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由《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作者:陈维来源:《芒种》日期:2015-08-22人气:3891

余华作为国内文坛上的翘楚,其小说前期大多以冷峻的叙事方式呈现,而长篇小说《活着》成为他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这篇小说往往被认为标志着余华从先锋立场回到现实主义立场。《活着》的故事架构以主人公徐福贵一生曲折的命运展开。小说在出版后取得了巨大成功,究其原因,可归为 “因中国之情,立小说之体;即小说之体,成畅销之势”。

在小说《活着》中,余华以看似波澜不惊的笔墨,完成了对生命意识的深追问。生命意识,即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本能的生存、死亡意识。余华以小说内容架构的不断延伸,展现了他对生命哲学的独特解读: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可以说,余华笔下的福贵所展现的生命价值观,正是余华自己心中所拥有的生命意识。本文从小说主人公经历生、苦难与死所体现出的态度这三个角度,来描绘余华的生命意识。

一、“生”之不易——活着

《活着》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史诗。福贵本是地主家衣食无忧的阔少爷,他生活糜烂且嗜赌成性,最终在赌场高人龙二设的局中输光所有家业。处于穷困潦倒之中他为病重的老母前去就医,不料半路惹了国民党被抓去成为了壮丁。随后被共产党俘虏,捡了一条性命的他回到家乡,才知道母亲已经病逝,只剩下含辛茹苦养家糊口的妻子家珍和失语的女儿凤霞。可他未曾想到的是,更大的磨难还在后面。家珍被诊断为软骨病,儿子有庆在一次医疗事故中死去,好不容易找到婆家的凤霞也因难产死去,之后他的搬运工女婿同样在工作时被水泥板夹死。处于极度贫困的福贵唯一的亲人,他的外孙苦根吃豆子不幸噎死,最后,他只能与一条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主人公福贵可谓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从文章中的“那时候我们家境还没有败落,我们徐家有一百多亩地,从这里一直到那边工厂的烟囱,都是我家的。”可见一斑。无奈命运弄人,一场豪赌葬送了福贵原本美好的生活,开始了他在人世间无比艰辛的生存,其“生”之不易主要表现在其落魄求生与战场求生的经历。落差源于对比,这句话套用在小说主人公徐福贵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从年少时的无往不利到后来的一无所有,福贵在输掉全部家产后开始了其落魄的余生。小说中原本锦衣玉食的他不得不强迫其父变卖所有家产,只留下一座破烂的茅屋。随后老丈人忿忿而来,将家珍接走。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了这种巨大的落差,多数人是难以承受的,而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却一改之前的阔少爷做派,坦然接受了生活对他所开的玩笑。他先是厚着脸皮找到使它陷入此种困境的龙二要了五亩地,“从那以后,我是再没穿过绸衣了,我穿的粗布衣服是我娘亲手织的布,刚穿上那阵子觉得不自在,身上的肉被磨来磨去,日子一久也就舒坦了。”福贵拿起了锄头,将他落魄的生活耕在了田地里,通过自力更生得使全家渡于残日。面对如此落魄不堪的人生,主人公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始终坚信活着的价值就是活着,找到了其人生的支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战场求生的情节也体现了主人公面对人生的艰辛,坚守“活着”的态度。在阴差阳错中,福贵毫无意识的成为了国民党的壮丁,卷入了著名的国共内战中。生命中最大的艰辛恐怕就是死亡的威胁,而在战场中,死亡是随处可见的。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余华笔下的福贵经历了枪林弹雨与食不果腹,福贵却始终没忘记对活着的渴望。在被包围之际,福贵想到了逃亡;在食品匮乏之际,福贵勇于争粮。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与战场上的遍处可寻的亡尸和恶劣的环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将福贵活着的信念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直到主人被俘虏之际,他依然跌跌撞撞、小心翼翼的探寻是否有求生的机会,那一句“我要回家”,将福贵的的求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

二、“苦难”之磨砺——忍耐

在《活着》中,余华以其特有的娓娓道来和看似泰然自若的叙事方式想观众展示出有其鲜明特色的苦难。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同时也是对主人公最大磨砺的考验就是大跃进中的穷困之苦与晚年生活的孤独之苦了。这两种不一样的苦痛令人对主人公的悲惨境遇哀叹不已,也引出了福贵战胜它的法宝——忍耐。告诉人们,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在苦难与威胁中爱首挺胸,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力量。

大跃进可以说是每个中国人记忆中的中最不愿触碰的部分,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悲剧,余华正是将主人公置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描写福贵在苦难中的忍耐,完成了余华对人类本身生存的悲剧与宿命的探索与超越。“家里五亩田归了人民公社”、“谁知没多少日子,连家里的锅都归了人民公社”五亩地与铁锅的失去预示着大跃进时期的开始,刚刚得以维持生计的福贵未曾料想,食不果腹的日子又要到来了,而且要比上次更猛烈些。一开始,福贵一家还在公共食堂吃了饱饭,之后情况急转直下,村里的生活一落千丈,队长不得不关闭了食堂。失去了经济来源的福贵所要面对地是满足人类最基本需求的匮乏——食物。食堂把剩下的粮食分到各家,福贵家的粮食满打满算只够吃三天的,而稻子要过一个月才有收成。在如此困苦的局面下,福贵没有对饥饿撕心裂肺的哀叫,也没有含恨报复社会,更没有对人生做出妥协,相反他忍受了命运给予他的磨难与困苦,化为更加努力的耕种,通过一碗碗越熬越稀的白粥与丈人从牙缝中生下来的一小袋余粮,带领全家活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其次,福贵的晚年生活中的孤独之苦也凸显了福贵在苦难中的忍耐精神。《活着》小说整片充斥了福贵身边人的一一离去,随着福贵亲人渐渐的逝去,回过头来,发现唯一还活着的就剩下了孤苦伶仃的他。任何人都无法想象如此的人生经历,更无法想象其中的孤独与寂寞,出人意料的是,福贵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悲痛,只是默默深受着这命运的捉弄,以老牛相依为命。“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开始说像,我嘿嘿笑,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他如那老牛一样继续着生命的本源,在一次次泪水的洗刷中,福贵始终秉持着他独有的生命哲学:如果生命这样安排,那么就继续忍耐下去吧。

三、“死”之悲痛——正视

可以说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事莫过于亲友的力离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能体现个体的生命价值观的就是他面对死亡的态度。最使福贵感到悲痛也是最能展现其死亡的态度莫过于当他失去父亲和妻子的时候。作者通过福贵所展现的生命价值观,即面对死亡的态度——正视,告诉了人们生命概念的核心内涵。

福贵的父亲可以说是被福贵的豪赌成性害死的。父亲失去了家产的悲痛与一次意外导致的悲剧使福贵内疚不已。“我脑袋嗡的一下,拼命往村口跑,跑到粪缸前时我爹已经断气了,我又推又喊,我爹就是不理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站起来往回看,看到我娘扭着小脚又哭又喊地跑来,家珍抱着凤霞跟在后面。”没有埋怨他老娘的与懂事孝顺的妻子使福贵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他并没有绝望,反而激励了自己要好好耕田,要改过自新。他正视了父亲的死亡,相信会用自己的勤劳带领一家老小走出难关,将自责变为自强,化悲愤为无穷的力量,面对生死,福贵展示出人类生存的坚强。

此外,相依为命的妻子家珍的逝去,对福贵的打击可谓更大。在其放荡不羁时,家珍苦口婆心的劝说;在其穷困潦倒时,家珍对他不离不弃。这一对夫妇在苦难中加深了对彼此的爱,如果家珍身体无恙,本可以成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可偏偏在姑娘凤霞不幸去世,福贵只有家珍可依靠时,家珍也去了阴间与女儿作伴。福贵同时失去了他的爱与依靠,仿佛身体被抽空,人生逝去了意义。没成想福贵却挺了过来,坦然接受了这不可改变的残酷现实,把对妻子的爱播撒在孙子苦根的身上。这告诉我们,人有时不得不面对死亡,不可能改变现状,摆脱客观事实,因此要勇于正视其存在并咬着牙继续生命。

由此,埋在余华笔下的福贵面对曲折人生、苦难的经历、亲人的离去时,所展现的态度下的其对生命意识的探讨与领会,其实已经显而易见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实际上就的对于生命的态度,在其眼中生命本身最大的目的与意义就是活着,别无其他。告诉人们,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人生逆境中跨越,在人生昏暗时期寻找 光明。同时,余华执着于现实世界的创作风格,也使读者感触到了所谓一个作家的“良心”, 正如余华所说:“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