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运用拉康主体分裂理论解读《源代码》-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夏云文日期:2012-09-21人气:1262

  一、拉康主体分裂理论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重复着寻找和确认自我。拉康意义上的主体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的创造物,存在于与其他主体相关联的、不断变动并不断被他者构造的过程之中,即主体是“自我”与“他者”的矛盾统一分裂体。由此拉康认为自我(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这是主体间关系或主体间言语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个人主体并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有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才能认同自己。这种认同的重要性,从镜像阶段起就体现出来了。镜像是自我的开端,也是一切想象认同的开始。自我通过一系列与自恋对象或爱之对象的认同逐渐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然而,在这种想象的虚幻统一认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某种潜在“他性”的存在。“他性”始终处于自我之中,引入他者概念来反观主体,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主体是在与他者认同的交互关系中得以确立的。离开了他者的认同,单凭纯粹主观的镜像、形象和想象,主体是无法认同自我的,“自我”与“他者”永久处于想象关系的两端。他者是不可或缺的,自我只能是与他人关系中的自我,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纯粹独立存在着的自我。

  这种认同的重要性同样发生在象征界中。期间,镜像中的“我”便开始转化为更具解构性的社会之“我”。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说话者的身份和相互的认同才得到确认。自我最初就是在他人的形式中出现的,借助于他人而存在。拉康这样说:“在他人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我们的自我。”(拉康,2001:96)自我对他人的这种依赖性并非一种简单的依赖关系,而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自我是他人的产物。虽然自我根本上作为他人而存在,但是,由于它是想象的产物,想象的统一性足以掩盖住自我之中那种他性,从而使自我辨认不出自身其实是一个他人的事实或真相,所以,在形式上,自我绝对不会以他人的面目出现,而往往以统一性的代表形象出场。这样的自我不知自己的存在根本依赖于他人,反而想象着如何把他人统一或整合进他自身之内。换言之,自我总把他人视为对象或物。由此,拉康所说的自我即是“自以为自身是独立、自为存在着的,不知自身并非真正独立的或真实的自我意识形态”。(方亭,2008:143)

  二、亲情、爱情之镜中的“自我”与“他者”

  现实世界中每个主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真我”,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失。而每个主体都包含着“他者”,并在不断地与“他者”认同的过程中重新生成,最终建构完善理想的自我。《源代码》中的主人公Colter生前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美国空军上尉,三次离家,离开爱他的父亲,赶赴阿富汗,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为救战友,死于战场,而在战争之前,他还与父亲发生过争吵,不欢而散,这让如今处于虚幻世界的他非常悔恨。现实中的“自我”得不到父亲这一重要“他者”的认同与激励,现实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中Colter与父亲亲情元素的缺失,与父亲(他者)认同连接的缺失。这在主人公Colter看来始终是一个缺憾,主体的统一性是不完善的。因而,在源代码构建的另一个思维空间中,Colter一次次地想要和父亲取得联系,其实质便是想通过与父亲(他者)的交流重新建构自我,弥补他内心深处的缺失,依赖于“他者”对自我的认同完善理想中的“自我”。相信看过《源代码》的观众都会对这一幕印象深刻:Colter在他第五次穿越后得知自己已经死去的事实,他精神恍惚,而他的第六、七次穿越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他心灰意冷,消极茫然,想要放弃执行任务。恰在这时,他听到了父亲的声音:“……我说了两件不该说的事,我从未真正了解他,也不相信他就这样死去……”父亲(他者)的自责及言语间渗透的爱深深地刺激了Colter(自我),也让他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肯定与认同。这种“他者”对“自我”的影响建构了一个新的自我。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必须建立在被另一个自我意识认可的基础之上。于是,被重新建构的Colter自愿请求继续回去拯救无数生命。这一次,他表现出了无比的冷静及大无畏的精神,非常自信、有预见性。这一段影片掺杂了浓厚的父子情,在最后一次执行源代码任务时,他以战友的名义给父亲打电话,亲口对他说对不起,并泪流满面地听完父亲的自责和遗憾,真切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与肯定。这时主人公Colter自我形象完全得到了升华与提炼,一个立体的新塑成的理想自我屹立于观众面前。

  影片中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他者是Christina——Colter在死亡列车上遇到的女孩。每一次在Colter遭遇意外时,她从没有放弃过他,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无私地陪伴他,虽经历了一番番的生死考验,依旧不离不弃。Christina作为Colter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他者”,生死相随,给予了Colter(自我)极大的鼓舞与认同。女孩无私的爱,使得他去拯救,从拯救芝加哥,到拯救这个女孩,再到拯救整个车厢的人,直到自我的拯救。父子爱,男女爱,一系列的“他者”不断地冲击与认同“自我”,使得“自我”重新塑造与构建。在源代码的世界中一次次地重复穿越,一次次地重新演练让他也更深深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美好,他开始在一次次死亡和失去之间习得人生真理。主体中的自我一次次得到提升、升华,体现出人性的伟大。爱可让人赴汤蹈火、不顾一切,是生命的原动力,能使一切不可能的变为可能,是世间一切美好的源泉。因爱才来到世上,因爱才不忍离开,因爱才有生生世世。

  三、社会之镜中的“自我”与“他者”

  主人公Colter在第八次回到太空舱时,成功地带回了那个在火车上装炸弹的人的信息。警察顺利逮捕了危险分子,所有现实中的人都在庆祝胜利。原本故事就可以这样结束,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作为一名战士,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他希望可以再次回到列车出事前的八分钟,拯救一车人的生命。这时Colter自我中的“英雄主义”镜像被彻底激活了。尽管他明白源代码创造的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一段持续八分钟的记忆。可是他曾经那么近距离地接触过那节车厢里的人们,每一个人,都曾真实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他怎么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亡。这是他最后的愿望。车厢的旅客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他者”在Colter的几次穿越中都与他产生交际,规范着Colter(自我)的行为。而Colter(自我)极力想从代表社会的车厢旅客这一“他者”中寻求到自身主体地位与个人的价值,获得一个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其父亲的言辞“……他只说他不能这样离开他的部队,所以一直在服役,那些战友才是他的家……”也充分说明了隐藏于Colter内心深处的“美国式英雄”的完美形象。而这一理想自我形象通过拯救列车上的“他者”得以建构。当他最后一次出现在火车上时,对所有人都显出了宽容友好的态度。他付钱要求一个喜剧演员逗笑所有的人,画面定格在欢声笑语中。

  “八分钟”里有对生命的热忱,有对亲情的眷恋,有对爱情的召唤,还有对罪恶的痛恶。“八分钟”不是“现实”的,却是极富生命力的。男主角一心想与时间赛跑,而忘却了自身所处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珍贵,珍惜现在,珍惜身边人就是他的领悟,比如在紧迫的险境中打通了安慰父亲的电话,一个kiss,一片欢声笑语,一组定格画面呈现了所有美好的现在。

  四、结 语

  人一直在不辞劳苦地进行理想自我的寻找与社会身份的定位。拉康的主体理论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意识核心并不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他者”的认同才构建起来。自我被分裂之后能够使自身存在的最重要支柱是“他者”。Colter(自我)在源代码设置的世界中由服从到反抗、由迷失到顿悟的一系列演变过程都离不开不同的“他者”对其自我意识的冲击与建构。“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拉康,2001:408)影片中的Colter依赖于家庭、社会中的“他者”对其自我身份的确认,理想的自我形象得以塑造、凝练,最终实现了质的升华。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