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桑桐学术思想述评-音乐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人民音乐》唐勇日期:2012-10-05人气:1607

  桐先生(1923年1月—2011年7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

  一、执著前行的和声理论

  和声理论与和声教学、和声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桑桐先生一直致力于和声理论研究。《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与《和声学教程》是桑先生和声理论思想的集中反映。此外,桑先生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技法的解读,以学术论文形式探讨和声理论,此类研究成果成为其和声专著中理论体系的延伸。

  桑先生的《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不但对传统和声理论作了系统的叙述,而且对“固定旋律的和声变奏写作”与“旋律华彩的变奏写作”及和声写作的宏观布局等内容予以详细介绍而凸显其学术地位。桑先生的《和声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该教程分为上篇:“传统和声”和下篇:“现代和声”两部分。其中,“传统和声”部分主要来自于《和声的理论与运用》内容的删减,并增加了“汉族调式”、“中古调式”、“复合调式”和声理论。“现代和声”是“教程”中的特色内容,分别从各类调式音阶、和声材料、和声进行等方面对20世纪和声技法予以详细论述,在我国和声学教材中具有补白意义。从整体上看,“教程”具有条例清晰、逻辑严密、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习题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和声学领域一部毋庸置疑的集大成之作。不论从“教程”各个章节中基本和声观点的表述、谱例的诠释,还是从整体内容的构思与排序等方面,均可发现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深远。

  以学术论文为平台,进行和声理论研究,是桑桐先生的学术风格之一。如桑先生的《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探讨》(《音乐艺术》1980年第1期),以五声旋律为基础,尤其突出中国五声调式旋律,论述了其和声手法、和声内涵与和声结构,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思维方式与手段,大大地丰富了调性和声理论。桑先生的《多调性处理方法》(《音乐艺术》1982年第1期)一文,以20世纪作曲家作品为例,对多调性的定义、表现形态、处理手法等技法进行论述。在《欣德米特的调性观念》(《音乐艺术》2004年第3—4期)一文,桑先生对欣氏的调性观作了总体评价,既对欣氏以根音进行扩展调性的观念给予积极肯定,又对其根音进行确定调性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夜景〉中的无调性手法及其他》(《音乐艺术》199年第3期)一文,桑先生对无调性、调性模糊或无明确调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论述,并以《夜景》为例,介绍了这一无调性作品的和声技法,对无调性音乐作品中调性因素的表现形式予以阐述。此类论文对现代和声理论的扩充有增砖添瓦之功。

  此外,桑先生对西方和声学教材中“莫扎特五度”的观点十分关注,为此分析了大量包括莫扎特在内的相关作曲家的乐谱,认为多数作曲家处理德意志增六和弦进行到属和弦时,通常使用不同的方式“尽量避免发生直接的平行五度”,论文《从“莫扎特五度”说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表达了桑先生对这一和声语汇的看法,文章对读者在和声实践中,重新审视和声论著中的“莫扎特五度”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与《和声学教程》是桑桐先生和声理论的核心,桑先生以深邃的目光、非凡的笔墨、大师的风范集调性和声与现代和声于一体,为读者系统学习和声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树立了明确的航标。撰写学术论文,表达学术观点,是桑先生探讨和声理论的另一重要方式,此类论文对其和声论著提供了更多的、有价值的理论补充,对推动和声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入木三分的和声分析

  作为理论家,桑桐先生的部分学术论文对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和声技法进行分析,包括调性呈现方式、调式形态、和弦结构、和声功能、和声音响等内容。桑先生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入木三分的效果,对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以由表及里,层层拨开的方式予以解读,彰显其重要的学术风格。

  巴托克的钢琴练习曲以其丰富的20世纪作曲技法而倍受理论家们的关注。桑先生在《巴托克〈小宇宙〉中双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音乐艺术》1993年第3期;1994年第1期)一文,称《小宇宙》为“现代作曲手法的袖珍百科全书”,对其中双调式、双调性及复合调式的形态与技法特征作深入研究。在《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和声形态》(《音乐研究》1994年第1期)一文,桑先生评价《小宇宙》“是20世纪和声手法与和声形态的宝库”。文章分别对其中传统的三度结构与非三度(如四五度、四度、二度音群或音块、附加音)结构和弦、复合和弦、“双重三音”三和弦以及各类音程与和弦平行进行的和声形态进行分析,从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与形形色色的主和弦形态的角度,对《小宇宙》的和声技法作了深入探索。

  属七和弦是调性和声材料中的资深成员。桑先生在《瓦格纳〈特里斯坦〉中属七和弦的作用》(《音乐艺术》1999年第3—4期)一文,通过对《特里斯坦》中属七和弦在作品的不同结构部位、不同故事情景中的分析,分别将其归纳为:“辐射作用”、“吸聚作用”、“基衬作用”、“等变作用”四种形态,并指出瓦格纳在《特里斯坦》中将属七和弦一般功能之外的“疑问性”、“游移性”功能发挥到极致,使之在调性音乐中具有特殊的表现意义。

  在《勃拉姆斯喜用的一种和声手法——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10周年》(《音乐艺术》2008年第1—4期)一文,桑先生以勃拉姆斯作品中“小下属领域的降号音系统和声”为研究对象,对含有降VII级、降VI级、降III级、降II级音和声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这类和声语言的基本特点与非同寻常的音乐表现力,从和声材料与和声音响的角度,折射出勃拉姆斯独特的浪漫主义和声语言。在《德彪西歌曲中的调性呈现方式》(《音乐研究》1998年第2—4期)一文,桑先生从调性的呈现方式、和弦的结构形式、和声的色彩变化所导致音乐情绪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德彪西歌曲中调性构思的整体性与多样性,诠释了印象主义作曲家特有的音乐风格。在《马勒两手歌曲的和声分析》(《音乐研究》1997年第1—2期)一文,桑先生对马勒两手歌曲进行分析,挖掘其“和声的表情作用、和声纵向结构与横向进行的复杂化以及旋律性与和声性的半音化”技法,揭示其塑造诗人内心焦急不安、悲痛万分的人物形象的和声手法。

  桑桐先生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和声分析的数据,进一步充实了和声理论,且对和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纵横贯通的和声史学

  桑桐先生十分关注和声发展的历史状况,包括和声理论、和声教学与和声技法等内容。早在1956年和1962年,桑先生先后以油印提纲形式为上音作曲系写作《和声发展史》讲座与《平行进行——它的历史]进以及五声性旋律相结合的应用》讲座⑤。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先生以专题形式在和声史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和声语言的发展脉络,展示其不同阶段的基本形态与艺术价值。桑先生的和声史学论文主要有三篇,分别是《关于离调、副属和弦的理论探讨》(《音乐艺术》2002年第3期)、《西方音乐中和声的运用、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概况》(《音乐艺术》1992年第1—4期)、《半音化的历史]进》(1—17)(《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000年第2—4期)。下面就三篇和声史学论文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线索予以介绍。

  桑桐先生《关于离调、副属和弦的理论探讨》一文以出版时间为序,先后介绍了自18世纪拉莫《和声学》(1722年)以来,至伊·斯波索宾等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1947年)共十余部和声论著对离调、副属和弦这一和声现象的理论阐述。文章论述了副属和弦在各个时期和声论著中的不同表述,并对其名称与应用、作用与意义、标记方法与归属等理论问题进行比较,揭示了离调、副属和弦理论在不同版本和声论著中的异同。同时,桑先生对部分论著中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文章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离调、副属和弦这一特殊和声手法在和声论著中的理论发展轨迹。

  在《西方音乐中和声的应用、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概况》一文,桑先生采用单刀直入,直逼主题的方法,指出“和声发展史就是和声在实际作品中应用的历程”,“也应当包括和声理论的发展与和声教学的发展”。尔后,分别解读和声的“应用”、“理论”与“教学”三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文章重点论述了“调式和声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与“数字低音时期”(巴洛克时期)和声的应用、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概况,包括调式、调性、音程、和弦、终止式等的发展,以及数字低音的意义、和声理论的形成、和声教学的状态等内容。

  《半音化的历史]进》是桑先生的长篇史学论文。文章从半音化的形成、分类、特点及作用入手,先后对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不同音乐体裁中半音化的呈现方式与表现意义进行论述,以19世纪舒伯特、舒曼、李斯特等9位艺术歌曲作曲家的作品及瓦格纳3部歌剧中的半音化技法为重点研究对象,并介绍了20世纪初以来音乐作品中不同形式半音化的音阶形态、和声技法与风格特征。文章以鲜活的谱例、深层次的分析方式将半音化的]进轨迹一一呈现。

  桑先生的和声史学论文在我国和声学的学科建设方面具有补白意义。为读者了解某一和声语言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四、全面细致的宏观探讨

  桑先生的部分论文涉及作曲家作品的整体风格、结构形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此类论文中,桑先生从宏观的角度,或对某作曲家的创作特点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部作品的多种创作技法作整体探讨,成为桑先生学术风格的另一重要形式。

  桑先生对我国当代作曲家的研究有两位,分别是贺绿汀与丁善德。在《丰富多彩的时代之声——析贺绿汀的合唱歌曲》(《音乐艺术》1993年第1期)一文,桑先生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再版的贺绿汀合唱曲集(共23首)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贺老合唱歌曲创作的时代特色、思想内容、性格面貌、写作手法、形式结构等方面作了综合性分析。文章充分肯定了贺老利用合唱歌曲在时代洪流中刻画丰富多样的音乐形象的种种艺术技巧,对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对读者进一步理解贺老合唱歌曲的思想内涵,借鉴其创作技法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指导。在《简论丁善德作品的性格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一文,桑先生在开篇之处,即评价丁善德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难得的具有全面修养、广泛成就的音乐家”。文章从丁善德音乐创作四个阶段的发展轨迹中,探索其五类表情基调和一个中心美,总结出丁善德作品包含的“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项性格特征,并对其产生根源进行分析。桑先生对丁善德其人其作所蕴含的“阳和”之美,从宏观上给予积极评价。

  在《“西格弗里德葬礼音乐”的分析》(《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一文,桑先生以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神界的黄昏》之“西格弗里德葬礼音乐”为研究对象,对乐曲的“主导动机”、“段落组合”、“整体结构”与“发展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总结了瓦格纳乐剧音乐的三个观点。并指出“西格弗里德葬礼音乐”中“死亡”动机的反复出现,是导致其整体曲式结构自由性的重要原因。此外,桑先生的《柯达伊〈匈牙利诗篇〉的音乐分析》(《音乐艺术》2002年第1—2期)、《精心编织 情景交融——析柯达伊的六首民歌独唱曲》(《音乐艺术》2005年第1—4期)、《勃拉姆斯歌曲中的艺术手法选析——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10周年》(《音乐艺术》2007年,第2期、第4期)、《勃拉姆斯两首歌曲的分析》(《音乐艺术》2009年第1—2期)以宏观的思维对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音乐主题、旋律结构、艺术手法、和声特色、结构形式、钢琴伴奏等方面进行立体化的有序研究,对艺术歌曲的分析与创作具有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对歌曲的]唱具有重要的艺术指导意义。

  五、求真务实的专题六讲

  桑桐《和声学专题六讲》(以下称“六讲”)是其《和声的理论与应用》及《和声学教程》理论体系的延伸,对音乐创作中和声技法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填补了和声实践领域的空白。通览全文,笔者认为“六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六讲”内容宽泛,实用性强。“六讲”包括和声衬托声部的写作、低音部的写作与它的十种形式、和声的变奏性写作、复合和弦的运用、贝多芬的和声手法及其对比性处理与和声运用中的四种关系六个部分的内容。从整体上看,“六讲”对音乐创作中的声部写作与和声布局而言,具有极强的实用效果。如和声变奏是和声写作中一种重要而有意义的方法,桑先生详细地论述了和声变奏写作的概念、意义、作用、类型与方法。“六讲”中的每一讲均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读者在音乐创作中受益匪浅。

  (二)“六讲”层次分明,针对性强。如和声衬托声部的写作,桑先生先将其分为依附性、和声性与旋律性衬托声部三种类型,并对三种衬托性声部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织体层次等方面进行论述。关于复合和弦的运用,桑先生分别对复合和弦的作用、和声层次、音响特征、音乐表现、构成方式进行介绍。“六讲”中的每一讲都紧紧抓住其核心内容,以清晰的条例按先后、分层次逐一陈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三)“六讲”求真务实,指导性强。如低音部的写作与它的十种形式,桑先生从低声部的基础性作用、衬托性作用、“点”与“线”的作用入手,论述低音部在多声部音乐中的意义与地位,分别对低音部的层次组合、基本类型、十种形式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对谱例的解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低音部写作的各种技法一一展示,对多声部音乐创作中低音部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六讲”逻辑严密,理论性强。如和声运用中的四种关系,桑先生从宏观的角度,概括出和声运用中普遍存在的四种关系,以传统和声为基础,运用对立统一的理论,既对和声运用中任何一种关系各自的特点与意义分别介绍,又对二者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详细的论述。以谱例为依据,从理论的角度,以辩证的思维,将和声运用中的四种关系予以陈述,对音乐创作中和声的处理技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桑桐先生的《和声学专题六讲》以《和声的理论与运用》及《和声学教程》为理论基础,对和声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更高层面让读者认识到各种和声技法在音乐表现和音乐创作中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30年里,桑桐先生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其学术论文与和声学专著在理论上互补,是桑先生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桑先生以毕生的精力倾注于和声理论研究,其学术成果必将成为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文章来源于《人民音乐》杂志2012年第8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