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教育论文

作者:安顺学院特教系—李勇、李镇译来源:原创日期:2012-01-08人气:1466

摘要: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富有,人类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力量更自信,各种高新技术将人类推向一个光明崭新的未来,但同时今天的世界面临的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和紧迫。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道德的理念蕴涵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当代价值运用到对受教育者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中去,探究如何开展对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价值取向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现今社会,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正如胡惊涛总书记的提法,生态文明观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政治问题、 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回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人类文明观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实现的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在最初的原始文明阶段, 人类对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基本上没有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由于只能靠自然的恩赐而生存,人类对大自然的力量有无限的敬畏和崇拜心理, 认为自然的秩序来自于超自然力量的安排和支配,人们盲目地依赖、受制于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和庇护。这个时代的文明观,其实质是“自然中心主义” 的文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劳动中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掌握了相当的自然知识, 特别是畜牧业、种植业和新劳动技术工具的发明,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人们不再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的生活资料,而是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尽管在这阶段人类渐渐增强了对自然有意识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不再做一味顺从于自然的奴隶,但人类在农业文明阶段对自然支配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

随着人类逐步跨入革命性的工业文明阶段, 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人类在开发、 利用、 改造和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这也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类对自然不再怀着一颗敬畏和感恩的心, 而是以自然界的征服者、主宰者和统治者自居, 把人类置于绝对的 “万物之王”的中心地位,久而久之在人类的观念深处形成了“ 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观念,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人类为所欲为、我行我素,无视自然的价值,把自然当做可以无尽竭取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弃物的垃圾箱。然而正是由于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人们不得不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并逐渐领悟到亟需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引导人类走出“文明的自毁”,走出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争论就如同旅行者在歧路前的吵闹让人无所适从。但是近十年以来,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摆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捷径,它看起来坦荡便捷且带来无尽的财富,却也割断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秩序,不断凸显出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与抗衡,使人类成为亡命狂奔之徒。另一条路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培养人们的环境伦理和道德,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抛弃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面对选择,尽管人类有着非凡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但收拾20世纪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并非易事。不过,也许人类的希望并非被窒息在盒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认为,人类的希望在20世纪的遗产中依稀可见,那就是“全球公民”的诞生。“全球公民”应具有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全球思考,当地行动”的能力,是“合格而负责任的公民”——培养专业的“全球公民”,毋庸置疑教育将位于核心的地位。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蕴含

我国自古就有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建设和贡献。例如庄子提到“ 生之育,生而不有,为而不悖,长而不宰”的尊重万物生命的思想;孟子 “ 数罟不人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的造福后代思想;《 吕氏春秋》中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反对种群灭绝思想等。中国的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和生态道德教育也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儒、道、佛中都有充分的表达与论证,儒家以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为说,道家以“天地与我并生,二万物与我为一”为宗,佛家以“法界缘起”、“依正不二”为旨,都是把天地万物与人类看做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将自然界看作人类起源、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人尚且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为何衣帽光鲜、意识超前的现代人却不能做到将自然与人类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状态,而肆意地破坏这种统一和平衡。尽管人类强调保护环境已经几十年了,可是为什么环境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的治理和改善,他们之所以仍要一意孤行的破坏环境除了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趋势和绥靖的法律法规可供逃避责任外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约束。如果人类的道德约束影响力度能够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样快的话那么环境保护的概念早在工业革命时就会被提出了,如果人类能一直遵守道德约束的话那么今天的环境也不至于如此恶劣。
这正是由于生态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人类无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单纯地认为竭取自然资源为人类所用就能为自己谋利,殊不知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已丧失了生态道德意识,蔑视未来人的生存权利,无法践行自己的生态道德义务。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唯有严谨的道德约束才能控制其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环境保护,否则不论如何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技术都有可能沦为生态失衡和地球毁灭的帮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周谷平教授和朱绍英认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而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将生态伦理纳入学校德育,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子领域, 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 培养人们对于生态发展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而进行的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之前必须对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有—个清晰的认识。  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生态道德的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生态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并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从内容上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生态道德意识教育、 生态道德知识教育、 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这四环节相辅相成、相互递进,把成为理性生态人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从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给自然以道德上的尊重与关爱,正是基于对当今人类利益的科学分析。  

三、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生态德育”的内容比重不足

由于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得到社会及学校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无论是从内容、形式上还是取得的实质效果上,都存在着相对“表层化” 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多途径、 多层面的借鉴和创新来开拓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前景。生态道德能否被人们承认和接受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水平和阶段,而这种道德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和范围,又取决于它的传播程度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在德育教学中扩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目前仅仅基于高校的课程安排,而现实状况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现成的师资力量和独立的教材对生态道德问题进行系统的教学。这就使学生无法再课堂上直接地汲取生态知识,利用社会的影响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空白进行填补的作用微乎甚微。

(二)生态道德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

如今,尽管有许多学校已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立、环保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等各种形式传授生态和环保知识,同时学校注重校园的绿色环境和绿色文化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接受绿色环保教育的氛围。并通过组织学生野外实地参观考察及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日子里参加校内外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等方式开展环境教育。但从许多开展环境教育的学校情况看,他们的教育方式大多都集中在较为单一的环境危机教育和环境知识教育中。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但是理论必须通过实践去支持去实现。无论缺乏哪一方面,都会因为缺乏系统性而零散,根本不可能长久地发展下去,更不可能取得多大成就。加强生态德育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和理论知识让学生们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从而系统、全面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进行。

(三)生态道德教育思路缺乏远瞻性与人文关怀

从上世纪中期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目标逐步从环境保护转向控制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生态问题的政治、文化、经济、 伦理等综合性因素。我国目前的生态道德教育水平还比较低,教育者的目光大多仍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外部层面,即只是单方面地关照人类与其生态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 忽视灌输生态道德观,缺乏感召力,与人们内心道德世界和日常实际相脱离。这种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的方式,目光短浅地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简单的转换成毫无生命质感的经济数据,将人变成机器,将幸福、道德等同于经济指标,是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我们既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作用,更要有正确的哲学、伦理学的视角。如今,人们对技术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对技术的应用及其后果做批判性的评估,其目的并不是要骂倒技术、取消技术、抛弃技术;恰恰相反,这样做还是为了还技术以本来的面目,消除人们对它的盲目性,把技术的发展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改善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

四、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一)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 扩大生态道德教育的群体

一直以来,人们普通观念下的教育只限于学生群体。而对于生态道德的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位公民的身上。但正对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群体,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过“因材施教”使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可以增强生态危机感。最便捷也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身边的小案例去教授其树立生态道德意识,例如在一些偏远、经济薄弱的农村,人们的环境意识相对单薄,认为吃几只鸟,杀几只青蛙,吃些野味并没有生命,反而认为吃野生动物有营养对孩子身体有好处。然而儿童正处于不能独立辨别是非美丑、道德认识还不够稳定的阶段,心理学上认为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由于儿童认识发展跟不上,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这时候就需要学校老师和社会的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在观察大自然的现象的同时传授相关的生态知识,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参加植树护绿,爱鸟护鸟的活动,开展生态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

(二)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生命教育课题,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终身性

在从少年儿童阶段就开始普及生态知识的某些发达国家,其环境质量明显要高于我国。可他们的公众对环境的评价却很低,他们对身边环境表现出强烈的忧虑。而在我国又有着强烈反差的现象,环境的实际状况已经岌岌可危,但公众的评价却很好,忧虑也较轻。我国大多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弱,这一事实说明,缺乏环境知识与生态科学的知识,公众就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产生足够的认识,没有忧虑感,也没有心灵的震撼,对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生态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每个公民的一生当中,实质上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教育是浅层次的,对公民的环境道德教育才是最根本的,用受益一生的正确生态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凝聚每一个公民的力量,建设生态型社会指日可待。

(三)构建完善的“生态德育”模式,采取开放式的社会实践教学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动员全社会的民众来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 目标包含了参与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为使生态道德教育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应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一齐入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生态社区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实践、现实参与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深恶痛绝,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必修课、实验课或者活动课等多种课程体系,还可通过选修、讲座、专题报告等方式,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掌握基本生态常识,逐步树立生态道德观最终达到全方位的生态道德教育目的。生态道育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情理交融,方能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自觉行动。在社会教育中,有关部门要利用一切渠道,在最贴近广大群众的社区中建立生态保护基地,进行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开展各类亲民的项目,如在植树节、爱鸟日、环境日等开展教育活动,让成年人通过言传身教影响未成年人,让家庭式教育运用于生态文明意识传播中,从而推动生态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芳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9(5);

[2]杨立新 郭珉媛 张新字 :“ 论生态道德教育”[J],《  环渤海经济睬望》 ;

[3] 王淑军:“生态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话题 ”人民网2002年03月04日 07:02份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