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育论文

作者:叶剑芬来源:原创日期:2012-05-07人气:1104
新课程追求一种生成性课堂教学形态,它完全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或师生对话、思维碰撞中随机产生的。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涌动着,它是一种纯真的课堂,是学生本我的暴露。下面就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谈谈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策略。
片段一: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课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现一组精彩的画面——杭州湾跨海大桥。
师:这是我们刚刚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漂亮吗?宏伟吧?关于杭州湾大桥你知道些什么?
生1:杭州湾大桥全长……
生2:杭州湾大桥开通后我们现在去上海就方便了。
教师出示地图,师生共同找出宁波,杭州,上海三地。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3:以前从宁波要先经过杭州再去上海,现在可以从杭州湾大桥直接去上海,不用经过杭州了,路线近了很多。
师:如果宁波、杭州、上海三个城市我们看做三个点,连接这三个点,正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的学生很少开课,所以公开课上会非常的紧张,可是一堂课的主角是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所以我选择刚刚开通的杭州湾大桥,对于这个情境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他们一开始就被杭州湾大桥所吸引,话题自然的展开,上课前紧张沉闷的气氛不见了,一张张的笑脸等着我引领他们去探究知识的海洋。】
片段二:自主探究充溢着课堂。
新课开始,我就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师: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另一根长5厘米,猜一猜,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5厘米
生2:8厘米
生3:1厘米
……
师:怎么来证明呢?
生4:摆一摆。
生5:围一围,看它们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好,现在老师给你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另一根长5厘米,你可以借助于练习纸上的线段(纸上有1、2、2.5、3、4、5、6、7、8、9厘米共10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也可以借助于其它工具,来围一围,思考:哪些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开始独立操作,有些利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有些学生自己画任意长度的线段,也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直尺,围任意的三角形,结果发现与3厘米、5厘米的小棒一起组成的三条线段有些能围成的三角形,有些不能围成三角形。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板书:不能围成:1、2、8、9;能围成:2.5、3、4、5、6、7。
生4:老师,我发现8厘米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我围过了。
生5(站起来大声说):不可以的,它们是一样长的,我也围过了。
生6(急着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也觉得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下面的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师:这样,我们来表态一下,同意能围成的请举手,同意不能围成的请举手。(学生数各一半左右)
师:怎么办?要不我们小组合作再来议一议,摆一摆?
……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操作,现在同意能围成的请举手,同意不能围成的请举手。(学生大多数倾向于后者,同意前者的还有6、7人。)
生7:我认为3厘米、5厘米的小棒和8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条合起来和8厘米一样长,是重叠的,怎么可能是三角形呢?
生8:王某某认为可以的,那是小棒有粗细的,如果小棒很细很细的,象一条线段一样,就肯定围不成三角形了。
师:说的太好了,如果是三条线段,真的是这样吗?老师这儿也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多媒体的动态演示,配上解释:当小棒很细很细成一条线段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这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我把书本的例题作了修改,开放的问题一经抛出,就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们议论纷纷,急于表现自我,这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的探究活动:学生自己选择另一条线段的长度,自己选择需要的线段,通过操作发现哪些线段能和3厘米、5厘米围成三角形,哪些线段不能。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声的争论,双方都想竭力说服对方。当学生在欣赏课件之余我看到了更多的笑脸,我想应该是他们在享受探究过程后的快乐吧。】
片段三: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两次充分的探究,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三角形边的规律。
生1:老师我还发现:两条线段加起来如果比还有一条长的话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
师:是这样吗?谁和她有相同的想法?
(一语惊醒梦中人,部分学生通过刚才的实践探究,似有所悟,经她这么一说,思路就开阔了,于是有部分学生也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也侧耳倾听。)
生2: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规律就这样让学生发现了。)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呢?怎么来证明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生3:找一些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师:好,那么就自己选择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学生纷纷行动,这些三角形有的是刚刚围成的,有的是自己画的自认为不一样的,也有的是在书上找的,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
生4:我找的三角形是3厘米、5厘米和7厘米,3+5>73+7>55+7>3,我认为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写了三个算式。
生5:我画的三角形是2厘米,2厘米和3.5厘米,发现2+2>3.52+3.5>25,我认为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写了两个算式。
生6:老师,我只写一个算式,如果两条短的线段加起来比第三条线段长,那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
【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措手不及,“是这样吗?”我做了一个停顿,根据预设,我是在学生汇报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以后,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寻找、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规律的。当教师融入学生和课堂,将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充分展示自己认知过程与学习的成果时,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就不期而至。】
反思:
1、生成,需要教师的“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设计开放的问题,提供开放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充分展示。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我扮演好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我适时引导,如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我从参与者的角度提出:“难道2.4厘米就不可以了吗?”始终把舞台让给学生。
2、生成,需要充分的预设准备。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本堂课中,我选用了刚刚落成开通的杭州湾大桥这个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建杭州湾大桥?我们把杭州、宁波、上海三地连接,不正是一个三角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促进学生的生成。
3、生成,需要开放的研究空间。
在教学中我提供学生开放的研究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本节课新授部分,按照常理需要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我只提供了两根小棒,另一根的长度让学生自己选择,另一条线段的材料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这样学生独立操作,有些利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有些学生自己画任意长度的线段,也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直尺,围任意的三角形,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研究空间,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4、生成,需要师生的反馈互动。
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正是有了精心的预设,才有了精彩的生成,正是一次次的反馈互动,学生的思维擦出了创造的火花。
我想,生成可能是一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也可能造成教师课堂中的尴尬,关键是教师如何鉴别、重组,使之变成有效的课堂资源,更具有学生发展的意义。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真诚地希望:希望我们的课堂因富有创见的预设而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