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我国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新闻论文

作者:刘超来源:《视听》日期:2015-01-19人气:1780

灾难永远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带给个人与社会是惨痛的伤害和巨大的影响。我国地域面积大,南北跨度大,因而也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洪涝、干旱、矿难、交通事故等灾难性事件频发,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也经常出现在媒体中。然而,由于传统观念以及现实制度的规约,我国主流大众媒体在灾难新闻传播上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

一、灾难和灾难新闻以及人文关怀的概念

社会学家S·Fritz曾指出:“灾难是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或该社会的某一自足(self-sufficient)区域造成严重损坏,招致人员及物质损失,以致社会结构瓦解,无法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①

灾难新闻,是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灾害斗争为题材的新闻题材。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始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它反对野蛮、愚昧的世界观,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核心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

在本人看来,人文关怀应当体现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记者不仅仅要反映灾难事件本身,更应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宣扬人在面对灾难时自身所折射出的真善美。

二、我国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某些重大灾难事故成为报道禁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一段时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和多报喜不报忧的模式,灾难成了新闻报道的“禁区”。例如1954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的报道工作,新华通讯社中南总分社制定了几项原则:“一、报道灾难,不要盖过生产。二、着重报道积极同灾难斗争,战胜灾难,夺取丰收。三、报道范围暂时固定在几个可以确保的重点和某些受灾较轻、很快可以恢复生产的地区。四、不作全面综合报道,不讲具体灾情。”②

(二)灾难报道把政府当做宣传其形象的工具

受宣传观念的影响,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变成了领导在现场的展示其沉着冷静抗灾救灾的工具。我国新闻学者王中针对此现象作出总结: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③在这一错误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灾难新闻传播模式背将重点放在党和政府如何反应迅速,一味地渲染党政领导形式的抢险抗灾行为。可想而知,这样的新闻很难令广大群众喜欢,甚至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三)报道人物形象模式化

有些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中思维受局限,说到受难者就是坚强勇敢,不怕艰苦,克服苦难;说到救灾者就是敢于牺牲,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类似的报道缺乏深度,缺乏对人们的痛苦处境的同情,观众看多了类似的报道,必然会觉得想喝了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更无法唤起大家对于灾难的同情和悲悯。还容易掩盖与淡化灾难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意义和警示作用,让人反感。

(四)对待灾难态度冷淡

灾难发生后,部分媒体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常用一句“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草草带过,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还有些媒体面对灾难只充当一个信息告知的角色,采用白描手法,大量使用没有多少感情色彩的中性词,用客观冷静的词汇,向受众叙述灾难中的凄惨景象。

(五)为追逐经济利益把血腥当做卖点

在市场经济下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冲击中,一些媒体片面的追逐经济利益,将灾难现场惨绝人寰的场景用触目惊心的照片、耸人听闻的标题组合起来,大力炒作,给受众营造出血腥、惨烈的景象。比如某纸媒对包头空难的场景作了以下描述:“……靠北边的水面上,漂浮着许多机身的残骸,以南的水面上隐隐约约地看到极具尸体在漂浮……地上散落着一些纸张,有鲜红的血滴落在路面上……”媒体这种行为是漠视生命,是对生命和尊严的亵渎。 “从长期来看,这些细节描写与恐怖图片会通过积累的方式逐渐破坏受众的正面认知结构,在社会上形成看客心理,破坏社会整体的、健康的心理结构。”④

(六)报道内容的娱乐化和低俗化

我国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的时候还存在内容娱乐化、低俗化的问题,媒体用娱乐的对灾难新闻进行包装,加强了灾难事件的悬念和煽情,把灾难当做娱乐受众的事件。比如在2004年9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报道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时候,竟然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信息,让观众对人质死亡人数进行“有奖竞猜”。广大观众难以相信这一举动居然是央视这样一个有巨大影响力媒体所做出来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伤害受难者和亲属的感情,也伤害到了全国人民的感情,大大降低自身影响力,甚至还影响到了国家在全球范围的的形象和公信力。

三、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该体现人文关怀

本人认为,人文主义不仅听停留在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内容上,而应该贯穿灾难性事件的始终,从记者最初的采访到新闻报道,以及后续的追踪报道和对灾难的反思报道,都应该体现出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

(一)在采访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1.对人物的采访要避免二次伤害

灾难出现后,受灾群众真正处在痛失亲人、家庭破碎、流离失所的悲痛中,在对受难者及其家属采访时,记者首先要做的是安抚他们的情绪,在其情绪稳定时采访活动也能比较顺利地进行,若被采访者的情绪依然激动,应当及时中止采访另想办法获得信息。其次在采访时应当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避免对遇难者及其亲属造成刺激。

2.媒体在现场不能妨碍到救援工作

媒体要充分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这是媒体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质。⑤灾难尤其是重大灾难或事故发生以后,没有任何事情比生命更重要。媒体宁愿舍弃头条舍弃独家新闻,也应该让出一条抢救生命的通道。在现代社会,“一个不能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媒体是一个缺少人道主义精神的媒体,是一个缺少最起码的人类良知的媒体,在受众眼里就只能是一个冷酷的传播机器。”⑥

(二)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1.重视对灾难事件本身的报道

新闻媒体的人文主义关怀应当把关注灾难事件放在首位,灾难一旦发生,媒体不仅要及时跟进采访报道,而且要“铁肩担道义”,让广大受众全面客观的了解事实真相,给予肇事者以严厉的批评,给予遇难者以深深的哀悼,给予幸存者及受难者家属以诚挚的抚慰。

2.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要求

面对灾难,媒体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应该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及时、客观、真实地把灾难事实公之于众,这不仅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而且,站在信息传播的角度,灾难最容易引发流言的传播,对社会和谐稳定会造成一定的的破坏和影响,2003年“非典”病毒蔓延全国时,各种关于“非典”流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3.尊重个人隐私

媒体在兼顾受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好受众的隐私权,这是判断媒体是否有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标准。记者心里应该清楚,你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刚刚经受过灾难折磨的遇难者或是痛失亲人的家属,他们当下最需要的是抚慰和关怀,而不是成为新闻的主角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媒体不能把他们的个人隐私作为煽情性新闻公之于众。

4.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那些获得成功的、社会反响好的灾难新闻往往都是通过揭示灾难中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悲苦所作出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在伊拉克战事直播报道中曾有一个令人揪心的片头:一个三四岁的伊拉克小男孩在美英轰炸中受伤,头上缠着厚厚的绷带,正在放声大哭,充满泪水的眼睛里,流露出无助、恐惧和痛楚的表情。⑦

在最近云南鲁甸县地震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不能忘记那一座座倒塌房屋,这次地震灾害中,新闻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延续了汶川地震的报道模式,让人们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遭遇:无助、恐惧、呻吟、受创与毁灭,深深的打动了受众,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是媒体人文关怀理念的又一体现。

5.弘扬灾难中的人的真善美

人文关怀精神要求灾难新闻报道不能仅限于直面悲剧,而应该直面人生,以透彻的目光面对人类自己,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进一步发掘灾难中蕴含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去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批判卑琐、残酷和冷漠⑧。

6.远离血腥渲染

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为了追求新闻的全面性与真实性,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涉及到与死亡、血腥、痛苦等等有关的文字与图片信息,但灾难新闻并非感官上刺激和灾情展览,它应该具有审美内涵和人文品格,用来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

(三)在反思性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反思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思考与总结,它需要我们怀着理性思维与正视自己的勇气,发现并承认自己的过失与缺陷,以避免在以后的道路中重蹈覆辙。在“5·12”地震黄金救援时间过后,大部分媒体开始自我反思,分析地震的原因,分析在地震救援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市政建设、建筑质量到灾后重建以及对灾民的心理救助等问题。

结论

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是对人的精神抚慰和对生命的尊重,给人以活下去的希望。媒体在考虑新闻价值的同时,必须使报道体现人文关怀,为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多一些带有浓厚人性关怀的新闻报道,做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正如《南方周末》所提出的口号一样,“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注释

① 臧国仁,钟蔚文.灾难事件与媒体报导:相关研究简述.新闻学研究,2000(62)-143

② 戴邦.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233

③ 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367

④ 郭小平.要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新闻爱好者,2002(9)-10

⑤ 谭诚训.社会道德底线与媒体的道德责任.当代传播,2007(1)-33

⑥ 谭诚训.社会道德底线与媒体的道德责任.当代传播,2007(1)-34

⑦ 沈正赋.灾难性事件报道方法论初探.新闻战线,2003(9)-27

⑧ 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声屏世界,2004(3)-16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