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中国重大主题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国际化应对策略

作者:潘婷婷来源:《视听》日期:2019-09-19人气:1030

上世纪初中国形象大都建立在基于西方传教士和冒险者所拍摄的影像中,这些画面中的中国被赋予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因此,影像中的中国形象被国际受众固化为“神秘的中国”,而这种刻板印象时至今日仍然是国际观众对中国的主流认知。因此,中国重大主题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不言而喻,重大主题纪录片不仅要扭转中国只是“东方神秘国度”的刻板印象,而且要将新时期中国的真实面貌传递给国际观众,这不仅仅是一项艺术创作任务,更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表现。

作为视听语言的表达,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必须首先符合视听语言的基本传播规律,受众对纪录片的接受是被动的,非深度参与的,观众通过感知影像来感知影像背后的诉求,因此影像的精准表达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重大主题纪录片的基本要素

重大主题纪录片要完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一)有说服力的真实感。

在这里首先要厘清一个基本事实,即纪录片中的真实感并非真实的直接记录,真实感是借由视听语言所营造出的真实气氛,是基于影像表达手段下的心理真实,而真实的直接记录则是理性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接近于摄像头的记录影像。笔者之所以做出这一明确的区隔,是因为在纪录片领域,对于真实和真实感的论争时有发生。而对于重大题材纪录片而言,真实感的建立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即:要为受众提供一个真诚的、可以不经过主动思考即可被直接接受的“影像建筑”,这个影像建筑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处构建均来自于真实世界,而非主观创造。但是,经由创作者的搭建,即便是同样的砖瓦,既可搭建出教堂,也可搭建出庙宇,但不论是教堂还是庙宇,都代表创作者视角下的真实侧影,而之所以能让观众识别出教堂还是庙宇,则取决于创作者的搭建功力,这也是创作者利用素材说明观点的能力所在。

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的重大主题纪录片,其中,纪念香港回归的系列纪录片《香江故事》、反映中国普通人过年故事的纪录片《回家过年》等,均为小切口大开合的重大主题,这些题材的创作者并没有将视角放在高大上的人物和国家建设成就之上,与此相反,镜头聚焦于普通老百姓,讲述他们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求生存,如何处理感情的取舍,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从这些平凡细碎却颇具感染力的故事中,受众能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样态。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香港题材,过年题材,都是颇受关注的话题,因此先天带有国际传播力的基因,这为纪录片的国际发行提供了宣传话题。

(二)有共识性的价值观。

纪录片的基本特性之一传递观点。创作者所传递的观点是其价值观的体现,对于重大主题纪录片而言,其观点是事先框定的,即: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现代中国的全新样态,这一样态不仅是客观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也包括主观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

但是,纪录片的价值观并不等于作者观点,作者观点应暗含于作品价值观中。对于有国际传播诉求的纪录片来说,纪录片的价值观应该具有某种普适性和共识性,即:价值观应该是超越一国之见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理念。

以笔者创作系列纪录片《大国根基》的过程为例:该片是中宣部2015年“纪录·中国”重点传播工程项目,以六集篇幅介绍中国农业成就,以回答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所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在创作初期,思路始终围绕着如何回答世纪之问展开,在选取故事时,指向于“反击”的力量和“证明自己”的欲望,这意味着,全片都将围绕着“解释和说明”两个诉求展开,而这一观点难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同。经过创作调研,以及与国际同题材作品的比对,笔者发现,农业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如何用有限土地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的难题,而农业本身是“中性的”,它在不同的国家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运转,养活人类。而农业之于人类的关系,是互动的,是永续发展的,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价值观,而创作也应基于这一价值观展开。

在创作过程中,以人类共识性价值观展开叙事,并不影响观点的表达,而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农业遵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中国人自古尊重土地,尊重土地和植物,这样的处理方式,另观点的表达变得更加合理,容易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而与此同时,也表达出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中国人的信念。

具有全人类普世意义的价值观,是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将帮助创作者打开封闭的思路,从更高的美学层面和艺术层面思考同一个观点的表达方式,而这种具有人类共识性的价值观,即便被放置在陌生的文化氛围内,仍然具有可接受的特性。

(三)有指向性的叙事逻辑。

纪录片具备叙事逻辑,且这个逻辑应该是位于传播心理接受第一层的,可触达的逻辑。这是由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特性所决定的,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视听语言的表意性可以直接触达受众情绪,这是其他语言形态难以匹敌的优势,因此作为视听语言呈现样态的纪录片是可以为世界所共享的信息文本。

人类先天具有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本能,远古时期,故事承担着传递族群和部落重大事件的作用,故事中的细节隐藏着一个民族和文化的基因密码,能够直接触达听故事的人,故事的代代相传形成群体记忆,而群体记忆是区分不同族群和国家的核心文化基因。故事先天具有传播力,而故事的核心在于有精确指向性的叙事逻辑。

两件事情以并列关系存在,仍然为两件事情。两件事情以因果关系存在,则形成叙事逻辑,这是叙事与叙述的本质区别。重大主题纪录片在主题设立后,需要完成叙事逻辑的编织,以符合基本规则的方式组织事件,使原本零散或者关联不大的事件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利用情节的编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完成叙事功能,并最终完成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描摹与建立。

201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一部系列纪录片《超级工程》,这是一部系统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与国家实力的纪录片。但是,在片中,创作者将视角切入奇迹背后普通中国人的艰辛历程和不断付出,故事之间呈现出凝聚统一的力量,使得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在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部中,展示了五个重大工程项目,分别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舱。这五项工程均为当今中国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和工程建设力量的体现,这些工程的展示有力地打破了“古老而落后”的中国形象,而创作者以紧凑的叙事节奏,抽出工程建设中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建设故事作为主要表达对象,而放弃了对工程建设成果的过度渲染,无疑是尊重叙事逻辑且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例证。

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并非单一由中国建构,而是国外纪录片制作者与国内纪录片制作者“合力”的结果,而这也正是因为纪录片的世界语言属性导致。通观近三年的纪录片可以发现,国外纪录片制作者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正在发生转变:从自然历史人文题材开始转向现实题材。这意味着,国外媒体和观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定,开始发生某种偏转,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大力推进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发行和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国外媒体和受众,正在对“当下的中国”产生兴趣,这无疑是建构国家形象的一个有利因素。

由于中国高速发展成绩斐然,国际纪录片创作者和播出平台开始将视角转向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反映中国发展现状的现实题材国际制作重大主题纪录片开始陆续出现。在第一阶段,在创作者的价值观中,仍然持有对中国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一点在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中已有雏形,这部纪录片在赞扬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的强大从而造成对邻国威胁的担忧。在第二阶段,当中国的创作空间更加开放,国际纪录片创作者的视角开始转向,其典型作品《中国春节》、《中华故事》,聚焦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民俗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国际视角来看,此时的中国最吸引他们的内容仍然是历史和文化,这与上世纪20年代没有本质差别。在第三阶段,国际同行开始着眼于深入理解中国,从探讨“中国是什么”转为探讨“为什么是中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诸如《习近平治国方略:我们这五年》等一批着眼于从中国内部解构中国的纪录片。由此可以看出,国际纪录片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在近十年内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些作品中,仍然传递着西方的价值观,对中国形象有着看似客观实则苛刻的评价逻辑,而中国在纪录片作品中话语权的缺失,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形成。

重大主题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如何传播并影响到国际受众,需要理性地尊重并分析纪录片本身的创作规律和传播规律,一厢情愿地用“自证”方式传播,反而会影响纪录片本身的完成度和统一性,从而失去原本可能被影响的国际观众。

二、中国重大主题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国际化应对策略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重大主题纪录片的制作也发生变化。中国的重大主题纪录片如何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做出自己的应对?根据近年来在世界领域取得了一定影响力的中国重大主题纪录片的主题和形式进行分析,在以下几个方向上,中国重大主题纪录片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更具有国际化和时代感的主题选择:

中国之于世界,已经从当初的在全世界的落后形象逐渐变为世界强国,全球的媒体平台和观众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最早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古建筑、古代人物、神秘的民族与宗教等等内容,逐渐转为当代中国强大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军事发展、文化发展,以及这些领域对全球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野生动物,社会人文也由于更加高科技的拍摄技术和手段、高水平的叙事技术而呈现出相较以往更加吸引人的特征。因此,体现现代中国各方面发展的的主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主题。

(二)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内容结构:

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其是否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受众的重要属性之一。尤其对于重大主题纪录片而言,由于其投资相对巨大,所需要的时间、制作资源也相对巨大,因此,是否能够吸引足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观众群,就成为节目是否能够在不同平台和经营模式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发展态势不仅存在于中国的重大主题纪录片中,其实在国际重大主题纪录片中也已经开始出现。

在今天纪录片与剧的跨界融合不再是纠结于纪录片本体论的话题,纪实剧这一创作理念已经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对于中国重大主题纪录片而言,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意味着针对一部分重大主题纪录片的创作,采取“纪实剧”的表现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剧情本身的无国界特征,也将项目的收视外延扩大到所有对“故事”感兴趣的观众群,而“故事”本身是超越历史、超越国界、超越政治、超越族群的,它具有普适性,而这也意味着,纪实剧能够对收益有所保证,对各国的媒体平台能够给予更大的合作信心。

(三)更具有跨界形式的内容设计:

多年来,纪录片一直处在“窄众”传播的范畴内,收视率不高,观众群体相对小,经营难度大,这一直是世界各国纪录片机构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过去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纪录片制作机构和播出发行机构,都做出了多种尝试。

全球范围内的纪录片制作都需要进行对媒体发展的应对、对观众变化的应对。“窄众”就意味着市场空间的萎缩和社会影响力的弱化,纪录片作为一个独立的视听语言形态,它面对的竞争对手是故事片,而如何在这个角度赢得受众,在保有纪录片“真实”特性的前提下,做出跨界和改变,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此,如何改变纪录片的“窄众”定位,成为纪录片运营中的关键问题。纪录片行业需要横向了解其他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且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源和经验。

举例而言,美国历史频道曾经在2010年成功制作了一个重大主题系列纪录片《建造美国的精英们》,当时采用了一系列的“情景再现”的制作方式,呈现了一个个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和故事,在当年是市场反响和观众口碑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当年备受瞩目的“情景再现”这种用真人出演,再现历史场面的制作形式已经不再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纪实剧”的出现,让整个纪录片都在戏剧性叙事的线索下进行,而为了在原有的成功下再继续抓住更多观众,美国历史频道在2018年制作了《建造美国的精英们之拓荒者》,这无疑是重大主题纪录片的又一力作,展现了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的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节目不仅采用了“纪实剧”的制作方式,还与奥斯卡影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合作,由他亲自担任制片人并且为全片配音。在引入明星之外,美国历史频道还根据这一主题,打造全IP产业链,在游戏、图书、短视频、教育等诸多领域推出品牌产品。

对于美国市场而言,一个讲述美国建国历史的主题显然是重大主题,在这样一个主题下,要保障投入产出,还要保障其社会影响力,就必须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关注,获得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成功。而纪实剧的操作方式,将纪录片带出了舒适圈,走出纪录片“窄众”的定位,这极大程度的拓展了重大主题的商业价值,保证了重大主题纪录片的运营成功和口碑成功。而这一发展思路,无疑可以为中国同类型重大主题纪录片参考和借鉴。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的重大主题纪录片而言,突破纪录片固有的创作思路和理念,打破“纪录片”就是“直接纪录”的桎梏,才能将“窄众”变为“跨界”,才能将传统的纪录片叙事思路转变为戏剧性纪实的叙事思路,才能拓宽观众触达层面,拓重大主题纪录片的发展空间。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