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电影《完美的世界》的社会学思考-电影论文

作者:郑磊来源:《电影文学》日期:2012-09-08人气:1174

现实的慨叹:残缺的人格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化场所,对孩子的社会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缺少了任何一方,都可能造成教育功能不全,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一)理性欠缺的布奇

  心理学家格尔迪曾经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社会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罪犯都来自父亲缺席的家庭。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有重要的作用。父亲教会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更好地运用理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明确和强化是非判断标准,同时父亲也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尤其是对父亲影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父亲教养缺失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表现出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容易走极端,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

  影片中布奇的遭遇与父亲教养缺失有很大关系。布奇的母亲是个妓女,布奇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在妓院生活,在他8岁的时候就用手枪杀了人,12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的父亲是个小白脸,靠女人生活,对家庭和孩子没有责任感。布奇从小就没有受到父亲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更没有正面的父亲的榜样作用。失去父母关爱的布奇就像一株野草一样疯长,直到走上职业罪犯的道路。布奇的越狱就是他自控能力差和反社会行为的典型表现。

  布奇疯狂越狱是想到阿拉斯加去,因为他的父亲给他寄过一张阿拉斯加的明信片,他想在那里找到父亲。与其说他是去寻找父亲,不如说他是想执著地寻回童年失去的梦想,那份无以替代的亲情,以至于最后也是这张明信片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如果他的父亲能够以身作则,对家庭、对布奇负责任,给他树立坚实的正面的榜样,引导他走正路,让他有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学会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布奇也不会不择手段地去达成自己的目标,也不会打死一同越狱的特里,尽管他“罪有应得”,至少不会罪上加罪——越狱加上杀人。如果布奇学会了理性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也不会在好心收留他们的黑人农工迈克家里施暴,也不会造成菲利普的误会,开枪将他射伤。

  (二)阴柔寡断的菲利普

  早期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核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父亲角色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父亲有良好关系的孩子具有更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少的反社会行为。男孩通过与父亲的交往和模仿父亲的性别行为学会适当的男性品质,有父亲的家庭中的男孩的男性化品格特征如男子气、坚强、果断、勇敢等会比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的男孩的男性化品格更显著,而父亲缺失家庭中的男孩在攻击性、自卑等负面人格方面表现更明显。

  影片中布奇和同伴特里越狱后到附近一家民宅讨吃的,菲利普眼看着歹徒特里企图强暴自己的母亲,吓得魂飞魄散,手足无措,连丝毫反抗的意识和举动都没有。布奇看到这一切不由自主地让菲利普捡起掉在地上的手枪,像个男人那样对着自己大声说“举起手来”。生活在女人堆里、从未经历过“风雨”、也不懂得勇敢为何物的菲利普这才怯生生、颤巍巍地捡起枪,对着布奇说了句:“举起手来!”这一幕不能不让观众痛心疾首:我们甚至可以想见菲利普将会如何极端地应对未来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和危机——要么退避忍让,逆来顺受,要么以暴制暴,同流合污!

  此外,从多处镜头中都可以看到菲利普犹豫的眼神和不自信的举动。影片中好几次菲利普都有机会摆脱自己人质的身份,但是却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跟布奇一起继续逃亡,又担心因为自己被挟持而近乎疯狂的母亲,而且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教义也不允许自己跟一个罪犯同流合污;离开布奇,自己就会失去刚刚感受到的曾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父爱,何况一路上布奇带给他的是从未有过的快乐。逃亡途中有一个情节:布奇开着飞车,让菲利普坐在车顶,菲利普自信地张开双臂大喊:快点,布奇,再快点!那惊险与刺激是前所未有的,这与他平日里中规中矩、单调乏味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万圣节、摩天轮、棉花糖、爆米花本是代表童趣和多彩生活的象征,可是生活在一个“耶和华见证派” 的家庭,菲利普不得不遵守清规戒律,只能强烈地渴望着这些本该属于他的快乐,无奈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我们也同样可以想见到一个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害怕冒险的孩子将来会有多大的创造性!

  三、未来的担忧:缺“钙”的人生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孩子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小倩,2009)家庭抚养方式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起着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在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上,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对男孩而言父亲的作用要比母亲重要一些,因为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特有的角色示范和行为强化模式。在单亲家庭中,儿童在性别角色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模仿观察的对象和最直接的榜样,这样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而且也会阻滞性别角色的认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出现性别错乱者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子女,单亲母亲家庭子女出现性别错乱者又明显高于单亲父亲家庭子女。在单亲母亲家庭中,由于父亲缺失,男孩与男性交往的机会减少,导致成年后人际交往的障碍,缺乏正确的性别观和婚恋观,这种现象被称为“父爱缺乏综合征”。(蒋玉娜,2007)

  影片中逃犯特里和菲利普的一段对白看似戏谑,却发人深省。在逃亡途中,布奇停下车去路边商店买东西,让菲利普拿枪指着狂躁不安的特里。特里为了分散菲利普的注意力,和他搭话,言语里面不乏挑衅和欺辱:“你和三个娘儿们生活在一起,没有父亲,你会变成同性恋的。”而且特里还对菲利普身上惟一男性标志的“小东西”妄加评论,让菲利普深感自卑。由于父亲角色的缺位,这个从未“见过母亲和男人亲吻”,不识“人间烟火”的小男孩菲利普已经出现了人格上的缺失,还会不会出现性别角色认同危机呢?

  四、结 语

  电影《完美的世界》的结尾相当完美,警察“成功”地击毙了“绑匪”布奇,解救出了“人质”菲利普。然而,菲利未来的人生却牵动着观众的心。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追寻那个完美的世界。教育的根本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的今天,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与随之产生的性别意识教育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更是值得反思,也许这正是本片的主旨所在吧。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