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作者:王伟超来源:《视听》日期:2015-10-15人气:656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可以说,这是在高校中开设的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作为艺术类招生的专业,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些高校都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定位不明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尤其是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过分注重设备操作技能的实践与锻炼,而忽视了编导文学功底的积累与提高。多数学生毕业后呈现出只能满足于设备操作的一般要求,而不具备真正的“编导”素养——即拥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及艺术鉴赏能力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采编、制作等工作——的现状。可以说,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毕业生遭遇就业瓶颈的主要因素。由此,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际及近年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探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社会需求。而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抑或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宽泛。比如某高校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能够胜任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等几乎所有的相关工作。我们发现,如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科学、不切合实际的。很多学生经过本科四年的培养不仅未被培养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全才,而且凸显了学生就业时不能直接上岗的尴尬。由此可见,一些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缺乏针对性与准确性。

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相异的,既要符合社会需求,又要客观地审视本专业现有师资的特色,同时也要兼顾师资队伍的可塑性。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培养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具有其自身培养特色的毕业生。与此同时,从目前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存在着重艺术素养和技能培养、轻视传播素养的倾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机构内从事的任何专业和岗位,其共同点是要服从于传播的需要,树立传播的意识,具备传播的才能。” ①因此,高校在制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应将其纳入纯粹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应注意其传播意识、传播才能的培养。

二、联合培养模式的开创

高校应尝试多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包括专业内的联合培养、专业外的联合培养以及校内外的联合培养等。

(一)专业内的联合培养

在教学中,很多专业教师各自为战,基本上从个人所教授课程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大纲出发,较少从专业各学习阶段的整体教学目标考虑。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学环节脱节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入大学二年级后,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增多,课程作业尤其是摄影作品任务也随之增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尤其是临近期末要交三四部作品,此外,还有课程论文要完成。而专业实验室的拍摄设备往往不充足,为了完成作业赶工,一些学生用单反相机,甚至手机拍摄,作业相对粗糙。②显而易见,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课程间的横向联合培养及纵向联合培养。横向联合指同一学期课程间的联合。纵向联合指不同学期间的相关课程间的联合。由碎片式或板块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完整、系统的学习模式有诸多益处,如可以使学生反复巩固知识与技能、延伸并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减压等。

如广西民族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第六学期开设了《导演基础》课程与《非线性编辑》课程。这两门课程间就采取了横向联合培养方式。学生应先按照《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完成剧本脚本的创作,然后依据此剧本拍摄作品,最后对其进行非线性编辑操作,完成最后的影片制作。可以看出,这种横向联合的培养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影视创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剧本的创作——拍摄——后期制作一脉相承,作品的完成使学生较有成就感,并且专业教师也能够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专业外的联合培养

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来看,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是比较广泛的,传媒类及其相关的职业都可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实际上,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并不是广播电视编导,甚至没有在广播、电视媒体从事相关职业,而是在平面媒体或网络媒体工作。比如,笔者了解到一些高校近几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就到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等媒体就业。因此,有必要将网络编辑实务、报刊编辑学等相关课程融入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计划中。可以将此类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学生自愿选择学习,并请相应专业的教师给学生授课。在拓展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为学生就业增加更多选择。

(三)校内外的联合培养

目前,广西各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一致,但所开设的课程却大相径庭,甚至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高校主要依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校内师资及实验设备情况设置相应课程,而未从专业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如影视照明技术、影视声音艺术等课程应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而囿于诸多原因,个别高校未能开设。因此,笔者设想,是否可整合各高校本专业的师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即在某方面的专业理论或技术较有造诣的教师可同时教授各高校本专业的相同或相近课程。这样,既可弥补个别高校师资不足的现状,使学生受益,又能使教师的教学专长充分发挥。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实行项目管理的实践方式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特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而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要紧密联系就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打分并计入课程成绩,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与自学能力。专业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拟定项目,如能直接与广播电视等媒体合作取得项目则更紧贴工作实际。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各自的专长及兴趣明确分工,成立多个项目组或公司。各项目组以竞标的方式拿到项目,竞标的内容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影视作品创作等。在学期末,专业教师可综合考虑各项目组竞标的情况及学生在项目组中工作量的多少等,评定实践成绩。由于这种实践与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且直接切合社会工作需要,因此,对于切实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参与性、主动性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同时,学者尹鸿也提出“项目的开展与成绩评估,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综合的素养,理想的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应该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的专业理念教育,而不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

(二)开展跨专业联合实践

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广西区内各高校,大多还开设了与之相关的多个专业。如影视文学创作、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等专业。目前各专业均采取单独实践的方式,而单独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开拓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实行跨专业联合实践,并形成长期常态化的机制,则在加强专业间合作的同时,更能发挥各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学院及学校品牌。

实际上,一些学生已经有跨专业联合实践的意识,并正尝试组建实践团队。笔者了解到,广西民族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成立了婚庆主持团队。该团队目前主要包括婚庆策划、主持、包装等服务内容。团队中多个主持人曾获得广西区相关主持大奖,经过多场婚庆主持的实践磨练,该团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并打响了品牌。仅一场婚庆主持项目就有从一千元到几千元不等的价格,是区内婚庆主持中价位较高的。可以说,该团队已经树立了较好的品牌主持形象。

尽管如此,该实践团队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专业上的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与此同时,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实践活动,其实践领域有待拓展。如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播音专业联合开展实践,将打造主持、策划、录像、摄影、视频剪辑与包装等项目于一体的整套婚庆服务。由此可见,在学院的支持及专业教师的指导、监督下,此类的跨专业联合实践将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也将打造专业及学院的品牌实践基地,惠及各年级专业学生。

(三)注重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目前,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先教授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练习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学生比较容易消化学习内容,熟练掌握实践技能。但完全课堂模拟式的实践往往不能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导致习得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因此,可灵活实施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方式。③

(四)突破学生实践课程固定时间、地点及方式的限制

例如,广西兴华影视有限公司在摄制《中医药民族医药探秘》纪录片时,就召集了广西民族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的十余名学生协助完成。广西兴华影视有限公司根据学生个人意向及专项特长安排了不同的实践工作,如节目策划、制片、摄像、后期制作等。这些学生有些是集中一两周时间到拍摄地点实践锻炼,有些是利用课余时间到该公司参与制作。

这种实践方式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合理且成效显著的培养模式。并且,走出校门的团队合作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合作意识以及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事实上,这种实践方式也的确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参与摄制《中医药民族医药探秘》纪录片的同学对此次实践颇有感触。学生称在学校学习更多是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走出校门就需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动手操练。在校外实践之后重返课堂,他们又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探索新的学习内容。而且,当背着十公斤价值几十万元的摄像机等设备走五个小时的山路时,他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此外,专业实习的时间和方式也可灵活安排。目前很多高校都将专业实习的时间放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安排各有利弊,有利之处是学生可以以就业为目的进行实习,专业实习后可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意向,毕业后直接上岗。不利之处在于,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实习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检验。然而即使实习之后发现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不足,这时也已经没有专业课程等相关教学安排。这样的培养方式是不甚合理的,也固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将专业实习的时间与方式灵活安排则可避免以上问题。比如将专业实习时间提前到大三下半学期,或者可将实习时间分散到各学年,这样既可以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巩固学习成果,又可以在专业实习中总结、反思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不足,从而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不断充实、补足。这样的实习方式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行业所需人才,实现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综上,各高校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的灵活性与效果,满足学生不同的实践需求。在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消化的过程中,使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