文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这构成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1]出版企业在主动认知、理解和掌握先进技术原理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技术应用的安全性,要"坚持用主流价值引导技术发展、规范技术运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确保安全"[2]。比如大数据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原理,主要在于遵循"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标引、数据计算、数据建模、二次数据和数据服务"的"七步法"路径;AR出版物研发的主要原理在于把握住"3D模型库、AR编辑器、和输出展示系统"的关键环节;知识服务的基本流程是"知识资源准备--知识体系建设,知识资源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计算、知识图谱形成,知识资源发布,知识资源的运营与维护,知识服务的评估与反馈"。上述技术原理在智库专家的积极建议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被《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行业标准、《新闻出版知识服务知识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指南》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认可和采纳。先进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场景,则是出版业深度融合外化的体现和标志。当有先进技术出现,研究者在把握其应用原理后,必然要找寻其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结合点,即找寻应用场景。就出版业来看,智能机器人在出版业的应用场景包括智能仓储机器人、智能销售机器人、智慧图书馆机器人、机器人语音知识库等;5G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场景包括AR出版、VR出版、新闻出版大数据、电视数字图书馆、移动型知识服务平台等。

科技与标准的关系,在出版业深度融合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呈现出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局面。标准规范对先进技术的界定、规范、固化和宣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现实、虚拟仿真、知识服务等技术在《数字出版业务流程与管理规范》、《AR出版物技术应用规范》、《知识关联规则》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中相继出现,既实现了先进技术原理应用于出版业、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出现于出版业的预期效果,又推动了一大批融合型出版人才、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还促进了先进技术为新闻出版行业做出更大贡献、为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三.以人才队伍为抓手

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始终离不开以人才队伍的抓手。融合型出版人才是推动新闻出版融合发展走向纵深、推进新闻出版整体转型的第一资源。新闻出版智库专家大部分都是理论界、实务界、政策界的精英,他们或者通过理论研究,推进出版业深度融合在概念、理念、理论方面实现创新,或者通过工作实践,探索出版融合的实施路径和运行方式,或者通过政策出台,给予全行业融合发展以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近几年的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实践中,"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逐步确立,科研型人才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头部"效应,尤其是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的科研人才。在出版融合浩大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出版企业深刻感受到科研支撑与学术支持作用的重要性,对于专家人才的需求成为推动融合出版向纵深发展、政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的核心和关键。在过去的两三年间,国家新闻出版政府主管部门成立了26家重点实验室、16家跨领域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017年评选出12家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2018年评选出10家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并且已经组建新兴出版的重点实验基地。随着各类国家级实验室的成立,出版业融合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新闻出版高端智库便是最为重要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平台。

融合型出版人才的遴选、培养、晋升、评估和激励,是新闻出版智库专家一直以来努力的重要方向。通过智库专家的努力,在主管部门层面,2016年实现了数字出版职务的确定化和职称的法定化,这有效地推进了对融合型出版人才的认可与评定。2016年,北京市数字出版编辑职称出台,由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和内容、技术、运维所构成的三横三纵的职称体系正式设立。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职称评审序列建立了数字副编审职称。在出版行业层面,以科技创新应用为标志的融智库,通过设立横向分库、纵向分库,已经累计培养和发展了新闻出版业专家200多名,并通过不断创新的人才管理机制来保障专家队伍学术功底深厚、专于应用研究、实践能力卓越、管理视野开阔。可以说,融智库在智库人才的培养建设、认证和评价等方面陆续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新闻出版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综上,新闻出版智库一方面直接"生产"出版融合的高水平人才,持续地培养、培训和提升专家队伍,为出版业融合发展直接输送理论型、实务型和政策型人才;另一方面,间接促进融合型出版人才的成长,积极推动职称政策出台与创新,不断发现、培养、激励和认定融合型出版人才,间接起到了储备人才、促进出版融合的效果。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

体制机制是出版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制度保障。出版业深度融合的体制是指出版社内部关于融合发展的部门设置、业务权限范围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出版业深度融合机制是指协调融合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包括科研机制、产品机制、销售机制、人才机制、项目机制等[3]。新闻出版智库在推进出版融合的体制革新、机制创新方面,一直付出艰辛努力,无论是通过规划设计企业的战略规划,还是持续进行理论钻研和交流,都稳步推进。融智库作为既致力于理论研究又在奋斗于实务一线的新闻出版智库,在其成员单位中,先后试验和尝试了若干种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融智库不断总结经验,将一些好的做法加以分享。

融合发展体制的确立,不是表面的名称变更,不是简单地将"数字出版部"更名为"融合发展部",而是真正将有利于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的部门组成、业务权限及相互关系进行固定化、法定化的过程。坦言之,传统出版架构下的内设机构,无论是中心、分社、办公室还是"融合发展部"都很难扛起推动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的重任,很难以一个部门区区数人的能力去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内容、技术、运营、管理、资本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公司制的体制,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推动新闻出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最有效体制;在公司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出版资源优势、借助先进技术的支撑,继而以高新技术企业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模式去推动转型,去推进出版融合走向纵深,才真正是出版业融合发展走向纵深的康庄大道,才真正是堪称卓越的融合体制。融合发展机制的作用在于更好地调度和发挥有利于出版业深度融合的各种要素,提高出版深度融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融智库的母公司中地数媒,系大地出版传媒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其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时设立和运行着若干项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涵盖了科研、人才、销售和项目等出版融合的主要领域。第一,人才机制。在人才机制中,中地数媒一直以来致力于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晋升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对经营管理层,实行按照符合市场经济劳动力法则的"年薪制",并通过事业留人的方式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对骨干中坚层,通过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对一线员工,通过待遇留人,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定期开展人才培训和培养,逐步提升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年轻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数字传媒队伍。第二,项目机制。在项目机制中,中地数媒充分发挥项目驱动战略,根据出版社财政项目奖励政策规定精神,按照分阶段、按比例、后置性发放的原则,给与获批项目金额的2%—5%的奖励,奖励资金从自有资金支出,对于申报、获批、实施、验收等阶段的项目进行及时发放。第三,科研机制。在科研机制中,以中地数媒为主体所对外承担的横向科研课题和纵向科研课题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激励和管理。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项目获得的纵向科研课题,严格按照国家或本项目相关要求进行经费开支,不擅自支付。向文化产业相关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申报、获批、中标的横向科研课题,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60%由科研项目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40%作为企业发展统筹费用,用于进一步扩大科研成果,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第四,销售机制。在销售机制中,为挖掘数字产品的市场潜力,实现对自然资源厅局系统数字产品销售的全覆盖战略,打开数字产品的销售渠道,尽快实现数字出版的盈亏持平,推动数字出版由市场化向产业化阶段迈进,出版企业本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对数字产品销售人员实行比例式奖励,奖励比例最高可以达到40%的合同标的额,同时,奖励分为初装费奖励和更新费奖励。通过销售激励机制的落实,有效地推动了销售人员职业化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的数字产品销售渠道体系。

五.结语

建设新闻出版高水平智库,充分发掘智库"外脑"的价值,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确保资源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产品研发的市场适销对路;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积极认知、理解和掌握先进技术原理和在出版产业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融合型出版人才的第一资源价值,持续优化出版融合的体制,不断创新出版融合机制;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新闻出版智库专家通过积极言建策的方式,辅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出台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出版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出版产业提质增效的产业政策和扶持项目,进而为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唯有如此,方可真正在新闻出版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走向纵深,直至实现全行业的整体转型和提质增效。


本文来源:《出版广角》:http://www.zzqklm.com/w/zw/734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