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苔丝与祥林嫂之异曲同工-人物审美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梅桂能来源:原创日期:2012-01-24人气:2193

摘要:虽然苔丝与祥林嫂这两个主人公的出处以及性格特征完全不同,但她们却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本文从作者的写作特征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来探究这两个主人公的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苔丝;祥林嫂;异曲同工

On the Resemblance between Xianglinsao and Tess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wo heroines Tess and Xianglinsao from quite different origins and sources and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reflect something in common.

Key words Tess; xianglinsao; something in common 

一部作品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英国的托马斯·哈代(1840-1928)和中国的鲁迅(1881-1936)是二十世纪初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沿袭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辟了道路。毛泽东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苔丝与祥林嫂分别是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鲁迅的代表作《祝福》的主人公。两个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都具有善良、诚实、质朴的劳动人民本色,都有坚韧、忍耐、吃苦的性格内涵,两个都是悲剧性人物,都被作者用来反映她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的腐朽本质,等等。两位主人公都取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了如指掌,通过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描写,深刻揭露当代社会的丑恶现象。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后来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鲁迅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祥林嫂这样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她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人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托马斯·哈代出生于多尔塞特郡的博克汉普顿一个小村中,父亲是石匠, 1856年哈代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来在家乡的小村中当了好几年的建筑绘图员。所以他对农村劳动人民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德伯家的苔丝》是以他的故乡,英国南海岸的多尔塞特为背景的。

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勤劳善良的乡村妇女在家庭困境与社会习俗的双压之下一步步被推进火坑并遭人奸污而最终走向毁灭的。

两部作品写作风格不同,但同样具有艺术魅力。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在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

    婆婆索她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办“祝福”了,这生动的表现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于是她被赶出鲁四老爷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为期不远了。于是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已经不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了。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别样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麻木迟钝,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就见微知著,从她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了旧制度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劳动妇女,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哈代的小说情节曲折复杂,布局严谨缜密。他借助戏剧艺术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层层剥开造成人生悲剧的各种因素,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她纯洁、勇敢,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苔丝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干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赖。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而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牧师劝告他:德伯家已经没落,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但是却在犹豫中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亚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虚荣的德伯执意要女儿去亚历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一户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高洁的苔丝本不愿意却认亲,却因心有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结果在德伯家惨遭不幸,从此开始了她悲壮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此厄运,她本来是要远走高飞的,却在落难后才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安吉尔。两人一见钟情,苔丝也尝试过拒绝,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人终于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谈婚论嫁的地步。苔丝无奈之余,婚前怀着负罪感给安吉尔写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尔的原谅,但是无独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尔没有看到,这又开始了她的另一个大灾难:安吉尔远走他乡。苔丝从此贫困交加,再加上父亲的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这个长女身上,在混乱和无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亚力克身边。当了她的情妇。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安吉尔又回来了,并且是带了忏悔的心情回来的,他希望能得到苔丝的谅解,却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妇。而苔丝此时悔恨交加,认为一切的恶果都是亚历克所为,在愤恨中把他杀死,但是自己也没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绞刑架。

苔丝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苔丝是个温柔而善良的姑娘,她举止优雅,纯洁无暇,多愁善感,儿女情长。思想境界高尚,努力追求幸福。洪水期间,安吉尔抱她过河时,她说“我不是很沉,对吗?”“跟玛丽安比,你轻如薄纱。你是太阳下翻滚的热浪。”“这听起来可真美。如果你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就太好了。”非常直率而坚定地表达地的爱。安吉尔诚恳地向她求爱时,她一方面由于过去与亚蕾的事,觉得过意不去,但也毫不含糊地说“除你之外,我不愿意做任何其他人的妻子。”要抛弃她,离她而去时,她还斩钉截铁地说“…我爱你,…向我吻别吧!”哈代的现实主义里掺杂着相当浓郁的浪漫主义成分,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意蕴深邃了。(常耀信, 2007:151)

性格不同,但具有相同的艺术效果。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她是被封建礼教压榨出来的温顺羔羊。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被迫成亲拜堂时,坚决不从,一头撞在香案上,不省人事。这种反抗正是由于她的安分守己,由于她“一女不嫁二夫。”被嫁到贺家后,尤其是有了“啊毛”后,她就安身立命了。鲁四夫人答应让她做帮工,也只是因为她“手脚粗壮,模样也还老实。”后来祥林嫂被抢走之后,鲁四夫人还舍不得祥林嫂离开,因为她“手脚勤快比男人强,……不讲话,尽做事。”贺老六死了,阿毛又被狼吃掉之后,鲁四夫人再次用她的理由是她“做事又快又不爱讲话,一个顶两个。”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倾其所有捐了门槛后,鲁家仍然不许她碰祭祀的东西。“为什么连菩萨也不能救我?”最后,她沿街乞讨,“人死了,到底有没有魂灵?”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或许正是太安分才使她遭遇到如此悲惨的命运。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苔丝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公然对牧师说“我不喜欢你,也不喜欢上帝。”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哈代通过对女主人公苔丝短促一生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展现了一场人间悲剧,以此对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上层建筑发起了一场公开挑战。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妇女人物。她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她对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敢于反抗;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道德对她自身的束缚。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苔丝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当她受到世俗舆论和传统的道德迫害时,认为自己就是有罪,她总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在注意着她,于是她连头也不敢抬。正是这种自我束缚的意识把苔丝自己束缚了起来,她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下层劳苦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

参考文献

1.张谷若. 德伯家的苔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6.

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7.

3.常耀信.英国文学大花园[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3.

4.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2.

5.鲁迅. 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2.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 Wordsworth Edition Ltd,1992,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