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跨文化传播视角的《大圣归来》成功因素探析

作者:孙绮薇来源:《视听》日期:2016-04-22人气:1536

    2015年暑期档,《大圣归来》横扫暑期院线,一时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与此同时《大圣归来》在海外市场也掀起一阵不小的“西游风”。目前《大圣归来》已销售至全球60多个国家,海外预售突破400万美元,创下国产3D动画电影海外销售记录。国外电影业界对《大圣归来》亦称赞有加。2015年11月,《大圣归来》登上动画业权威杂志《动画杂志》(Animation Magazine)封面,如此高调亮相使其备受美国电影市场关注。在好莱坞领军全球电影市场、国产电影走出去屡屡碰壁的今天,《大圣归来》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无疑为中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结”在一起,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媒介发挥着意义深远的作用。在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长期低迷的背景下,《大圣归来》的海外传播显然是成功的,如何从《大圣归来》这一成功个案中吸取养分,为国产动画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积极意义,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值得深入思考分析。

1.“西游记”作为超强IP

    IP即知识产权,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IP可被理解为各式可供改编创作成电影作品的素材,可认为是某个具体的形象(如哆啦A梦、蝙蝠侠等)或某一“故事核心”(如希腊神话故事)。网络文学、漫画、游戏等新兴作品样式是当前电影改编中炙手可热的IP来源,经过岁月积淀的传统文化作品亦可成为重要的IP来源——即文化IP。饶曙光认为,文化IP是经过若干年积累,生根于所在国文化、价值观的一种符号,往往承载在某个固定形象中。古典名著与各类民间传说都能被视为承载中华文化精髓和价值观的IP,而“西游记”可以说是众多IP中的超级IP。

    “西游记”是一个影响力巨大、蕴含着无数可能的超级IP,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吴承恩笔下的西游故事不仅在中华文明中长盛不衰,在国际受众间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脱胎于《西游记》故事背景的《大圣归来》无疑选对了那棵好乘凉的大树,电影导演田晓鹏亦如是说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故事”,而这个“巨人”就是《西游记》。暂且抛开国内众多影视作品对“西游记”题材的无数改编演绎与大多数中国观众都有的“西游情结”不谈,单看邻国日本,就有大量影视文学作品取材自“西游记”。日本电视台曾在1978年、1993年、1994年和2006年4次以连续剧形式将《西游记》搬上荧屏。除影视作品外,还有大量以“西游”为背景的动漫作品,诸如手冢治虫的《我的孙悟空》、鸟山明的《七龙珠》、峰仓和也的《最游记》等。

    “西游记”在白人世界具有很高知名度,西方观众对“西游记”中充满东方魔幻色彩的情节也充满好奇。欧美等国家均有改编自“西游记”题材的影视剧与舞台剧等作品:2009由德国和美国联合拍摄由《西游记》改编的奇幻电视剧《美猴王》,在德国SuperRTL电视台播出后获得当地观众得广泛好评;同样在2009年,英国漫画家杰米·休利特与著名摇滚乐队Blur主唱戴蒙·奥尔本携手创作了一部中文唱词的《西游记》音乐剧,并于同年在欧洲首演;美国亦有不少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对西方受众而言,“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角色与美国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神通广大、能力超群、救人于危难之中,不同的是,这个东方的超级英雄是一只货真价实的猴子。

2.动画形象超越民族性

    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先天优势,动画形象超越了民族性,因此能够相对容易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动画形象中人种、民族符号色彩的模糊化能够有效避免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一定程度上消减文化折扣,因而实现跨文化传播。文化折扣根植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电视、电影或其它文化产品,由于国内受众具有同样的文化背景,在国内市场会颇具吸引力,然而这种吸引力在国外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认可该文化产品中蕴含的风格、价值观、信仰、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

    真人电影与动画电影存在不同的文化折扣。真人电影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较大文化折扣,日韩电影能够在亚洲文化圈中受到大量观众的追捧,却无法在欧美文化环境下赢得广泛认同。而动画电影在角色塑造上脱离了特定的民族与种族,动物形象或其他虚拟形象有效弱化了种族符号,因而文化折扣较弱。在《大圣归来》中,其本身蕴含的动作元素与当下好莱坞大片的精髓相契合,与此同时,好莱坞盛行不衰的英雄模式也与《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象征意义巧妙融合,这种微妙的融合使《大圣归来》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大圣归来》中人物形象的高度虚拟化避免了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命运。族群中心主义影响着某一族群对其他族群文化的接纳,当某族群将本族群文化视为看待其他文化的参照系时,该族群就会以自身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以美国为例,其民族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为“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这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至今仍在美国社会发挥着影响,塞缪尔·亨廷顿就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种族观念和种族偏见现在是而且将继续是美国生活中的事实。”将这一理论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相结合看待,便不难理解为何大量的电影在海外输出过程中收效甚微。以自身文化为标杆的优越感导致本国民众以自己的标准看待其他文化,并以此评判一部外国电影的质量。《大圣归来》则成功化解了这一跨文化传播困境,影片中的大量人物形象都相对抽象,主角孙悟空、反派混沌王、配角猪八戒等,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这种非白人、非黑人、非黄人的模糊性使受众无从判断作品中的角色到底从属于怎样的族群与文化体系,因此被排斥的可能大大降低。

3.“自我救赎”主题具有世界性特质

    自我救赎这题主题最早来源于古代的成人仪式文化,其中强调的是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的的过程。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原始部落民族中盛行一种专门为组群成员举行的标志着由该社会成员由未成年步入成年的仪式,通过对赋予特定意义的仪式对即将进入成人社会、完成由被保护的对象到应履行人生义务的社会成员进行一系列严酷的考验,向年轻人预示未来人生中将要通到的困难和磨砺。古代的成人仪式发展演变到现代社会,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留存人类记忆中,并经常反映在艺术作品里。《大圣归来》中的“自我救赎”即是来源于此文化。这个脉络清晰、主干明确的故事蕴含着一个能够被全世界观众理解的内核,即用爱和勇气找回梦想,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大圣归来》是主体框架上取材于“西游记”,但一定意义上又脱离传统“西游记”模式的作品,在《大圣归来》中,观众看到的孙悟空一改往日盖世英雄的传统形象,而是一个能力被封印、内心迷茫落魄的迟暮英雄,如果去除“西游”这个元素符号,《大圣归来》的故事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曾经风光无限,而如今失意落魄的人物,在与一个怀抱赤子之心的天真少年的旅程中,受到感染、完成蜕变、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

    《大圣归来》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其创作理念却带着较明显的好莱坞基因。将故事框架套用到好莱坞类型片分类中,可以简单划分为一部公路电影。在这个大主题下将《大圣归来》与我们熟知的诸如《中央车站》《这个杀手不太冷》《菊次郎的夏天》等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人物塑造极为相似:都为“中年与少年”的搭配,“中年”们都挂着“落魄、冷漠、没有什么成就”的标签,“少年”们都怀抱中某种执念,在故事的进程中,“中年”对“少年”的态度由不屑转向受到触动,最终寻回本真。大部分涉及到自我救赎的影片都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这是因为观众通过作品感受到自我救赎的力量,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都能通过某种努力达成,这种自我救赎的主题容易让观众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慰藉。作品的名称——《大圣归来》更是点明了故事中心,失意之后的孙悟空最终挣脱迷茫,完成“自我”的回归,《大圣归来》成功在用最通俗的手法讲述了舍生取义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