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协同创新”视角下现代服务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分析——以苏州为例

作者:徐维莉来源:《商业观察》日期:2011-08-31人气:3793

现代服务业业态创新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服务功能与模式的再设计,反映了现代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当前,苏州强调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扶持创新型现代服务企业。尤其进入“十三五”之后,苏州市政府更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融合发展,希望以此发挥“双轮驱动”效应,使苏州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主要围绕“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参与主体、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当前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

一、“协同融合”与“集聚创新”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协同融合”反映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形成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业态形式表现为“高品质服务”的渗透与创新发展,具体形式如“现代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融合,也有“文化旅游”、“智能金融管理”等产业内的多方协同。在此过程中,要素聚集是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其次,“集聚创新”是某些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与规模后,为进一步提升产出效益,实现持续创新,拓展产业经营空间,增加经营收益而利用各类资源优势,以聚力、协同创新的形式获得更大的发展。现代服务集聚创新的形成与发展通常存在多方面的推动因素,其中资源要素是其形成的基础,产业内外融合是其必然趋势,而持续创新则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简单来说,集聚创新就是利用产业集聚与群体创新的优势,解决了“单一类型企业很难获得全方面成功”的问题。它通过确立共同的发展目标,以更紧密稳固的联盟形式,形成资源共享、合力创新的现代服务产业链,从而实现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全面提升竞争力。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协同融合”与“产业创新”同时反映了产业融合与资源集聚的过程,他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通过对苏州地区的调研分析显示,“协同融合”与“集聚创新”符合苏州现代服务业业态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业态发展趋势,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

二、助推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业态—“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建设

随着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新的业态形式和创新模式必将不断涌现。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城市的相关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的创新思路。该提议遵循现代服务产业业态的发展规律,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围绕参与主体、影响因素、核心动力、创新方式等关键要素展开设计,是对苏州现代服务业业态发展的更深入研究。

(一)“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的设计思路

生态圈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的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相互作用、自我调节的统一体。生态系统论认为,系统的运作动力不是来自外部或上层力量,而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

随着James Moore(1993)将生态理论引入科技创新和商业领域,越来越多经济管理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经济生态圈的研究。可以预测,随着国内外现代服务产业的不断壮大,其内外竞争将日益加剧,现代服务产业的竞争形式将由“独立-融合”逐步演变为一个个“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的竞争,届时对于“协同创新”和“生态圈建设”的需求将合二为一。

“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以下简称服务产业生态圈)旨在建立一个由多方产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在确立了共同目标之后,通过在产业主体间建立一定的关联,形成资源积聚、协同发展、融合共进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主体设计思路包括几方面:

首先,服务产业生态圈建设是基于产业融合的管理理念,根据产业或服务产品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协同创新、融合共进”的产业革新发展理念,将产业链中的需求方以一定的约束条件集中到一定的环境中,实现产业(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其次,服务产业生态圈的参与形式存在一定的多样性。根据苏州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流通性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此类企业的发展规模还相对有限,且缺少领军类企业,所以多数情况是作为一般参与方。而现代金融、旅游服务等行业由于服务产品的消费方向特殊,往往可以成为“服务产业生态圈”的主要参与方,主导性更强。

第三,服务产业生态圈是建立在领先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基础之上的,以提供高端现代服务产品为核心,这是“服务产业生态圈”与其它生态圈最主要的区别。

第四、服务产业生态圈通过将参与各方以高效、稳固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领军企业)的需求制定服务产品的周期流程,优化供应链环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因此,现代服务企业在其间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联合创新,以保持生态圈内的平衡发展。

此外,关于服务产业生态圈建设可以参考借鉴阿里巴巴集团的成功案例。阿里巴巴集团以电商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不断规范、优化运营系统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规模群体参与其中。在这个系统中,他们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并重视协同创新,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现代服务生态圈。类似的案例还有谷歌、浙大网新等。

(二)“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的基本结构

“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组织互动融合的经济联合体,是由相关产业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协同、融合共进的动态平衡系统。在这个服务产业生态圈中,各参与方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参与社会分工生产,而是以“协作共赢”为目标,在一个“融合、协同、创新、优化”的环境中进行服务产品的设计与销售。当然,服务产业生态圈同时也是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技术和高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基础之上的。它既是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兴业态形式,也是实现现代服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载体。

服务产业生态圈的架构及功能设计需要依据服务类型、产业规模、融合程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设定。其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1  现代服务产业生态圈架构示意图

由结构模型可见,服务产业生态圈的形成与发展一般都是以某些核心成员企业的主营业务为中心,由内而外形成辐射圈。协同参与主体是直接参与现代服务的行业(企业)。因此,现代服务产业作为高技术转化的载体,应充分利用技术服务优势和产业融合创新的契机,掌握核心能力,保持持续发展壮大的态势。

服务产业生态圈不仅是一个生态系统,更是一个产业供应链平台,该平台的用户圈一般包括现代服务企业(分为主要参与者和中介组织)、工业(农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等。服务产业生态圈的创新主体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个方,创新形式可以是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创新、管理系统优化等。政府部门、外部环境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业生态圈的运行状况,“圈”中的各方参与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

服务产业生态圈应依据核心目标建设相应的功能体系。该体系用于维持生态圈的正常运行,一般由一系列的功能模块组成。比如业务处理作业系统、研发创新体系、定制服务体系等。以促进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圈建设应体现科技与创新的灵活性,在其主体功能体系设计中需与普通产业生态圈加以区别,尤其是响应速度、在线服务处理能力、创新应用等方面。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助推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服务业基础之上,将新知识、高技术、新理念综合应用于服务及相关产业的过程。它一方面需要提高现代服务行业自身的技术、技能、科技水平,同时更需要寻求产业间融合发展的契机,将现代服务产业由单纯的“服务提供方”演变为产业链“核心参与者”[[]]。因此,现代服务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产业融合的过程,而“协同创新”不仅是实现“现代服务+”融合发展的有效助力手段,更是维系现代服务创新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就是着眼于有效聚集社会、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优势资源,实现创新要素的交互融合。

(一)“协同融合”模式

“协同融合”模式主要是从产业融合度(横向、纵向)角度去设计的,但它并不是产业之间的简单相加。分析当前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普遍存在着实际发展落后于预期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横向融合”或“纵向融合”不到位。审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大多具备高科技、高知识、(员工)高素质、高效率的特征,而这些特点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才能产生放大效应。因此,现代服务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应仅着眼于当下的需求,还要树立长远的目标,通过参与创建相关产业生态,以“协同融合”的方式加速发展。

具体来讲,“协同融合”模式就是从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通过选择合适的产业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工业、农业,或产业内部结盟的形式打造出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持续创新的产业融合环境。

分析苏州现代服务行业的产品定位,主要包括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电子服务、现代商贸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社会服务等十大类,其中作为新兴发展行业的有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节能环保、养老服务等五类。在苏州推行“协同融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从服务产业内部优化开始,即优化传统服务行业的“内在品质”,全面提升行业智能化、科技化水平,改变服务产品面貌,树立发展目标,对标合作行业(企业),以尽可能缩减产业融合可能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对于新兴服务行业要加强持续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对接支柱性产业或新兴发展产业,推进现代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集聚创新”模式

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新兴科技产业或区域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所谓集聚,就是“在特定区城内,业务上相互关联的众多产业以及相关机构的集合”(Michael E.Porter)。相较之下,苏州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因此,完全依靠产业(企业)自身优势取得经营成功,并实现规模化发展就比较困难了,而集聚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集聚创新”模式,就是将产业集群理念引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并利用集聚效应和资源要素集中的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实现“集聚”与“创新”的双重收益。[[]]其中,资源要素是集聚创新模式的形成基础,它不仅包括地理区域上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对产业格局、技术资源、政策倾向、市场环境等方面的考量。集聚创新效应需要通过一系列聚集、创新要素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按照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于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产业的支持、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等。此外,还有环境中的创新要素。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首先,“集聚创新”模式需要将大量具备共性和互补性特征的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以合作共赢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供应链运行模式,形成行业竞争优势。以“现代服务业+农业”为例,采用“集聚创新”模式就是围绕农业物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物流服务等,以资源最优利用,发挥产业集聚效益的思路,将条件匹配的现代服务业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优化农业产出流程,并将农业生产要素以一定的形式(空间集中、网络集成)汇聚到一起。

其次,“集聚创新”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以现代产业集群形式对相关产业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树立竞争优势。它需要从优化产业链入手,以构建全产业链为路径,融合产业间的技术资源,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跨产(行)业的合作,以平衡产业集群中的弱势要素。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资源需求,审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产业供应链集群,提升运行水平。

另外“集聚创新”模式下,建设高集成度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除了具备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之外,还应发挥出集群供应链在采购、生产、营销、销售、包装、物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协同集聚效应。通常,产业集聚圈内应具有一致的战略目标,规范的作业流程、统一的企业文化、相匹配的运行环境。此方面建设,苏州政府及产业部门已着力加强,如通过树立典型案例推广先进发展模式,加强集群供应链的智能化、数字化流程建设等。

最后对于当前苏州的现代服务产业来说,可以将发展方向锁定在为电子、医药等重点制造产业提供高端配套的科技服务上,也可以定位于特色农业的发展上,引导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产业以协同发展的形式共同参与到重点制造业、农业的集聚融合发展中去,形成高端产业聚集区。该模式的整体发展思路是“先存量优化,后集中发展,‘集聚’与‘创新’兼顾”。

此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的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定位和布局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

(三)“动态”供应链模式

所谓“动态”供应链模式,其实是集聚模式的一种。它是基于完善与优化产业供应链角度,以动态组合的方式在企业、政府、组织机构、科研院所之间建立起一定关联,并以一种较为灵活的方式,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组合。

集聚创新模式下,正常供应链的运行状态是“主要参与企业(组织)在共同核心利益的联系下,能够实现利益与资源共享,创新与发展同步”。但当供应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或参与者出现某种问题时,就会带来运行不畅、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动态”供应链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它是由众多相互关联的现代服务企业集聚在一起,围绕某一特定领域发展起来的,是集聚创新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积聚组合形式,是集聚创新模式的延伸。

随着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产业融合与集聚的程度更加深入,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优势将愈发显现。无论是“协同融合”还是“集聚创新”模式,在实际发展中由于供应链的相对“固化”都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问题。因为一旦供应链中某个环节出现障碍,系统的良性循环就会被打破,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或多或少会存在系统的交叉。因此,“动态”供应链模式为现代服务产业的持续发展开启了新思路。

“动态”供应链模式的核心是在保证产业生态体系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聚合式发展。其建设思路是,依据产业生态系统中供应链相互交叉,资源要素更替的现象,从产业集聚角度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同时推动内外环境的营造,为加快产业整体发展创造条件。以苏州现代服务产业为例,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基地,集聚一批相互关联的服务企业,从而形成了一种网状的集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集聚区内的每一家企业都是“网链”中的一个节点,同时又可以是其它供应链的一部分。该模式表现出的是一种梯形或双头结构,既保留了集聚创新模式的优点,也解决了供应链集合要素灵活性差的问题。


本文来源:《商业观察》https://www.zzqklm.com/w/jg/125.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