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帕赫贝尔钢琴曲创作中的文学性探讨

作者:吴大鹏来源:《芒种》日期:2015-10-11人气:1501

一、帕赫贝尔及其经典钢琴曲

约翰.帕赫贝尔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一个小城镇纽伦堡。帕赫贝尔天资聪颖,在音乐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他在音乐方面的突出成就对德国甚至整个西欧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力。小时候的帕赫贝尔先是跟着音乐家海因里希·施威默学习管风琴,后来有跟着克尔学习乐曲创作。后来他担任埃森纳赫宫廷乐师,时年23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其卓越的音乐才华与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挖掘。同样也是在此,他有幸认识了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父亲并迅速成为了整个巴赫家族的亲密友人。他重返故乡的时候已经42岁了,之后就一直在家乡生活,从事音乐创作与研究活动,一生多坎坷,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充满传奇色彩,于1706年逝世,享年53岁。帕赫的在音乐领域最为突出的贡献并不是钢琴曲,而是管风琴教学与创作,同时他也是西方管风琴德国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然而他在钢琴曲创作与教学中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经典作品《D大调卡农》(以下称《卡农》)到目前为止仍是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套教材。音乐创作方面自成一体,自然而又充满自由,全然不受其他音乐创作者的影响,但他却影响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家,例如,他的好友巴赫。《卡农》为帕赫贝尔闲情逸致之作,不属于宫廷乐,意在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及单纯朴实的一种人性之美,也正因如此,才得以经得起时间的洗涤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仍被世人关注、弹奏。《卡农》就像帕赫贝尔的标签一样,无《卡农》则无帕赫贝尔,这种说法没有丝毫夸张。

二、文艺复兴时期帕赫贝尔钢琴曲创作中的文学情感

他的创作思想与他所生存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帕赫贝尔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那个处处反对神权、极力倡导人的主导地位的年代,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音乐都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思想自由的迫切情感。帕赫贝尔在创作钢琴曲《卡农》时,抒发的就是一种思乡之情,曲调柔和,曲风淡雅,整个歌曲听起来让人觉得如春风拂面般温暖,每一个音符都无不释放着创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以及离家在外的满腹愁绪。在时间的长河中,宫廷乐渐渐不能够满足人们对自我以及音乐艺术的追求与欣赏,古典音乐逐渐淹没在不断兴起的流行音乐中,正如当时的古典主义文学,能够流传至今的已是经典。帕赫贝尔担任宫廷音乐师时创作的教会音乐同样难逃此劫,而他的悠闲之作《卡门》不仅没有跟随其他古典音乐一起没落,并且随这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人关注。钢琴曲《卡农》作为一种曲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旋律简单但表达的情感却十分深刻。乐曲的旋律悠扬婉转,甜蜜中带着伤悲,仿佛在讲述一段凄美而又壮烈的爱情故事,感情自然流露,使得人们在陶醉的同时备受感染,面对现实的压力能够保持一颗顽强而又乐观的心态。乐曲使用了纯模仿的创作思想,钢琴演奏时按照先后顺序将不同的声部至于相同或不同的高音位置。这样一来,第一个声部为主句,紧接着按照先后顺序逐渐进入其他声部。由于演奏中乐曲的调子与器具一直相伴,这种情况被称为应答句,乐句的末句单独为一结,应句与答句间不断融合、交叉,如同一对缠绵的恋人在演绎一段柔肠百转的其情故事,与文学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情感思路如出一辙。由于钢琴曲的优美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爱情故事一样,都能够给听众或读者留足想象空间,因此才会让人听后或读后念念不忘。不仅如此,在情感表达方面,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去刺激人们的听觉,它所诠释的凄美爱情给人的感觉比文学更加深刻。另外,由于帕赫贝尔传奇般的自身经历与际遇,更加为其音乐情感蒙上了一股神秘性,给听众无限遐想。和文学作品一样,音乐创作的成功在于它为人们带来的想象空间,就好比“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针对不同的人群,其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样才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文学视角下帕赫贝尔钢琴曲的创作艺术

(一)帕赫贝尔钢琴曲《卡农》的创作风格与文学性

    卡农的英文词意为“轮唱”,希腊语翻译为“规则”的意思。简而言之,卡农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创作手法,用相同的旋律模仿不同声部的“轮唱”法,以此在突出音乐的整体层次。《卡农》因其固有的自然、纯粹与质朴之美被冠以“人类理性在艺术上的音乐名作”的高度荣誉。在其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协调下,即使从未接触过音乐的人都会被它所吸引。该音乐首先以两小节低音开始,之后的演奏过程是这两节低音的重复,如同它的英文本意一样一共经历了二十八次的“轮回式”重复,乐曲才得以完成。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改版演奏,原因还是在于其本身的经典性。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其他文学作品,只要涉及到经典的,都会经历无数次的改编与翻唱,例如我国经典名著《西游记》,先是由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进而又拓展为影视动画作品,后来又陆陆续续出现了《西游记前传》、《西游记后转》、《美猴王》以及《西游降魔》系列等。然而,文学与音乐是相互贯通的两种艺术,帕赫贝尔的钢琴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与文学作品相互结合。随着该曲在影视作品《凡夫俗子》、《我的野蛮女友》等中的不断出现,与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相结合,音乐动人的旋律以及深刻的情感更加容易让人们难以忘怀。钢琴曲《卡农》凭借自身纯净、质朴的音质与简明、动人的旋律感动了戏里戏外的无数听众,曾被誉为“爱的主打音乐”。

(二)、文学视角下乐曲中的俗与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追求的同时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力加重了人们的物质负担与精神压力。因此,现在的人们更渴望的是心灵的沟通,以此来释放自己的内心压力。而音乐刚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钢琴曲《卡农》的清新自然能够让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放下心中的负担,重新捕获生活中的正能量,对音乐打开心门走进音乐艺术之中。如今《卡农》的演奏版本已经有超过两千种,各种乐器应有尽有。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改版与演奏,帕赫贝尔的钢琴版依旧经典,简单的曲调配上钢琴的独特声效使得整个乐曲更加恬淡、闲静,平凡中透着不俗之风。产生于古典音乐兴盛的年代却没有一般古典音乐的高冷与遥不可及;流传于世俗的市井之间却丝毫没有世俗音乐的俗气,这是笔者对帕赫贝尔钢琴曲的整体评价。在社会文明的演进中,音乐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不同音乐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明显,情调高雅一直处于上流社会中的音乐渐渐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开始面向普通大众,一直流传于市井之间的通俗音乐也逐渐想高雅起来。从人类文明产生之初,俗与雅就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彼此相互排次又相互依存。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也有某些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转化。一般而言“庸俗”经过提炼与升华而上升为“高雅”,反过来讲“高雅”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庸俗”的发展趋势与动态,只有两者形成明显对比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气质的“雅”与“俗”。现实生活中,脱离了“俗”的“高雅”就会显得虚无缥缈给人以不现实的感觉,而丝毫没有雅致的“俗”也同样会令人反感,由此可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都需要雅俗共赏。关于音乐创作中“俗、雅”的把握,帕赫贝尔的钢琴曲代表作《D大调卡农》中有很好的体现,他在创作过程中融入的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现实的真实情感能够广泛引起听众们的共鸣,将简单的曲式进行复杂的重复这种做法是对演奏技艺的高度挑战,本身就是一种不凡。

四、结论

通常,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文学创作者,他们都趋向于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隐藏在乐曲或文学作品的隐蔽之处,而不是直接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出来,作为作品的附加品强加给读者或听众,因此,音乐能够给观众的最多也是创作者的一种情感寄托。这一现象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不管是文学还有音乐甚至美术艺术都在努力摆脱封建宗教神学思想的禁锢转而寻求人性的自然之美,强调自我完善,但这场运动的历时毕竟有限,这正因如此,艺术创作中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才得以出现。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也不再是只有宫廷贵族们才能够欣赏的艺术,越来越多的音乐越过宫廷以及教会的城墙走到普通大众身边,音乐创作者们与观众的距离被拉近,音乐家的人格以及创作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赞扬,这些使他们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帕赫贝尔生活的年代,不同领域的文艺创作者们的创作态度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越来越彰显个性,突出人性本身,帕赫贝尔在悠闲状态下创作出的《卡门》更能体现这一主旨。尽管如此,但与现实相比艺术家们的理想仍旧显得无比苍白,他们只能通过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