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透过基层新闻采写“短板”谈新闻思维——新闻论文

作者:李彦山来源:《新闻研究导刊》日期:2014-10-14人气:881

    新闻采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是新闻报道必须完成的基础环节。一篇新闻文章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采写素材的可行性。但基层的通讯员队伍普遍存在着新闻采写无路可走、无章可寻的“短板”,即使走进新闻地点、走近新闻对象,也时常走马观花,无的放矢,缺乏新闻采访的构思与艺术,所获素材可用无几,而据此撰写出的新闻稿件自然就大打折扣。

    其实,作为一名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要撷取有效的新闻素材,首先必须学会以开拓式的思维思考新闻事件。这种思维或发散、或聚焦、或求异、或联想,不一而足。在此,仅就个人的一点拙见展开思考,以供参考。

一、以发散的思维洞察社会生活,可感受到新闻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基层通讯员中有一种畏难发愁的声音:每天琐事凡凡,哪有新闻可写?可面对每年看涨的新闻宣传指标,他们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东拼西凑”。所述内容无非是一份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工作总结。有的怕漏掉领导的政绩,也会长篇大论一番,可所论所述很难让人感受到新闻的亮点所在,真有“品味鸡肋”之尴尬。

    众所周知,总结讲究的是点点滴滴,全面陈述;新闻讲究的则是攻其一点,透视内涵。而这被攻击的“一点”隐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是人,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呈现社会的特性,就会有人情冷暖、道德法度、信仰追求,就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话题。即使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也不例外。每天繁杂的爱心、帮扶、党建、妇女、计生、青年、技改等工作无时不体现着人们的哲学取向和价值追求……只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学会以发散的思维洞察生活,以发散的思维去发掘、去探究。

    所谓的发散思维,即在思维过程中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通过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新的更多的答案。既需要标新立异,也需要另僻意境。

    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刘盛兰,最初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不过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拾荒人,然而,当周边的人们得知他将毕生拾荒所得无偿资助上百名困难学生读书时,他的形象瞬间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最美女孩刁娜,一位年方二十几岁的妙龄女子,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可她纵身一跃的瞬间却让人们见证了她的伟大,尤其她那“用一条腿换一条命,值!”的思想境界,崇高伟岸;开国将军甘祖昌妻子龚全珍,本可留在城市,却追随丈夫50余年务农……生活中,他们都是平凡人,然而,当新闻人将所采写素材升华到人间大爱、舍身救人、倾心为民后,其感染力、影响力迅速增强。

    众所周知,“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人和事实的报道,最基本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这一定义告诉我们,新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依赖于生活,源出于生活,感悟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发散思维,仔细洞察生活,就一定会捕捉到身边感人至深,震馈心灵,别出心裁,超越常规的新闻亮点。可以说,新闻就在我们身边,新闻无处不在。

二、以聚焦的思维考虑问题,能揭示新闻事件的深刻内涵,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

    聚焦思维即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应用于新闻采写工作中,可有效帮助采写人定位采写内容,确定采写提纲,凸显采写主题。然而,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新闻采写人,很多只满足于道听途说、陈述现象、照本宣科,却很少考虑所采写内容的意义所在、创新所在,所撰写稿件缺乏亮点,缺乏针对性、指导性。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在某村发现一棵树上聚集了上百个鸟窝,连忙将此奇观描写下来,并以《农民王金寿家中一树有上百鸟窝》为题寄到人民日报社。报社有记者看到此文后,顿生好奇,一为这样的奇观惊叹,二为这样的奇观纳闷: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鸟窝?为此,记者顺藤摸瓜来到该农户家,发现户主王金寿特别爱鸟,每有鸟儿落户,他从不惊吓,而是为鸟儿备好食粮,好生伺养,结果引来的更多鸟儿栖息。得知这一情况后,记者顿时感悟,于是赋予鸟以人性,以《“爱鸟迷”痴情爱人,“痴心鸟”至诚爱人---百鸟欢歌齐奔王老汉》为题见报,当年获得全国好新闻二等奖。比较前后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者揭示的是一自然景象,一直观的东西,后者展示的却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保护动物的意义所在。

    其实,新闻采写过程也是一个问题思考的过程,既要考虑新闻事件的本身,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后过程;更要考虑新闻事件的内涵,仔细研究事件发生的深刻背景。早在几年前,《大众日报》曾有一篇《股份农业释放土地产能》的报道,文中所述的招远市西沟村土地不过180余亩,因为管理粗放,每亩年收入不过五六千元。村委想重新规划,可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又让村委犯难。思考再三,村委决定以集体资产为抵押入股成立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水利、机械、电力等设施全部由村集体投入,农民只须以土地为股,自愿加盟。只经营一年,每亩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2000多元。第二年,全村80余户农民全部加盟。故事虽简单,可仔细品味,却是一个土地成功流转的很好范例,而那年,恰恰是全国土地流转问题的攻坚阶段,无疑可为全国土地流转提供借鉴。稿子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关注。

    当然,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自己特定的背景,虽复杂但也并非无序可循,需要我们加以甄别。我们通常可以考虑的有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政策背景、地理背景、气候背景、技术背景等。而每一次背景的思考都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找到了答案,也就揭开了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

三、运用求异的思维,可拓展新闻视野和思路

    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普遍存在一个“惯性思维”的问题,习惯于按常规“出牌”。如某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春耕播种进行中、某医院一年接待病员上万名…所反映事件无非是行业上的常规工作,不能给人以“新”“奇”“异”的感觉。其实,正是这种传统的“惯性思维”,时常将身边富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置入了我们的思维“盲区”。

    新闻界对新闻有这样一种诠释---“狗咬人”不叫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诠释虽有点滑稽却也不无道理,因为“狗咬人”是世人皆知的通理,而“人咬狗”听起来就有点惊世骇俗了,极易激发人们的猎奇心。这一诠释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新闻采写,不仅需要广大新闻人身临其境,更需要学会以求异的思维思考新闻事件,拓展新闻视野。

    所谓求异思维,即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思维。通常不按现成的规范判断事物的是非,不依现成的材料去寻找答案,也不据通俗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是常常对现成的规范、材料和思维结果提出质疑,重新排列组合,力图形成新的观点。新闻采写中,常常表现为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追求多种原因、多种结果、多种形态、多种方法的探析与运用。

    其中多向性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特性,它通常不受点、线、面的限制,既可以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能有效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2004年12月,莱芜一油炉发生爆炸。莱芜《鲁中晨刊》迅速出击,在一版开辟《油炉爆炸追踪》专栏,予以全程关注。记者深入采访,调查真相,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分析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专栏真实、客观、信息量大,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侧向性”通常要求把自己思考的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启示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事件说明中的“类比”、“联想”就属于侧向范畴。全国黄金第一村---招远市九曲蒋家是新农村建设的很好范例。历经十年奋斗的村委一班人在村集体经济收入过亿后意识到:仅富了口袋不行,还得富脑袋。为此,他们迅速将目光转移到农民文明行为、文化素质、道德修行的培养上来,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旧村的整体搬迁进城,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跨越。记者采访时,有意地避开常规“套路”,以记者见闻的形式,力显新闻性,以《“山民”进城当“市民”》为题在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等平面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让人耳目一新。“逆向性”讲究的则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以此激发灵感,获得新启示。“送技术下乡”是一项延续了十几年的政府指令行为,每有媒体报道,社会人总感乏味。可是否有办法将这种指令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呢?2003年《大众日报》的一篇《近百果业专家摆擂进果园》的报道却让人顿感新奇,原来新闻采写中,作者听到了招远市果业总站正对所有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划区承包,并依村民满意度、果品实际增产量及优质果业创收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与评奖树优挂钩。政策既出,所有果业技术员纷纷深入果园,施展技艺。在这里,传统的政府指令变成了果业专家们的自觉行动。对此,作者立即对果业总站及相关果园业主进行采访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先后有20多个地市前往参观取经学习。

    实践证明,新闻采写需要求异思维,它能够帮助采访人打开非常规思路,激发非常规联想,找到非常规答案,提出非常规见解,写出超常规精品力作。是所有新闻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四、纵深的追踪思维可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人的知情欲望

    基层的新闻采写通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普遍缺乏系统的采写规划。对一个事件的报道时常满足于让社会知道,却不无法让社会人知情,难以产生好的舆论效应。究其原因,是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缺乏追踪思维的历练与实践。

    追踪式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朝着纵的方向想问题、做文章,刨根问底,步步深入。几年前,《经济日报》报道共和国建设成就,可谓追踪思维应用的典型范例:先是刊发新华社消息,我国钢产量突破6000万吨,煤产量突破10亿吨,粮食、化肥……;接着记者述评《6000万吨钢意味着什么?》、《10亿吨煤意味着什么?》、《粮食、化肥意味着什么?》;紧接着是比“意味着什么”更深刻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吃、穿、用、注行的变迁,这5篇通讯之后又刊发了《在吃的变迁背后》等5篇同是通讯而内涵更深的报道,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同国家重要建设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追踪思维”可谓联想丰富,牵动人心,堪称大手笔。而从后面的社会反映看,如此的追踪报道、纵深报道振奋国人、激人奋进。

    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的《发生在建国路市场的欺行霸市事件》从浙江饮食个体户金望安在宝鸡建国路市场摊位被砸、人被打伤住院开始,穷追不舍,先将为跟同行抢生意一连打砸了三个市场的欺行霸市者公开曝光;接着是《欺行霸市者的“保护煞”,原来是某些公安、工商人员在为其“保驾护航”》;再接下来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对欺行霸市事件的根源深挖细究;紧接着播发了公安、工商部门打击、查处的消息;随后编发了公安、工商部门打击、查处的消息;随后编发了评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可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欺行霸市者以电台侵犯名誉权为由,将新闻采访人推向了法庭的被告席,经一审到二审,历时两年,以采访人胜诉告终,随后又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舆论监督》的论文发表,新华社还为此发了通稿,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实践证明,新闻采写离不开追踪思维,纵深的追踪思维能够开拓采访视野,放大舆论效应。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