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作者:郑紫云来源:《人生与伴侣》日期:2023-10-20人气:49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在我国国家治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决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且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基于此,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新发展,对于深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关于国家治理系统的、科学的思想和学说。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阶级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社会性质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批判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进行探讨与构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剖析国家更替的历史规律,分析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国家治理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不仅蕴含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中,同时也反应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科学、体系系统完整的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认为国家社会管理职能是其政治职能的基础与前提,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又存在这根本区别。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国家,且并不否认社会多元主义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与中国国家治理实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性质和建设任务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的基础上,带领人民推进国家建设。从武装夺取政权到确立人民民主专政到改革开放、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继承发展

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初步胜利,也为中国革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的考验,局势动荡不安。毛泽东初步提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理念,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出中国革命的建设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建国初期,毛泽东以“枪杆子里出政权”“落后就要挨打”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策略。这一时期,国家治理以政治为中心,国家职能侧重于政治统治职能。在过渡时期,面对复杂的矛盾,毛泽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社会而各种矛盾,同时要防止社会主义的全盘西化,为国家治理建设提供了条件。以“三大改造”的完成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彰显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之理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论十大关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家治理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毛泽东的国家治理理论涵盖全面、内容丰富。毛泽东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开创。毛泽东的国家治理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对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丰富发展

1.邓小平的国家治理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邓小平通知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国家治理层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改革开放的思想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认为新时期的中国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邓小平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首要标准。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国家治理确定了方向和原则。他打破了计划或市场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率先批判“两个凡是”方针,开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先河;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做准备;发表《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推动指导思想全面拨乱反正。邓小平的国家治理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迈进新阶段。为中国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江泽民的国家治理理论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式和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制定了战略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江泽民继承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在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经济建设方面,江泽民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阐述了关于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在政治建设层面,江泽民开创性的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他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次前提下,提出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时坚持民主化和法制化原则,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同时江泽民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强调党的思想、组织、作风、政治建设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在实践中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能力。在文化建设方面,江泽民从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强调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国家治理的战略方面,江泽民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的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3.胡锦涛的国家治理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未能全面协调和平衡其他领域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凸显、两极分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消极腐败等问题的出现。在此背景下,胡锦涛提出要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新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引领下,胡锦涛深刻总结和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具体实际,提出了他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经济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政治方面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文化方面强调要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全方位协调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要坚持以马克思的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在国家治理战略层面,胡锦涛根据国家发展实际,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战略、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的国家治理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宝库,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理论是基于世界发展现状、我国发展实际以及党的建设情况基础上,围绕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在不断解决各种治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当前全球政治处于刻骨国家治理困局的关键时期,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世界发展情况下,中国更需要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国家治理开始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矛盾,也要求要不断提高治理能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同时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个关键阶段,更是要提高治理能力,这样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科学运用辩证思维大胆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形成了其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根本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战略上,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全局的科学思想。在实践上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底色不变,是习近平新时代执政理念的核心要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强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保持当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对未来世界发展目标的伟大构想,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致力于为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作出了系统的战略规划。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治理现代化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主体,是我国国家治理需要坚持的根本方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第一步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第二步是要在实现第一步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治理现代化布局是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治理现代化价值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塑造了全社会佛能沟通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重要意义。治理现代化保障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格局。习近平着眼于国防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新时代的强军思想,具有创新性、人民性和实战性,开创了军事理论的新境界。通过倡导“一带一路”,推动构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有利于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是外交理论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提出,当前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不仅仅是东升西降的竞争,其中更应该看到在科技交锋、文化冲突等各个方面的隐患。在这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必然要达成的目标。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合时代实际,坚持与时俱进。


本文来源:《人生与伴侣》https://www.zzqklm.com/w/xf/3105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